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氏,宁国府掌门人贾珍的继室,出身低卑,她和凤姐、李纨同为妯娌,尽管年纪最长,但实际,她的地位最低。
一、膝下无子的低卑续室
尤氏最遗憾可叹的,是没有生下子女。李纨因为带着儿子生活,贾母和王夫人对她各种体恤照顾,每个月的福利待遇都快赶上了贾母王夫人了。
李纨父亲是做官的,她出身比尤氏强些。尤氏和李纨对比,二人个性差不多。李纨丈夫贾珠虽然早逝,但贾珠的品行多半强于贾珍,更强的是,李纨还为贾家生下了贾兰。而尤氏却一无所出。
如果尤氏能有个儿子,应该会过得比李纨差不了多少,她也就不至于被奴才们怠慢和无视了。
尤氏膝下无子,连娘家都是贫寒人家。在封建社会,出身低微且没有子嗣的女人,本就会被瞧不起,更何况贾府上下都是一双势利眼,尤氏的处境可想而知。
二、宽宏大量的大奶奶
贾母生日期间,一连几天,尤氏到荣府帮凤姐料理迎来送往及家里各项繁杂事务。
有天,尤氏忙了一整天,晚上准备进凤姐屋里吃饭,彼时凤姐在楼上看着下人干活。
尤氏问平儿,你奶奶吃饭了没有?平儿笑答:“吃饭哪有不请奶奶的?”
尤氏也是大奶奶,为着贾母过生日忙了好几天,还饿着肚子。她没有多抱怨,只是笑着说:“你们这么忙,那我就不在你们这里吃饭了。我去别的地方找点吃的,饿得我都受不了了。”
这一天,尤氏的运气真不太好。
进大观园时,因为看到正门和角门都没关,也没人值班,尤氏准备传管家的下人问话。
不想尤氏的丫头传话时,被两个婆子怠慢了,更是说出“各家门管各家事”的厉害话,完全没把这位珍大奶奶放在眼里。
一天里两、三件不爽快的事搅在一起,再好脾气的人也有点受不了。
尤氏这次确实动了怒,命人叫上这两个婆子,再请凤姐过来。这是要动真格了。
幸而两个尼姑及宝琴、湘云相劝,尤氏也听劝,想到毕竟也是贾母的大寿期间,也就按下不提。谁知因周瑞家的多事,告到凤姐跟前,照样还是把这么一件小事情搅和大了,凤姐叫林之孝家的进来见尤氏。
此时尤氏和蔼可亲、宽宏大度的一面便展现出来了。
尤氏见林之孝家的大晚上的,忙了一天回到家后又被领导传进园来,反而过意不去,于是对林之孝家的笑着说:“没什么大事,已经放下了。大晚上的反而还叫你白跑一趟,你回去歇着吧。”
被下人怠慢和轻视,这样的事对于尤氏而言,还真不止一次。
推己及人和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做到。而自己受了委屈,能够在忍耐的同时,又不迁怒到其他人,才是一个人人性中的光辉所在。
三、对家人“恨铁不成钢”的媳妇
抄捡大观园后,尤氏耐着性子和惜春争辩完,忍耐了惜春的话语。作为嫂子,她对待这个性格冷僻的小姑子,也算是可以的了。
随后,尤氏到了李纨房中,准备洗脸时,李纨的丫头拿自己的胭脂给尤氏用,小丫鬟捧温水的时候,只弯腰捧着,没有按规矩跪下伺候。
尤氏虽然忍耐了李纨的丫头银蝶等人的无礼,却也前晚对抄检大观园一事说了句:“我们家里无论主子奴才,都只会讲究表面的礼节和体面,实际做出来的事,都是不能说不能看的。”
这句话,多半是因为尤氏知道了抄检大观园一事,对此而发的议论,也可能是对李纨的丫头的不满而讲的。尤氏不是不知道家里的各项管理弊端及各位主子爷们的胡作非为,而是她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和能力去管理。
所以,针对抄检大观园这件事,尤氏也只讲了这一句话,她只是点到为止,其实,她心里又何尝不为此感到痛心疾首呢?李纨寡居带着独子贾兰生活,贾府里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她的利益,她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尤氏不一样,她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那种人。对比起来,尤氏比李纨多出许多的人情味了!
