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和旅谐音,因此称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为“驴友”,又因为驴子能驮能背,吃苦耐劳,所以“驴友”也常被旅游爱好者引为自豪的称谓。
早年,北京城内以驴(包括骡)为代步工具。清末,城内骑驴的逐渐减少,只有外城附近或内城东西北三面,还有少数营业运输的养驴户。一般是驴夫执鞭步行,赶着一头或数头驴驮载乘客或货物,俗称“赶脚的”。那时北京内城、外城,都有百姓骑驴出门走亲戚或逛庙会的习俗。
这组照片拍摄于清末。
图1拍照于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民国后改称中华门,新中国后因广场扩建而拆除)。在大清门东侧的石板路上,两个骑着毛驴的行人一来一往,两头毛驴显得很瘦小,迎面的毛驴背上驮载着厚厚的被褥、包裹,还骑着人,看似要把驴累趴下的感觉。可见,当时虽然城内骑驴的逐渐减少,但驴还是作为代步工具存在着。
图2拍摄于冬季,在北京昌平南口镇附近。照片中一架骡车停在一个山坡,车上坐着两位头戴瓜皮帽、身穿棉袍的人,像是大户人家,车前牵骡人应为佣人,车后站着的是车夫。这说明在当时,不光是在京城内以驴为代步工具,城外赶骡驮载乘客“赶脚的”也很普遍。
北京的兽力运输工具还有骆驼、马、牛等。1949年9月10日,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北平市交通管理暂行规则》等七个地方性交通管理法规,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1950年3月,根据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各种车辆管理暂行规则》的规定,从3月1日起,对非机动车进行登记发照工作,到年底,为各种车辆核发牌照,其中核发兽力车19827辆、马拉轿车63辆。
图3是1957年北京市有关部门颁发的“三轮车、兽力车、排子车、手车行驶证”。
图4为几名结伴出行的小脚妇女,由于小脚出行不便,她们只能乘坐交通工具,而像这种崎岖的山路,马还不如驴子和骡子好用。
图5为一名年轻的女子,从她姣好的面容、穿着打扮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来看,应该是个富裕家庭,莫不是刚出嫁的新媳妇正回娘家探亲?她的身侧还挂着装物品的篮子,这是当时常见的交通工具之一。前面牵马坠蹬的男子赤着脚很是奇怪,不过可以判断此男子应该不是她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