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
佛教有个说法:心生万法生。
这个“心”是指的什么,还真不好说。
在中文里,单论“心”,可以理解为心灵、心地、心态、心思、心理、用心、存心等。明朝王夫之致知格物,最后有了“心学”的相关论著或思想。心,真的算得上一个充满奥妙的东西。
既然心生则万法生,那么心灭则万法灭。
《华严经》有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种种理论、思想,无不将“心”的作用和影响拔得很高。
我们常问旁人:“你怎么了?”
这是一句关切的话语。有时候也是在问“你的心怎么了”。
“我伤心”、“我痛苦”、“我难过”……
碰到这种情况,有的人会说,你的心出了问题。
我们要看到的是,伤心也好,痛苦也罢,这种种我们所不想要的情绪背后,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事导致了我们的心灵受到重创或打击,随之而来的是心出了问题:它受伤了。
心的妙用
按稻盛和夫先生在《心》里所述,他的人生从少年时代一直到踏入社会,做什么事情都不顺,“人生是挫折和失望的连续”,比如:小学考初中两次没考上、患肺结核卧病在床、高中考大学失利,此后的就职也很不如意。
唯有一件事极其顺利,就是他高中时代所从事的“纸袋行商”。在多年以后,他回想当年情况,为何在那个时期,所有的其他事情都不如意,唯独纸袋生意获得成功呢?
稻盛和夫先生回顾往事时,忽然悟到了一个真理:其他的所有事情,几乎全都是为了自己,比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是希望获得别人的好评,唯独这件事,是出于帮扶家人的目的。也就是说,其中蕴含着“善意的动机”。
当时的情况是,二战中,稻盛和夫先生的家宅和工厂在空隙中被烧毁。他们家是做印刷业的。父母见此情形,失魂落魄,卖掉值钱的物件,辛苦筹措银钱,艰难度日。
在这种情况下,少年的稻盛和夫先生,依然无忧无虑地和同学们一起玩耍。直到有天母亲发火了:“你和别的同学不一样,我们家不宽裕。上了高中,你还只顾着玩……”
这句话和母亲悲痛的神情,让年幼的稻盛和夫先生备受刺激,他决心帮扶家人,筹划生计。
心的决断
这个感悟,表面看上去,似乎挺玄乎,但细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有时候,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人活于世,不能完完全全不为别人考虑、不顾别人感受、不替别人着想。
稻盛和夫先生这段经历,解释了什么叫“担当”或“承担”。
不仅仅是男人需要承担,女人同样需要。按理说,成年人就得学会承担,去承受并且担当责任。
稻盛和夫先生当时的心思摆得很正。
他没有因为母亲的责怪、家里的遭难、家境的变差而埋怨、颓废,责怪父母或战争。
他想的是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他的心出了问题,悲观消沉、埋怨指责,那就不会扛起重任了。
所以,做事的动机和出发点很重要。是选择“利己”还是“利他”,取决于自己。
但是,利他的同时,也有可能碰到心术不正的人。我们用利他之心对他,却被他变着法子把我们当成猎物。
有这种担心的人,不在少数。比如:
“遇到了那么坏的人,倒了那么大的霉。”
但稻盛和夫先生却说:“你说什么呢?你自己不也做了同样的坏事吗?正因为你平时心里尽想坏事,所以才把坏人坏事招了过来。”
这个观点,同样值得深思。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无论做什么事,大体上都还能顺风顺水,人生按部就班地走着,也没出什么大的差错。
但另外一些人就不同了。
努力归努力,但处处遭遇不顺。比如学业不理想,考试不过关。再如工作也不顺,领导挑刺,同事惹事。又如恋爱老受挫,不是劈腿,就是人渣。或者创业失败,投资失利,亲友反目,众叛亲离。凡此种种,应有尽有。情况层出不穷,问题一个叠一个,五花八门,好不热闹。
“心不传唤,物不至”。
《心》里说:身边遇到这种居心叵测、欺骗别人的人,是因为自己和这种人有同样的心灵。如果认真磨练灵魂,心灵变得澄澈美好,那么,我们周围人的心灵也同样会变得美好。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做不到这点,是不是自己的心灵的修行远远不够呢?这个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真碰到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远离他们。一面自己的心灵也变得和对方一样肮脏。这里,全看心怎么用。是往正道走,还是偏离的原本的轨道。
心的决断,不仅在于此。遇到难题时,如果能对自己说“一定能跨过去”,就成了一半。但如果觉得,“可能跨不过去吧”,那就难了。
如果心灵坚定,有决断,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不怕困难不气馁,带着这样的强大心灵不断前进时,就能逐渐看到以前完全看不到的前进道路。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秉承永不放弃的决心,这既是心的决断,更是心的妙用。
作者: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