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改革开放的深圳,到处都是勃勃生机,就如同画面上这位青春靓丽的女孩。这位被抓拍的女孩,丝毫没有做作,很自然地推着自行车,身材修长的她面容也十分娇媚。
那个时代独特的真实淳朴的气质,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可以看得出,她是位爱美的姑娘,衣着在当时也算是十分潮流,长发飘飘,自行车篮子里的皮包也很有特点,要知道当时可是人人都是黄挎包的年代。
彼时,深圳的街头已经有了不少汽车,车水马龙的感觉,人人都在抢时间、出效益,“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在这个口号的感召下,从四面八方涌进深圳的人们在为这座将来的国际化大都市努力奋斗。
50多年前的深圳福田村,这座城中村后来被称之为打工妹最想嫁过去的村子。福田村是当时的城中村,工业区里工厂遍布,拆迁户、出租房、打工仔共同构成了当时福田村的市井生活。
如果幸运地嫁给当地人,那么打工妹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包租婆,一生衣食无忧,挎着大大的钥匙串就好比捧着摇钱树。
照片中的福田村,还处在改革开放的前夕,那时的村子和国内大多数村子并无不同,只是谁也不承想到,一场巨变即将在这样发生。
打工者挤在一起住宿。深圳这座大都市的发展,不可能遗忘成千上万的打工者,他们风餐露宿、加班加点建设成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深圳火车站春运时挤火车的场景。这个场景,每一位曾经在深圳打拼的人们不会忘记。作为春运时期,国内最为热门出发地之一的深圳,返程车票可谓是一票难求,即使是找黄牛,也很难买到回家的票。
那时的火车可以买无座票,只要挤上去就能回家。在外漂泊一年的打工者们,拼尽全力也要挤上火车。扒车窗、翻车顶,铁道游击队用过的招数大家全部尝试过。
最惨的就是没有挤上车的民工们,孤独地在异乡度过。这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深圳流动人口基数巨大,大量的三无人员给这座城市治安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负担。
但是,三无人员又能怎么办呢?哪里有可以容纳他们的地方?
深圳的街头,有人在打电话,有人在售卖画像。1960年前后,电话还是稀罕物。长途电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消费得起的。不像现在网络视频这么便捷,漂泊在外的游子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会拨打电话,而且电话那头的亲人,还得在上一次的联系里就要约定好。
深圳的沙滩。改革开放初期邀请了几位西洋美女做宣传。当时的着装还相对保守,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这个步子已经算是迈得不小了。
几十年来,深圳这座小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深圳巨变的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和一代代深圳建设者的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