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说起汉朝的宿敌,大家一般都会认为是匈奴,的确,在西汉时期,无论是前期的匈奴屡屡入寇,还是中期卫青、霍去病的大举反击,亦或是后期昭君出塞维护汉匈百年和平,匈奴可以说是西汉外交行动的头号对象,不过这种情况到了东汉时期有了很大改变,东汉前期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北匈奴在汉军的打击下已经无法对汉王朝形成实质威胁,汉朝的主要对手就由匈奴变成了西羌,汉羌之争持续了上百年,大大消耗了东汉王朝的国力,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外因
汉羌战争的过程
西汉时期,固守祖地的古羌人迫于匈奴的压力持续内迁,东汉后,迁徙更加频繁,人数超过千万,于是便有了”东羌””西羌”之说,西羌是指居住在河西走廊、河湟谷地和陇西一带的羌人,东羌指的是内迁到安定、上郡、北地一带的羌人,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先零羌豪与诸种羌人连续劫掠金城、临洮等郡,开启了汉羌双方上百年的争端,其中规模比较大的羌乱有4次
- 汉初羌乱
公元77年,烧当羌豪迷吾率五万余人共攻陇西,被汉军击败,斩首四万余级,公元86年,烧当迷吾与其弟号吾又反,仍然被汉军击退,第二年,汉朝护羌校尉傅育贪立战功,挑动羌人各部落内斗,迷吾与各羌联合反攻汉军,汉军作战不利,傅育被撤职,张纡接任护羌校尉,张纡摆下鸿门宴,毒死了迷吾,斩杀羌军数千人,迷吾之子迷唐聚众反叛,汉廷以邓训为护羌校尉,邓训采取怀柔政策,缓和了汉羌矛盾,河湟胡人都说:
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是得父母也
邓训发动胡汉联军击败迷唐,迷唐向西方逃遁,,可惜好景不长,公元97年,迷唐羌、烧当羌进攻陇西,汉军大败,汉廷派刘尚等人率军三万反击,击退迷唐羌,接下来的几年,迷唐羌在汉军的连续打击下越来越衰弱,公元102年,汉军平定羌人叛乱,自此,”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无复羌寇”,羌乱得以暂时告一段落
- 永初羌乱
永初元年(公元114年),汉朝征发边郡的羌兵远征西域,羌兵纷纷逃散,官府派人追捕,引起了羌人的反抗,车骑将军邓骘率军五万平叛,被羌人击败,第二年冬天,羌人再次击败汉军,进而劫掠三辅,还南下越过秦岭,杀死了汉中太守董炳,永初五年,先零羌攻掠河东,边郡内迁,有些汉人百姓不想远离家园,纷纷奋起反抗,甚至与羌人联合共同抵抗汉军,双方互相攻伐数年,各有胜负
元初二年,护羌校尉庞参和征西将军司马钧分路进攻,准备收复失地,被羌兵先后击败,同年,汉将任尚采用了怀县县令虞诩的意见,以骑兵对战羌兵,扭转了战场上的不利局面,元初三年,汉军三次进攻羌兵,三战三捷,元初四年,任尚派人先后暗杀了汉、羌首领袖杜季贡和零昌,汉羌联军群龙无首,在汉军的打击下不断向西方退却,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汉军收复陇西,还暗杀了先零羌狼莫部的首领,平定了永初羌乱
- 永和羌乱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凉州刺史刘秉为政苛暴,侵扰羌民,引起了羌人的强烈反抗,羌人再次攻入三辅之地,汉廷以马贤为征西将军,率内地汉军十万反击,但是这个马贤根本就不是领兵打仗的料,他不恤兵士,还惜命贪财,出征后被羌兵杀得片甲不留,兵败身死
永和六年,羌人攻克武威,凉州大震,汉廷迁边郡居民入三辅,以张乔为车骑将军,统军一万五千人防御羌兵,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罕羌五千余户向汉朝投降,第二年,汉军出塞取得小胜,斩首八百余级,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左冯翊梁并利诱羌人部落,离湳、狐奴等羌人五万余户投降,陇右复平
- 延熹羌乱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羌人进攻陇西,被护羌校尉段颎率军击败,延熹四年,羌人再反,进攻三辅,护羌校尉胡闳屡战屡败,汉廷走马换将,令皇甫规任中郎将,率军平叛,皇甫规大败羌兵,降者多达十余万,皇甫规到达凉州后,处理了大批不法权贵,安抚百姓,不少羌人听说后,纷纷放弃抵抗,成群结队的向皇甫规投降,西北形势逐渐稳定下来
东汉朝廷还恢复了段颎护羌校尉的职位,段颎上任后,于延熹八年大胜西羌,斩首两万余级,永康元年,段颎大败羌兵于鸾鸟,彻底平定西羌,同年,击破东羌于灵武,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段颎率大军进攻羌人的聚居地,意图彻底消灭羌人,他一边派人在天水等地结木为栅,防止羌人逃散,一边兵分两路突袭羌兵,斩首近两万人,招降四千余人,彻底平定东羌
汉羌持久战的原因
汉羌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上百年,是双方都穷兵黩武、嗜杀成性吗,显然不是,我认为有下面几点原因
- 东汉制定的政策有问题
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不少羌人投靠汉朝政府了,汉朝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常常征发羌胡为兵,协助汉军作战,到了东汉,这一情况变得更加频繁,羌兵几乎遍及西北诸郡,在东汉对北匈奴作战时,羌胡士兵的数量甚至要多于南匈奴士兵:
固与忠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万二千骑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募士及羌胡万骑出居延塞,又太仆祭彤、度辽将军吴棠将河东、北地、西河羌胡及南匈奴兵万一千骑出高阙塞
东汉把严重的兵役转嫁到羌人身上,早就引起了羌人的不满,永初年间的羌乱就是由东汉征发羌人引起的,羌人在服兵役的同时,还承担了许多赋役,悬泉汉简中就记载了羌人被征发为汉军修筑要塞的记录
