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曹操这首诗尽显悲悯之心,读来令人动容,难怪鲁迅称他为英雄

曹操这首诗尽显悲悯之心,读来令人动容,难怪鲁迅称他为英雄

因为《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大众对于曹操的印象并不太好。其他衍生的三国艺术形式,如戏曲等,也是将曹操演绎成一个狡诈的形象,一个反派形象。而刘备一方,则是正义仁义的化身。

据苏轼的笔记,北宋的市民听戏,听到刘备战败,“蹙眉出涕”,听到曹操战败,“即喜唱快”。

曹操这首诗尽显悲悯之心,读来令人动容,难怪鲁迅称他为英雄

后来由于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走红,大家对曹操的印象有所转变。发现曹操其实并不是什么反派,只是立场不同。

《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对历史的加工再次创作,而易中天口中的曹操,是根据《三国志》《魏书》等史书构建起来的,是更加真实的一个曹操。

曹操有一句非常令人痛恨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三国志》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易中天取了比较客观的孙盛《杂记》的记载,曹操发现误杀之后,是“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这首诗尽显悲悯之心,读来令人动容,难怪鲁迅称他为英雄

少了一个凄怆,多了一个天下,意思就大不相同了。

易中天对曹操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因为曹操有宽容、风趣、随和的一面,也有残忍、阴险狡诈的一面。

其实,从曹操的诗文当中,能够看到他悲天悯人的一面,他仁义的一面,比如《蒿里行》,因为比较长,就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全诗:

曹操这首诗尽显悲悯之心,读来令人动容,难怪鲁迅称他为英雄

“蒿”同“槁”,指死人的居里,《蒿里行》多是汉末送葬的时唱的歌,基调十分悲凉。汉末许多势力讨伐董卓,战火连天,可谓民不聊生、遍地饿殍。曹操年轻的时候,一心想匡扶汉室,让百姓安居乐业。

当触目皆是丧乱,曹操心有所感,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是说关东一众州郡的官员将领,带兵一起讨伐董卓以及他的一些部下党羽。

第三句的“盟津”是指武王伐纣,诸侯在孟津会盟,他们最终推翻商朝,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周朝。第四句则是指刘邦项羽攻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的通知。这两句是运用典故,表达对十几路诸侯的期望。

曹操这首诗尽显悲悯之心,读来令人动容,难怪鲁迅称他为英雄

曹操也是诸侯之一,他希望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一起讨伐董卓,复兴汉室。然而各路诸侯,心怀鬼胎,各自都自己的算盘,甚至还有互相争斗的。所以曹操感叹,诸侯力不能往一处使,都在观望,想要消耗他人的力量,保存自己的力量。

当时董卓在洛阳迎战,各路诸侯都踌躇不前,只有曹操带着三千人马,对战董卓麾下的徐荣,但是失败了。

打着讨伐董卓的名头,其实都想做董卓第二。

曹操诗中的“自相戕”,说的就是袁绍和公孙瓒互相攻伐。曹操早年间一直想着匡扶汉室,后来随着地位的变化,也产生了取代汉室的想法,不过他一直没有付诸实际,这份定力,实在令人钦佩。

曹操这首诗尽显悲悯之心,读来令人动容,难怪鲁迅称他为英雄

“淮南”两句,说的是袁绍的弟弟袁术自立为帝,以及袁绍打算废献帝,立刘虞为皇帝,并雕刻金印御玺。

然而城头变幻大王旗,如此互相攻伐,遭灾遭难的,还是百姓。

因为长期征战,士兵几乎得不到休息,铠甲一直穿在身上,都生了虱子跳蚤。混战之下,人们的死亡数以万计。最后四句,曹操对于当时的情景,进行描写。

白骨森森,无人掩埋,只能暴露荒野。古代人讲究入土为安,然而战乱之下,没人管这些了。这些白骨,又是谁的丈夫,是谁的父亲,谁的深闺梦里人?

曹操这首诗尽显悲悯之心,读来令人动容,难怪鲁迅称他为英雄

走了千里的路程,都没见到人烟,连鸡鸣都没有,可谓寸草不生。被抓壮丁、被屠杀、饿死、逃难……,哪里还有人呢?生民百不存一,曹操看到这种景象,肝肠寸断。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曹操对于天下苍生的悲悯。可是光悲悯是没用的,当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扫清那些怀有异心的诸侯,不再征战,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或许,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曹操奸诈、残忍、多疑……,毕竟打仗不是请客吃饭。

曹操这首诗尽显悲悯之心,读来令人动容,难怪鲁迅称他为英雄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从这首诗体现的对苍生的悲悯之心,以及曹操的雄才大略,他的确当得起“英雄”二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1996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