最早正面写梅花的诗,是南北朝何逊的,惊时是早梅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南北朝]何逊《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翻看历代的梅花诗,发现梅花爱和“水部”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比如宋朝曹勋的梅花“雪后疏香一两枝,已闻水部神仙语”。宋朝周密梅花“万雪千霜,禁持不过,玉雪生光,水部情多。”还有龚自珍的“不容水部赋清愁。”
梅花和水部联系在一起,让人容易联想水边梅花的优雅仙姿,难道说梅花属于水或者近水的神仙管辖?这么多诗人将梅花和水部联系在一起,是什么缘故呢?
水部不是一个虚的范畴,水部是指国家掌管水利的部门和官僚。三国的时候专门设立水部郎中,而在两晋南北朝时,尚书下有专门的水部郎,水部郎中,水部侍郎等官衔。南朝梁朝诗人官至尚书水部郎,他的梅花诗正面描写了梅花的精神和风貌,为传世名篇,故而后世用典,梅花水部,不是梅花开在水边,而是指何逊和他的梅花诗。
梅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和人类共存,但最初的梅,人们对于果实的重视是大于花的。梅果是作为食品和调味品为大家接受。栽种梅花的目的肯定是为了果实。
诗经里“摽有梅”,是指梅花掉落正在结果,梅子成熟可以采摘,这个季节正好是春暮,可以嫁娶,后世也用“摽梅之期”,来说明女孩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比起桃花来讲,梅花不够艳丽,所以诗经里没有赞美梅花的句子。
但是汉朝以后,因为梅花可以结果又可以观赏,所以开始用作园林种植。但是梅花的审美并没有突出出来。
到了南北朝时期,梅花的审美价值才被发掘。那么梅花有哪些美呢,艳丽,迎春,但是它容易凋零,并不如竹子长青树那样持久。所以这一时期的梅花诗,有很多是惋惜梅花飘落的。比如南北朝鲍照的《梅花落》,“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飙,徒有霜华无霜质”,有人硬要拗成这里的比对不是说梅花,那么题目就是梅花落,如何能翻转成别的?鲍照另“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来比喻梅花艳丽短暂,还有其他的乐府诗词相照应,证明那个时期的主流审美,在于梅花的艳和短暂,而不在它的凌寒傲雪。
但是何逊的这首梅花,是第一首正面表达梅花之美的诗,且细腻传神,主要强调的就是它的耐寒和品格,是迎春之花。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兔园是汉朝梁孝王的园林名称,在这里是指扬州的园林。最应冬天季节而开放的最是梅花!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你看她花朵含着霜,在路边就发花芽,你看她在雪里向寒而开。这写出了梅花不畏寒冷的风姿。这是写梅花主动的状态,至少在之前的诗歌中是没有这样深情正面的赞美的。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那么这是写梅花的繁盛。在冬天里,繁花可以遮蔽月亮,整个花枝沐浴在月光底,而花朵是在寒风里开放。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那么这句同样应和当时梅花的审美,说梅花容易早谢,但何逊却正面赞扬,正是因为花期短暂,所以才在最初的春天绚烂开放,引领春天。
因为在当时,梅花并不是如后世代表一种正面抗击风雪的形象,反而认为梅花短暂,有着让人感叹华年不永的悲哀。但是何逊这首诗可以说在当时是标新立异的。管他什么大家都说梅花落,我看到的是梅花无怨无悔开放在寒冬里,盛放自己的生命!
这种审美具有先行作用,隋唐之后,梅花的观赏价值进一步提升,又不断融合了清傲的人文审美,梅花冰清玉洁傲雪凌霜的歌颂在宋朝达到鼎盛,回过头来看,几百年前的何逊,是最先发现赞美梅花这种美的。所以何逊被称为理解梅花精神的最早诗人。
于是大家在吟咏梅花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何逊。所以梅花和何水部也就成为一个著名的典故,这是向何逊致意,是他开启了梅花的正面审美。
在汉朝和南北朝时期,有一段时间,也有过梅花落这样的审美,大家在纷纷扬扬的梅花下感叹年华,仿佛日本的樱花之谢。但最终这种审美被正面的梅花和各种有生命力的花开所取代,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梅花审美,凌寒开放,生生不息,落花是另一种成熟的开始,绿叶成荫子满枝,花谢花会再开!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