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中部偏北有一个叫涟水的地方,涟水境内有条涟河,它的三条支流基本覆盖全县,所以在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更改县名时,决定以河名来命名县名,就这样改襄贲县为涟水县,涟水首次作为县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946年9月中旬,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已有一段时间,在华东战场,国民党军调集重兵不断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加上由于我军兵力分散、指挥失误,华中解放区的首府淮阴以及淮安全都失守。
淮阴的失守使华中我军更加艰难:
一是整个苏中、苏北解放区都失去的主动权,大块的地方都变成了游击区。因为在军事上没有重点的地方,把军事上的天然屏障全都丢光了。
二是经济上把中心要点和来源都失去了。华中的经济收入全部依靠几条河流,如淮河、运河、盐河等,还有其他的很多小河。华中的工业和商业全都在这里。这样一来,工业全部没有了,华中我军面临更大的经济困难。
两淮失守后,国民党军将我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主力压缩在运河以东的沭阳、涟水、盐城、东台一个狭长地区。
而在这一狭长地区内,涟水则是关键,因为涟水的地位太重要了,他处于这个狭长地域的中间位置,如果涟水被国民党军占领,就好比一根扁担从中间断掉了。
所以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把目光看向了涟水,而粟裕也将目光看向了涟水。
此时的粟裕虽然只是华中野战军的司令,但是可以指挥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因为不久前,毛主席发电报对此作了明确:
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电报中的一句话“战役指挥交粟负责”,清楚地说明了粟裕的指挥权限。
为了攻占涟水,切断我华中与苏中解放区的联系,迫使华野主力退向山东。1946年10月19日,国民党军以整编74师和28师192旅共4个旅3万余人的兵力,由淮阴出动,向涟水县城发起进攻。
当时守卫涟水城的是谢祥军的十纵、成钧的淮南军区5旅。
整编74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是王牌中的王牌,全美械装备,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也是一员悍将。
而守卫涟水城的只是我军的普通部队,无论在人数还是在装备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我军也有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对地形熟悉。群众条件很好,积极支援我军构筑工事,在生活上给予很大帮助。
粟裕综合分析后决定,让谢祥军的十纵、成钧的淮南军区5旅死守涟水县城,同时调动华中野战主力1师、6师、九纵及皮旅等部队火速赶到涟水,企图在涟水城下歼灭整编第74师。
这是粟裕与张灵甫首次对决,结果会如何呢?
涟水城位于淮阴东北,淤黄河从城南流过,自涟水西南折向东南形成一个河套。盐河自城西南与淤黄河平行,至城西大岗绕至城北向东北流去。
因历史上淤黄河连年水患,所以大堤越筑越高。自涟水城南至淤黄河岸边有三道堤防,内堤较低贴近河床,外堤为一大堤高过涟水城。大堤与县城之间还有一道土埂,起到护城作用。
城内房屋分散,空地和水塘较多。成钧等人仔细观察研究地形后,认为守涟水关键在于大堤,失去大堤城内无法设防,只能巷战。
74师前不久刚攻占淮阴,所以师长张灵甫骄横异常,但张灵甫又是一个狡猾的对手,在两淮作战中,他体会到我军的厉害。虽然口气上很硬,声称“打下涟水再回南京”,暗地里却处处研究我军特点,他知道我军作战勇敢,战术灵活,但是武器装备差,班排战术比较粗糙。
1946年10月19日,国民党整编第74师在飞机掩护下,从淮阴出发向涟水进攻。
此时的华野主力尚未赶到,于是十纵采取纵深防御的策略,实施节节阻击,但是在整编第74师强大的炮火之下,十纵的防御阵地被不断突破,74师步步推进,很快强渡淤黄河,打到了涟水城下。
