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东北易帜后,东北军开始逐步纳入国民党军队序列,东北军第1军改编成国军第51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第51军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等大战。1939年,解方晋升为该军114师参谋长,军衔少将,自此,解方成了一名国军将军。
国军数量众多,顶峰时多达440万,加上其基于收编杂牌、安置老将等原因有些滥封滥赏,国军将军也非常多,高达5000余人。
16年后,也就是1955年,新中国对将帅大授勋,解方再次被授予少将,成了一名解放军将军。虽然军衔依然是少将,但这绝不代表解方在这16年里原地踏步,因为一来解放军将军含金量比国军高得多,建国后600余万将士中,评上将军的仅1000出头;二来解方排名高居798名少将中的第一。
而解方作为国共两军的“双料将军”,则更是罕见。
解方的经历很丰富,张学良称他为“难得奇才”;
彭德怀称他为“称职的参谋长”;
美国军方学者赫姆斯说他是“最难缠的对手”。
在授勋时,彭德怀元帅甚至说:“解方是少将,我顶多就是中将!”
解方做出了哪些功绩,能让各方都对他做出如此高的评价?
本期文章将带你了解老一辈革命家解方将军的传奇事迹,如果你是一个喜欢了解历史的读者,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收获。
解方1908年11月出生于吉林省东丰县四平乡。其父是省议员,其母跟当时大多数女性一样,是全职家庭主妇。解父收入不错,解母又持家有方,解家家境殷实,解方的童年是在蜜糖中度过的。
可是好景不长,解父后来娶了二房,二房是个狠角色,同为全职家庭主妇的她,抢过了家里的“内政权”,家里的大小事务都由她说了算。
“夺权”后,二房还对原配百般刁难,恨不得把原配累死饿死,好让自己顺利上位。解方作为原配的儿子,自然连带着一并打击,只是看在解方是解家香火的份上,当着解父的面还算留三分薄面。
没多久,二房的儿子也出生了,这下二房连三分薄面也不用留了,对解方下狠劲欺辱,要令他处处都显得不如自己儿子。
善良的解母以前自己被欺负还能强忍着,现在见儿子被欺负得更厉害,真是心如刀割。解方回忆,少年时晚上常被母亲的哭泣声惊醒,见到母亲如此伤心难过,解方同样也是心如刀割。
不同的是,解方不像母亲那样逆来顺受,而是下定决心,要凭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为母亲争回这口气。
这就是旧社会女性的悲哀之处,虽然解母温柔贤惠,但是其夫一旦变心,她的日子就过得非常凄惨。要是在现在,解母当个职业女性,把婚一离,自己带着解方好好过日子便是,哪里需要受二房的那口恶气呢?
幸亏一心为母亲争口气的解方真是非常争气,在私塾中刻苦学习,十四岁时考入奉天第三高等中学,当时这可是闻名东北的“重点中学”,很多达官贵人的儿女都在此读书。
而解父二房的儿子,却从小游手好闲,经常逃课出去玩。解父看在眼里,心中那杆秤自然慢慢倾向于解方,每次解方回家,解父都给足费用,让解方在学校吃好穿好,专心读书。而懂事的解方把大部分钱都留给了母亲,自己在学校只过最简朴的生活。
解方不光刻苦读书,兴趣爱好还相当广泛,篮球、足球都入选了校队,练出了一副结实的身板,这对他以后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大有裨益。
在学校,解方认识了张作霖的二儿子张学铭,此时学校正选拔学生公派日本学习军事。张学铭凭其父的关系,自然入选,而他也开始物色自己未来的帮手,品学兼优的解方成了他的邀请对象。
解方通过在三中这所名校的学习,眼界已大为开阔,思想境界也大为提高,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给母亲争口气了,而是要拯救贫穷落后的祖国。此时有机会赴现代军事强国日本学习,还是公费派遣,解方自然欣然应邀。
解方跟父母说了要出国留学,可把解父给乐坏了,久在官场的他,听说东北王的二儿子居然邀请自家儿子一同赴日留学,这真是可遇不可求的祥瑞之气啊,儿子要是能抓住机会,那可是奔上了飞黄腾达的康庄大道,没准整个家族都能沾上光呢,当即表示全力支持。
解母虽然舍不得儿子远渡重洋,但也明白公派留学的机会不可多得,所以也是让解方放心去学习。
看到这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地说着出国留学的事,最郁闷的就是那个二房了,此时她儿子还不知道躺在哪个烟馆里抽大烟呢,解家的这出小型宫斗剧,自己算是被亲生儿子坑惨啦,要是想翻盘,要么自己再生一个,要么就等儿子生孙子吧。
解方来到日本后,先在日军第三师团当兵。这个第三师团又称名古屋师团,是日军的老牌部队,作为甲种师团,一直是日军侵略的先锋,二战中在中国打满全场,手上沾满了无数中国军民的鲜血。解方能在此部队服役,也算以身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了。
1928年5月,中日在济南发生冲突,日军一手酿成“济南惨案”,第三师团调往中国,解方拒不执行任务,直接离队。
可见,解方此时的三观已非常清晰,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毫不含糊。虽然自己受父母重托,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赴日留学也确实是实现自己富国强军梦想的良机;但是要自己作为一个军人跟随日军侵略中国,那是万万不可,所以解方毫不犹豫地选择当一个“逃兵”,宁折不弯。