另外汉军还抢掠了不少羌人的财物,车骑将军马防就一次抢劫了羌人十余万头牛羊,段颎更是毫不客气,《后汉书》记载他平定羌乱时,掠得羌人各种牲畜约九百万头,甚至把羌人掳来充当奴隶,这些抢掠行为严重破坏了羌人的正常生活秩序,也引发了羌人的怒火,那么羌人不断反叛也就在所难免了
- 政治军事原因
东汉建立后,羌人生活的核心区域,如陇西、河西走廊、河湟谷地等都被汉王朝纳入直接管辖范围,汉朝在这里设置郡县、实施屯田、任命军事和行政长官,并从内地迁徙大量的汉人充实边境,这些地方的农业资源本来就不如中原丰厚,汉人数量不断增加,必然会导致汉人与本地羌人的资源争夺,时间一长,民间械斗逐渐升级为军事冲突,进而引发了不少叛乱
东汉在边郡设有护羌校尉一职,专门负责处理凉州地区的羌人事务,但是遍观东汉历任护羌校尉,不胜其职的人要更多一些,有欺君的窦林、胆小懦弱的郭襄、无能的吴棠、挑拨离间的傅育、卑鄙无耻的张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像邓训那样的忠志之士反而寥寥无几,如此用人不明,羌人要是对汉朝感恩戴德反倒是怪事了
东汉中期以后,朝政腐败,从中央到边郡,贪墨的官员越来越多,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戎狄之得势而逞,则很以恣其杀掠…债帅、墨更、猾胥、豪民,施施自得,而不知腰领妻孥之早已在其锋刃羁络间矣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汉羌关系不断恶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气候变化影响
我国古代五千年的历史上共经历过四次寒冷期,第二次寒冷期就是东汉至南北朝阶段,西汉时期,气候还比较温暖,《困学纪闻》记载:”汉始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从对节气时间的描述中来看,西汉的节气普遍比较早,证明气温还比较高,东汉前期,气候开始日趋寒冷,到了汉末,洛阳城外的竹子出现冻伤,魏文帝曹丕时期,广陵城外的江面在十月份就开始结冰,不能行船受气温下降的影响,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不得不向更温暖的地区迁徙
汉安帝时期,羌人的势力还分布在河东等地,到了顺帝时期,羌患就已经蔓延到关中三辅之地,东汉朝廷甚至有人提出放弃凉州的建议,”公卿师尹咸欲捐弃凉州,却保三辅”,可见羌患有不断向南扩展的趋势,这既有汉军战力下降的原因,也与当时气温下降的大环境不无关系
汉羌战争的影响
延绵百年的战争对汉羌双方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劳师糜资,拖垮东汉财政
东汉王朝为了平定羌乱,耗资巨亿,《后汉书》中记载永初羌乱:
自羌叛十余年间…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永和羌乱:
自永和羌叛,至乎是岁,十余年间,费用八十余亿
东汉是皇权与豪强共治天下的典型王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远不如西汉,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拥有大片的土地庄园,里面有数不清的佃户农民耕种劳作,这些人口不向政府交税,东汉政府的税基就不充足,羌乱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耗费如此巨大,使得东汉王朝本就不乐观的财政状况更加雪上加霜,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东汉的灭亡
- 孕育了凉州军阀,导致天下大乱
在东汉初期,为了防止隗嚣故地再次出现割据势力,东汉政府任命了许多关东籍的官员出任凉州各郡太守,在镇压羌乱的时候大都从内地抽调军队,但是由于关东官员不熟悉当地事务,内地军队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差,作战时往往无法取得优势,东汉政府不得已启用凉州武将
凉州地区地处边疆,民风彪悍,素来盛产勇士,其中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合称”凉州三明”,是凉州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战争中招降了大量的胡、羌士兵,使凉州派逐渐崛起,成为一支可以左右东汉朝局的军事力量,后世的马腾、韩遂、边章等人就是依靠羌胡势力割据一方的,而董卓更是带领凉州军进入洛阳,祸乱朝纲,成为导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
- 大大削弱的羌族的实力和地位
汉末主持对羌作战的将领大多手段残忍,几乎将河湟地区的羌人屠戮一空,特别是段颎,他是屠羌政策的铁杆支持者和执行人,段颎曾经说过:
今先零杂种,累以反复,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
这种民族歧视的观点在今天看了自然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却被大多数将领所认同,在这些将领的屠戮下,河湟地区户口零丁,千里无烟,羌族,这一两汉之际十分繁盛的民族渐渐落没,虽然在十六国时期一度建立了后秦帝国,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很快又沉寂了下去,此后再也没有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剩下的羌族人民与迁居到西北地区的汉人互相融合,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
结语
汉羌百年战争的起因,主要在于东汉政府的民族政策制定有误,对羌人长期的横征暴敛,最终引起了羌人的激烈反抗,而东汉在一次次羌乱中没能正确审视自身的错误,反而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手段去应对羌乱,虽然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也同时敲响了东汉王朝覆灭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