成钧的淮南军区5旅在涟水城外的大堤上防守,然而由于兵力与装备的巨大差距,大堤很快失守,我军退入城内,与整编第74师突入城内的部队展开激烈的巷战。战斗十分惨烈,涟水城内到处是血迹,到处都是阵亡官兵的尸体。
双方为了一座房屋、一条街道都展开激烈的战斗。
战斗进行到第4日,也就是10月23日,形势对我军越来越不利,就在这天晚上黄昏时分,华野6师一部赶到,这支生力军的到来,很快使我军扭转了劣势。
华野6师师长为王必成,是一员猛将悍将,他命令6师的官兵必须要将整编74师的进攻势头遏制住。
其实华野6师是远道而来,但是6师确实是一支能打仗的部队,立即就投入战斗,硬是将整编第74师挤出了涟水城,然而第74师仍然占领着涟水城外的大堤。
到了第5天,也就是10月24日,战斗仍在继续,这时情况仍然对我军不利,因为涟水城外的大堤要高出涟水城,敌军居高临下,我军将无法防守,要守住涟水城并歼灭整编第74师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夺回大堤。
10月24日晚,粟裕指挥的华野1师、6师、皮旅及其他部队全部到达指定位置,准备晚上夺回这个大堤南岸,并将整编第74师围歼在此。
当天晚上,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的升起,我军首先向大堤开始冲击,这个大堤在涟水城南、淤黄河北岸,长7里、宽1里。
很快,这个大约7平方公里的大堤上就血流成河,虽然整编第74师的装备好,但是我军利用黑暗做掩护,很快就和74师进行夜战,不过第74师也非常顽强。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最终将整编第74师压回了淤黄河南岸。并对整编第74师形成包围之势。
不过这个张灵甫也确实凶悍,面对如此形势,他居然不退,仍然决定发动进攻,这一方面说明张灵甫的凶悍。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蠢得像猪一样,他在涟水城已经激战了5天多,竟然没有部队来支援他。
其实孟良崮战役就是第一次涟水保卫战的翻版,只不过在孟良崮战役时,我军已有足够力量在短时间内将其歼灭,而在第一次涟水保卫战时,我军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力量优势。
10月25日,涟水保卫战已经进入第6天,张灵甫指挥整编第74师以及前来增援第28师一个团再次渡河,在渡河前,张灵甫下达命令:
成败在此一举,所有团、营、连长带头冲锋,凡退后者一律军法从事。
主攻的57旅以下级军官、老兵配备自动火器组织突击分队、在炮火支援下向涟水发起总攻。而在黄河南岸则站着督战队,凡是退回南岸者一律枪决。
不得不说,整编第74师的班排战术确实厉害,到了25日黄昏时分,张灵甫指挥部队占领了大堤,并攻到县城南门,约2个排爬城进入城内。5旅坚守城墙,反击突破。
就在危急时刻,粟裕指挥十纵、6师先后赶到,向敌军两侧实施反击,局势得以稳定。突入城内的敌军被我军全部消灭。
此时的整编第74师已经损失惨重,当夜退回黄河南岸,仅留少数部队坚守北岸大堤阵地。
26日,粟裕决定发起对整编第74师的反击围攻作战,粟裕将兵力分成三路:
第一路:由6师及5旅向大堤发起反击,结果歼灭敌军1000余人,全部收复大堤。
第二路:1师、皮旅向涟水以东的苏嘴镇进攻。
第三路:十纵由顺河集进攻。
在我军的反击下,张灵甫不断收到四面八方受到攻击的报告,张灵甫意识到整编第74师遭到围攻,形势越来越不利,但没有任何援军来救自己。于是张灵甫决定集中兵力向西南突围。
整编第74师的装备好,我军的人多,利用小分队不断对74师进行冲击,双方都杀红了眼。
不过最终整编第74师还是凭着优势的装备冲了出去,并回到了淮阴,第一次涟水保卫战以我军胜利结束。
第一次涟水保卫战,我军歼伤俘敌军8000余人,使74师的51、57旅遭受沉重打击,我军也付出了6000余人的伤亡。
十纵司令员谢祥军在战斗中牺牲。这是继王麓水之后,华东牺牲的第二位高级指挥员。
如果按照正常的战绩,我军歼伤俘敌军8000余人,俘虏怎么也有4000多人。然而俘虏只有2000人,还主要是28师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苏中战役的如南战役,华野消灭敌军大约1万人,俘虏大约6000人,我军伤亡5000余人,俘虏约占歼灭敌军总数的60%。
李堡战役我军歼灭敌军9000余人,俘虏5000余人,我军伤亡不到1000人,俘虏占歼灭敌军总数的55%。