四、隐忍智慧的主子
也是在这天,尤氏在贾母处吃饭。盛饭的下人当着贾母的面,把下人吃的米饭端给尤氏,尤氏没有吭声。
后来贾母看到了,就问了起来,王夫人等解释是因为旱涝不定、粮米不足的的缘故。好在鸳鸯听了之后,直接骂下人:“去把你三姑娘的饭添来给你奶奶,就这么笨。”算是为尤氏赚了点面子。
尤氏笑道:“我这个够了,不用取了。”鸳鸯虽然是为尤氏好,却也生硬地抢白了尤氏一句:“你够了,难道我不吃的?”
尤氏大度,是公认的。而她能在自己受了下人的委屈之后,不但不责备,还反过来替下人周全她们的处境,则是一个做领导的难得的品质。这一次是贾母发现了奴才不守规矩,可还有没被发现的时候呢?尤氏都是忍气吞声了就那么马虎过去了。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以尤氏的身份地位,在贾府上下一干人等面前,如果高调张扬起来,难免会被人认为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进而对她不服气,乃至惹祸上身,譬如丫鬟中的晴雯就是如此。
所以,尤氏看似笨拙,像“锯了嘴的葫芦”,实则是明哲保身之道。贾府事发后,最张扬、出尽风头的王熙凤,当年弄权造假、借剑杀人之事悉数暴露、渐失人心,而尤氏却相对相安无事。
我们很难说,尤氏这样的隐忍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但是,以她的地位,除了隐忍,还能怎么办,公然把事情闹大惹得老太太和太太生气吗?即便如此,虽然会为自己赚回面子和自尊,却会伤了和气,得不偿失。所以,隐忍,对于女性来说,都是一门必学的功课,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
五、深谙教子之道的女子
那天,尤氏从荣国府回到宁国府,因为知道贾珍及一群纨绔子弟在赌钱享乐,尤氏对下人说:“以前我天天说要偷偷看他们喝酒享乐,总没空。正好今天有空,我倒要看看他们是怎么快活的。”
于是尤氏悄悄走到窗下,偷偷地看他们喝酒、说话、作乐。
这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面,一个太太在窗外偷看自己的丈夫寻欢作乐。
见了来人的车辆,看了他们取乐的场面后,尤氏说道:“也不知道这些人的爹妈到底给他们挣了多少钱,就这样到处寻乐子。”
看,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总像在哪里听到过?在我看来,这句话透露了三个信息:一是尤氏如果能做母亲,以她的能力和眼光,教育起孩子来,应该也有她一套成熟的方法和理念,至少她不会让她的孩子成了那种只知道游手好闲任意挥霍的纨绔子弟;二是尤氏是有忧患意识的。在她看来,无论是钱多钱少,怎么花怎么用,也不能用来胡乱挥霍享乐;三是尤氏是勤俭持家的女子。这点还可以从后文里尤二姐和贾琏过日子的情况得以印证。
五、在丈夫面前尚有尊严的妻子
尤氏,一个虽则软弱却并不糊涂的妻子,带着一种半是无奈半是平和的心态,偷看自己的混蛋丈夫和一群纨绔子弟作乐。这样的场景看在眼里,她内心里难道不煎熬吗?她难道不想要劝谏自己的丈夫不要胡来吗?她真的麻木了吗?