对待逃兵,各个国家都不会手软,轻则开除军籍,重则上军事法庭。幸亏张学铭暗中协调,日方才不予追究,允许解方继续留在日军。
经过在日军第三师团当兵这段“下基层”的历练,解方随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为二十一期学生。两年后,解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日本天皇授予的军刀。
中日交流历史上千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学生,唐朝时就派遣了大量遣唐使,学习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甲午战争中,中国完败于日本,昔日的老师,终于肯拉下“天朝上国”的面子,虚心向这个以前的学生学习了。
当年的留学生很多真是争气,早在1905年,蒋百里就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当着众多日本毕业生的面取得天皇赐赠的军刀。现在轮到解方继承前辈威风,继续叫那帮日本学生气得干瞪眼。
张学铭带着解方回国后,张学铭就任天津市市长兼警察局局长,他随即任命解方为天津保安队特务总队主任。根据“辛丑条约”,中国不得在天津驻扎军队,而日本等国家却享有在天津派驻军队的权力。
留过学、深知当前国际形势的张学铭和解方,都意识到中日难免一战,于是下大力气整顿保安队和警察,提拔重用了一批誓死保卫祖国河山的热血青年,同时基本按野战部队的路子来训练士兵。
没多久,原本真就是一群保安的天津保安队,面貌焕然一新,除了没有军服,已俨然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人马2000有余,还“违规”配备了少量重机枪、迫击炮等重武器。
天津保安队的新面貌获得各方好评,劳苦功高的解方也开始进入上层视野,虽然解方出身不错,可相比张学良这些大家族,那还是只能算平头百姓;但是不少达官贵人都看出解方日后前程不可限量,于是纷纷来提亲。
按照解父的设想,这正是最理想的高攀之路,可解方却自己找了一位家庭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闺女阎秀荷,最主要的理由是,这位妻子会像女儿一样对解母好。
温柔贤惠的解母还真是育儿有方,培养出一位这么孝顺的儿子,这儿子爱她可比老公多多了。解父虽然对这桩婚事甚为不满,可是二房的儿子抽大烟抽得已经连自己生母都绝望了,解父也只能顺从解方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的军事冒险大获成功,区区几万人马,居然一口吃下了中国最富饶的东北。日本的野心迅速膨胀起来,得陇望蜀,刚吃完东北,连嘴都没来得及抹,就盯上了天津。
日军派出中国通土肥原贤二,准备在天津再搞一个事变。刚刚轻松搞定东北三省的土肥原贤二,此时踌躇满志,天津论面积、论人口、论中国军队数量,都跟东北相差甚远,东北都一口吃进去了,再吃个天津那不是手到擒来的事?这样吃下去,鲸吞掉整个中国都指日可待啊。
土肥原贤二来到天津后,迅速拉起一支中国人组成的便衣队,这支汉奸部队整一个草台班子,成员都是些地痞流氓、无业游民,甚至吸毒人员,约2000余人。
土肥原贤二对这些汉奸进行了紧急训练,然后安排了一些日军军官带队;另外以驻天津的日本宪兵为骨干,加上一些日本武装侨民,组成一支1000余人的部队,配上十几辆坦克和一些火炮。
情报人员出生的土肥原贤二对天津的中国兵力自然有所掌握,知道保安队虽然今非昔比,可也就2000余人,没什么重武器。按照“九一八”事件中中国军队的表现,自己手上的3000人马对付天津保安队绰绰有余。
11月8日,土肥原贤二急不可耐地驱使中国便衣队为先锋,向华界的河北省政府、公安局及警察署所等重要目标发起冲锋。
不料便衣队刚进入华界,就遭到天津保安队的迎头痛击。原来解方等人早在土肥原贤二招兵买马时,就安插了内线混入便衣队,“无间道”们早把便衣队的进攻时间、路线告诉了天津保安队,保安队占据街口、高楼等战术要点,就等这些汉奸自投罗网了。
土肥原贤二见偷袭不成,就改为强攻,坦克、大炮都拉了上来,日军用刺刀顶着溃逃下来的便衣队,重新组队后,再次发起了攻击。
解方亲赴前线指挥,保安队缺乏重武器,就不跟日军硬拼,而是把便衣队放进街头小巷,再通过凶猛的近战消灭敌人。绝大部分便衣队都是混口饭吃的,日军坦克大炮叫得凶的时候,还能壮着胆子开几枪,一旦面对端着刺刀冲到跟前的保安队,立马就怂了,纷纷举手投降。
土肥原贤二见华界久攻不克,恼羞成怒,把军舰开到天津港附近,拉开要增兵大干一场的架势。国民政府为避免事态扩大,赶紧谈判调停,最后同意将保安队撤离天津,并且撤换张学铭等主战派将领。
日本战场上没占到任何便宜,此时中国已妥协让步,那就顺坡下驴,以胜利者姿态在天津到处悬挂日本国旗以示庆祝。
这场事变,明面上中国不败而败,但是其最大的正面意义在于挫败了日本对天津的军事占领行动,成功避免天津成为第二个东北,相当于用撤出保安队这个小让步,换取了保住天津这个大成果。
对于刚刚痛失东北的蒋介石、张学良而言,天津事变的结果已令他们相当满意。对解方等有功将领,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张学良称赞称解方为“难得奇才”;而曾任陆军士官学校老师的土肥原贤二,则郁闷的感叹,没想到学生打老师这么狠。
