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是多面而又立体的。感情丰富的诗人,心中更是千回百转,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便会写出不同风格的诗作。
早年的杜甫,踌躇满志,有“一览众山小”之志,晚年四处漂泊,诗中皆是悲悯悲苦。潇洒不羁、豪迈狂放的李白,有时也会体现温柔细腻的一面,写出一些忧伤惆怅的诗歌。
比如《折荷有赠》: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惆怅凉风前。
李白的《拟古十二首》其中有一首与此诗内容十分接近,后面四句几乎是一样的。李白如此仙才,应该不会写两首语句含义都相似的诗,应是传抄的时候,出现了错漏。我们就以这一版本为准,感受下李白的柔情惆怅。
从字面来看,这是一首情诗。而且是以一名女子的口吻来写的。
前两句起兴。正值初秋,凉风吹散了炎热,秋水澄清,荷花尚且红艳鲜美。女主人公泛一叶小舟,随清波漂浮在江水清波之上,泛舟在碧叶红花之间。
女子轻轻捻着荷叶的根茎,摇动着,看着荷叶上的水珠在摇晃。她不经意间发现,水珠在荡漾的时候,并非是圆的。其实,这一句已经暗喻了女子的内心。
“荷”是“合”的谐音,而“不成圆”,则是指无法团圆。原来,女子心中藏着思念,她惆怅无法与心爱人的人一起领略这秋光红蕖。
“佳人”现在多是指男子心中爱慕的女子,这里则是指女子的丈夫,或者是思慕的对象。像司马相如“思佳人兮情伤悲”、曹植“佳人怀异心”,都是代指女子的丈夫。
佳人在遥不可及的彩云之端,想要折下一朵荷花相赠,但之间相隔太远。对方无法收到女子的荷花,更无法明了女子心中的思慕之情。
深深的思念,然而相见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只能坐在舟中,呆呆地望着佳人所在的方向,在江水之上,凉风之中,惆怅而又忧伤。
虽然这首诗情感十分细腻,但李白不会无缘无故,以女子的口吻,写这么一首情诗。这首诗,其实是李白自己的惆怅。
从屈原开始,便有很多诗人将自己比作女子,将君主比作丈夫的传统。李白与屈原同为浪漫主义诗人,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此诗也有这样的含义在其中。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还很年轻,刚刚与许氏结婚不久。只是,李白远大的志向,还没有实现。他想和管仲晏子一样:“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因为身份,他无法通过科举踏入仕途,而干谒权贵,李白那种傲骨,注定他无法谄媚逢迎。李白最多就是写写诗,说一些场面话,甚至他还因为醉后失礼,得罪了不少权贵。这样一来,自然无缘仕途。
这首诗,是李白表达自己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是唐玄宗却遥不可及,他想展示自己的才能,却隔着千重宫阙。就像诗中的女子,欲赠荷花,可是相隔远天,如何能寄得到呢?
故而,只有惆怅忧伤。
当然,如果轻易放弃,那也不是李白的性格。此后,他在游历之时,依旧寻找着机会。十几年后,他终于得到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赏识。这两位,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由此,李白被召入宫中。
四十二岁的李白接到诏书后,开怀大笑。他回到南陵家中,与妻儿告别,踏上了理想的路途。可没想到,唐玄宗只是让他做个御用文人而已。失望之下,李白只能借酒消愁,三年后,离开长安。
众人都道李白潇洒,不折腰事权贵,但杜甫知道,李白“狂”的下面,是“痛”,痛饮狂歌空度日。
当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更迫切地想要为国出力,他写诗道:“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他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队伍。
永王因为不服从唐肃宗的调遣,最终被定性为谋反,从而剿灭,而李白也因此下狱。
宋若思等人将李白从狱中保了出来,并且让他在自己的幕府中,宋若思还向唐肃宗推荐李白。这本是李白实现理想的最后的机会,可是唐肃宗不满永王事件,将李白流放到夜郎。
走到巫山三峡的时候,李白遇到大赦,他顺着长江而回。生命的最后阶段(此时他五十九岁,离他62岁去世还有三年),李白漫游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后因病投奔族叔李阳冰。
李白61岁的时候,听闻李光弼和史朝义决战,他拖着病体前往,想要请缨出战。无奈病情太严重,他走到半路,还是返回来了。
62岁,李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他写下了《临终歌》。在这首诗中,他把自己比作折翼的大鹏。一只想要飞上九天,却折翼坠落的大鹏。
结合李白遗憾的结局,再看这首惆怅的《折荷有赠》,读来真令人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