尤氏个性偏软弱,而这软弱并非真的软弱,实乃无奈之举。
她在目睹自己丈夫的种种胡作非为之后,在认清了现实之后,她也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和心态,那就是只能由着贾珍胡来,自己适当劝谏即可。最后,她也就练就了表面的波澜不惊。
她不同于邢夫人的是,同在富贵家族有个混蛋丈夫,同样讨不了公婆的欢心,但她没有苟且偷安,也并非铁石心肠、缺乏决断。尤氏不一味曲意逢迎丈夫,她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也能体恤下人,这,就足够让她能赢得几分威信。和邢夫人相比,尤氏在丈夫面前是有一定的尊严和威信的,贾珍遇事还是会跟她好声好气的商量,比如操办过年过节的一些大事。秦可卿去世,尤氏不想料理,就可以用生病来做幌子推辞。
贾琏要娶尤二姐的时候,尤氏并非没有劝,劝了不听,她也就确实没法了。
只是,封建社会的种种约束,决定了女人的地位,也限定了女性的言行举止。
即使如凤姐那般强悍,抓住了贾琏和多姑娘偷情,尚且不敢跟贾琏对打,只能拿平儿出气。在贾母面前哭诉的时候,凤姐也只能百般遮掩自己吃醋、心量窄小的事实。
说起来,归根结底,是因为她知道丈夫偷情,即使自己吃醋、打人,也是理亏的。更何况地位低下的尤氏呢。
所以,尤氏也只能在劝谏贾珍一番后忍气吞声。她的软弱和好性格,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六、精明也有管家才能的宁府女主人
尤氏虽谈不上多精明,却也不是没有心眼。
贾母要大家凑份子给王熙凤过生日。王熙凤当着众人的面,承诺把李纨的份子钱出了。尤氏来取银子的时候,凤姐不忘说:“钱都在这里,你都拿去,丢了我可不管。”
尤氏也不傻。她笑道:“我有些信不及,倒要当面点一点。”点完之后发现,果然少了李纨的一份。于是尤氏退还了平儿的一份,又把鸳鸯、彩云的份子钱也退了。
尤氏要退钱给赵姨娘、周姨娘时,这两位还不敢收。尤氏说:“你们也够可怜的,哪里有这些钱。就算是凤丫头知道了,有我替你们顶着呢。”
即使软弱,尤氏的心善和担当,也让她赢得了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因此,凤姐大闹宁国府的时候,除了贾珍脚底抹油地溜之大吉之外,宁府里“众姬妾丫鬟媳妇已是乌压压跪了一地(见原著第六十八回)”,陪笑替尤氏向凤姐求情。
此外,尤氏并非没有理家的才能。凤姐的生日,她办得非常热闹;贾敬暴毙,尤氏一个女人,慌乱之中带领家里下人出门忙着锁道士、请太医、报信、装裹、停放、入殓等,一连串事务处理得虽然忙乱,却也将丧事办妥。
结语
尤氏这样的女人,命运虽不至于像香菱那么悲惨,却也真的算不上多好。她们如果嫁给平常人家而非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也许能相夫教子,感受天伦之乐,而且还活得不错。
出身无法选择,形势难以掌控,命运不易改变。然而,我们能做的是分内之事,多给旁人一些关怀和帮助,同时保存实力,来应对外面世界的变化。
像王熙凤、王夫人、薛姨妈那样出身高贵、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都只是少数。像尤氏这样出身平凡、容貌及才能都普通的女人却不少。绝大部分女性都平凡如同你我。
幸运的是,时代不同,这才给了更多女性改变不利处境的机会,而无需忍耐荒淫无度的丈夫或者待人苛刻的婆婆以及索然寡味的婚姻。当然,前提条件是,为了生存,你足够坚定和自强,能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逐渐变得更加坚韧顽强。同时,像尤氏那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类内,尽一己之能,多给予身边的人一些体恤、照顾、温暖和帮助。
散佚的后四十回里,我们无从得知尤氏的结局,但“登高必跌重”,尤氏并未“登高”,她是贫寒人家出身,她既能经得起富贵,也能耐得住清贫,其结局,想来会比凤姐强些。
平凡如同你我,即使心中的梦想渺茫脆弱、微不可言,即使现状让我们望而却步、在深夜痛哭。但梦想也值得被珍视,我们也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隐忍着当前的困境、坚守着心中的信念,直到用辛劳的双手,迎来黎明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