而孟良崮战役,我军合计歼伤俘敌军3.2万余人,其中俘虏敌人1.9万人,俘虏占歼灭敌军总数的59%。
如果按最低的55%计算,第一次涟水保卫战俘虏敌人至少4400人,而实际只有2000人左右,还主要是第28师的俘虏,74师的俘虏几乎被杀光了。
当战役数据报到粟裕那儿,粟裕立即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让立即查明原因,结果就是:
部队打红了眼,74师俘虏几乎被杀完了。
对此,粟裕说了一段话,这段话在《粟裕文选》第2卷中也有记载:
“自涟水战役迄今,共毙伤74师约6000人,28师约2000人,生俘仅2000余人。指战员打红了眼,于是杀俘者颇多,特别是苏中战役中俘虏补入部队者杀俘虏更凶,正加紧教育制止中。”
其实俘虏政策,早在井冈山时期我军就做过规定,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八项注意的最后一条就是不虐待俘虏。
优待俘虏政策在我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这在我军的电视剧和电影中都有体现。优待俘虏政策的学问很大:
首先是优待俘虏最大的优点便是可以消磨敌人的作战意志,因为战争不仅消磨着双方士兵的生命,同时也是对双方作战人员意志的考验,如果当俘虏必死,那么所有人都不会投降必然死战,这对于己方是非常不利的。
二战时期的德军和日军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国家虐待战俘全球闻名,集中营和万人坑都是处理战俘的手段,最后的结果是对方军队死战不降,这也是两支军队最后战败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优待俘虏可以获取情报,这是我军获得情报的常用手段。有时我军也用俘虏换取粮食、银元和药品等。
再次是直接让俘虏加入我军,从而使部队越打越壮大,我军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越打越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俘虏加入我军。
比如,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家信息产业部、广播电视总局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产业集团,都尊他为行业的奠基人王诤,原来就是张辉瓒第18师的电台报务员,在龙冈战役中被我军俘虏。
然而在涟水保卫战中,虽然我军官兵都知道俘虏政策,然而却打红了眼,比如敌军被包围后硬是不投降,死战到底,这徒增了我方的伤亡,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去,很多战士就杀俘虏泄恨。
敌军为什么死战不降,这与第74师的宣传有关,因为第74师是国民党军的王牌,部队保障好,官兵待遇好,所以大部分官兵死心塌地随蒋介石反共,而张灵甫等人则极力宣传,一旦被俘就要被扒皮抽筋。
美国的一位著名军事心理学家戴夫.格罗斯曼在其著作《战争中的士兵心理》中提到:
优待俘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克敌效果。当敌人的意志在战争中被消磨殆尽,成为俘虏也将会被纳入一个绝望的士兵的考虑之中,如果得知对方对俘虏采取优待政策,很多战争中都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然而一旦得知当俘虏就会被对方处决,那么所有人都会死战到底,要么假投降。
而整编第74师的官兵由于受到反动宣传,所以死战不降。而杀红了眼的我军官兵,在激烈紧张的战斗中,也就顾不了俘虏政策了,尤其是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的牺牲,更是使我军官兵义愤填膺。
而整编第74师的不断假投降事件,不断地加剧了我军的愤恨,最终导致整编第74师的被俘官兵几乎被杀光。
涟水第一次保卫战后,粟裕让政治部门加大俘虏政策教育,在后来的战役中,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杀害俘虏事件,这在孟良崮战役中表现比较明显。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