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缙云,有这样一个村落,幽幽的小巷、深深的院落和高高的马头墙,置身于此,仿佛穿越千年,来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静静的聆听时光的诉说,感受历史的奇妙,这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就是有着千年宗族血缘的古村—河阳村
河阳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当时为吴越王效力的朱清源本想在吴越之地偏安一时,可是随着的去世,吴越国也变得动荡不安,朱清源只好和族弟朱清渊一起带领族人继续南下,寻找一片可以安居的乐土,当他们走到浙江缙云时,两兄弟为当地秀丽的风景所吸引,立刻决定在此定居,由于朱氏祖郡义阳隶河南汝宁府,于是两兄弟从河南和义阳两词中各取一字,将此处命名为河阳,表明朱氏后世子孙永不忘本之意
从河阳村的选址可以看出,朱氏先祖对风水颇有研究,河阳村的西南面有中峰山,东南面有二井山和黄碧山,西北面是大、小岩山,东北面则是一条小溪,名为新建溪,溪水对面还有玉兔山、东溪山和宏坦山,这是典型的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灵”形态,而登上中峰山俯瞰则可见整个古村被群山环抱,这种地方也被人称为”五龙抢珠”之地,十分利于家族的繁衍生息
也许是受了风水的影响,河阳村历经千年而不废,至今仍基本保持了元代以来的建筑格局,整个古村以”八士门”街为中轴线,形成了五纵四横的布局,祠堂、祖庙、民居、佛寺、道路和桥梁合理地分布在古村的各个功能区域内,虽然饱经风霜,但是依然可以让人从中找到河阳村鼎盛时期的样子
河阳村的民居极富特色,在外表上看,具有青瓦、白墙和马头墙的河阳民居与徽派建筑十分相似,但河阳民居不像徽州民居那样,由若干个小天井院组合成一个大院落群,而是整体的一个大院落,主要由主院和伙舍两部分组成,主院是主人家居住的地方,伙舍则供仆人和帮佣居住
院落的核心是主院,通常建成三合院或是四合院,大多是三开间或七开间,房间数量的多少则体现了户主人的身份地位,有些院落甚至可达二十八间、三十三间,而河阳村最普遍的院落是十八间
“十八间”民居以庭院为中轴线,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布置三间厢房,前厅和后堂都是三开间,在前厅和后堂两端还各有三、四间洞头屋,这样整个院落一共有十八到二十个房间,由于十八这个数字很吉利,所以就统称为十八间,各个房间之间以走廊相连,从平面上看,基本成井字形布局
河阳民居的天井不同于徽派建筑那种”小窗口”式的天井,由于中庭面积十分宽大,天井下方的地面可以用来种植树木、晾衣晒被和摆放酒席,而四周围合的屋檐则向庭院方向倾斜,所有房间的门窗都向庭院一侧开启,具有很强的向心力,这倒是跟北京的四合院十分相似,因此,河阳民居兼具北方建筑和徽派建筑的特点,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建筑体系
经历了重重险阻才定居在河阳的朱氏先祖,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教育,《朱氏家谱》里说:”耕读人生正业,子孙志诗书者,宜先品行,子孙服田亩者,宜勤劳作,毋得舍业而嬉入于游荡“,可见历代先祖对后世子孙的教育重在品行,这些谆谆教导让河阳村形成了”耕读传家”的良好风气,自宋代绍圣元年以来,河阳村一共出了8位进士,这对于一个小村落来说已经是殊为不易了,为了纪念这八位进士,村民们在河阳的中轴线上建造了一座”八士门”,从此以后,有婚丧嫁娶之事的河阳村民都要出入八士门,所以才有了”不入八士门,不算河阳人“的说法
河阳现存的1500多座古建筑,无论是规模还是保留的完整程度都是全国罕见,走进河阳,宛如在阅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可能一块普通的牌匾背后就隐藏了一段隐秘的历史,更难能可贵的是,河阳还保留了许多文化遗产,河阳的剪纸、刺绣工艺独树一帜,就连每年清明节,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五万多名朱氏后人都会回到河阳参加的祭祖大典,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足可见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河阳村宛如一个迟暮的老人,虽然不及浙北的水乡小镇清秀灵动,但却更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走在答樵路上,找一处民居,推开古朴的大门,走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看着雕梁花窗和斑驳的白墙,用心去感受时光在河阳留下的独特印痕,听老人讲述那千年的往事,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很值得期待的旅行方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