虽然受到敌我的一致好评,但解方心里却很难受,一来自己带着保安队苦战日军的坦克大炮,好不容易取得胜利,寸土未失,结果却是坚决抗日、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张学铭被调离。
二来他查看了缴获的便衣队武器,大部分是东北兵工厂生产的,也就是日本人把刚缴获的东北军的武器,发给汉奸们再来打中国人,这些本来该打日军的武器,在东北军手上一点都没用上。
为什么会这样?自己一身功夫,可眼见侵略者步步紧逼,自己却总是束手束脚,蒋介石、张学良能带领中国战胜日本,走向繁荣富强吗?解方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1935年,东北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苗浡然接触到解方,向解方痛斥了国民党种种根深蒂固的弊病,指出只有代表先进力量的共产党,才能解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国百姓。
对国民党消极抗日有切肤之痛的解方深以为然,1936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与苗浡然一同成了东北军中的地下党。
没多久,抗日战争爆发,解方在东北军第51军先后任副旅长、参谋长。1940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在东北军中大肆抓捕共产党,党组织为保护解方,安排他撤离东北军,来到延安。
考虑到解方在国军担任过参谋长,八路军就安排解方先后任第120师358旅参谋长、吕梁军区参谋长,结果此后解方大部分时间都是任参谋长了,解放战争中任辽宁军区参谋长、第十二兵团参谋长等职。
等到国共大战接近尾声时,解方总算担任了军事主官,任40军副军长,他拿出当年领着天津保安队冲锋的劲头,同韩先楚军长一起,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举攻克了海南岛。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此战提前发起相当有意义,避免了海南岛成为第二个台湾。
以打仗拼命闻名全军的韩先楚,对解方都赞誉有加,认为他有勇有谋,敢打敢拼。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解方敏感地意识到,这场战争可能会波及中国,于是主动请缨回到东北。毛主席高瞻远瞩,也预料到了潜在的战争风险,于是点了邓华的将,让他任十三兵团司令,带着这支全国最精锐的战略机动兵团赶赴东北。
随后邓华“设计”把在北京出差的洪学智直接带到了东北,连同“主动送上门”的解方,三员大将就构成了东北边防军最早的领导班子。
邓华、洪学智都是东北野战军的著名猛将,分别任十三兵团司令和副司令,解方虽然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指挥有方,表现上佳,可惜韩先楚光芒太甚;所以解方又当了一回参谋长,任十三兵团参谋长。
解方虽然略有不甘,但组织性极强的他,还是很快进入了角色,与邓华、洪学智一同分析研判局势。
此时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已把韩军逼到釜山一隅,可是美军已开始介入战争。久经沙场的邓华、洪学智、解方三人,一致认为美军组织两栖登陆的可能性极大,于是在8月31日联名上书中央军委,建议中央军委早做针对性部署。
果不其然,美军于9月15日实施仁川登陆,一举逆转战局,随后不理中国警告,大举越过三八线,直扑鸭绿江。
面对欺到家门口的美帝,毛主席毅然决定出兵,彭德怀临危受命,率军出征。面对快速北进的美韩军,彭德怀带着几个人就先行入朝,与金日成见了面,金日成跟彭老总交了底,朝鲜人民军被仁川登陆的美军包了饺子,没撤回来多少人。
彭德怀暗暗叫苦,本想靠朝鲜人民军先顶一下,为志愿军入朝部署争取些时间,看来现在指望不上了。可自己不清楚美韩军目前的位置,也不知道志愿军的位置,打了这么多年仗,还没试过这样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
幸亏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很快找到了彭德怀,解方此前已做足了功课,立马向彭总详细地汇报了美韩军的推进路线和速度,敌军各支部队的兵力、装备,乃至主要指挥官的姓名、特点;至于志愿军各部的情况,解方更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地告知了彭总。
首次与解方共事的彭德怀对此非常满意,立即开始筹划第一次战役,解方此时就开始详细分析各预设战场的地形、打法。
知已知皮,百战不殆,虽然面对强大的美帝,但是彭德怀此时已成竹在胸;反观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还在跟媒体说中国肯定不敢出兵,否则就让中国军队在鸭绿江遭遇美国空军的大屠杀呢。
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给了北进的美韩军当头棒喝,歼敌1.5万人,将其从鸭绿江边打回到清川江以南,稳住了局势。
此后彭德怀筹划战役,常常就说:“叫诸葛亮来谈谈情况”。这诸葛亮,就是指解方。可见,在彭总心中,解方真是个智比诸葛的大智囊。
经过连续五次战役的较量,志愿军成功把美韩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了三八线。双方都无法把对方完全赶出朝鲜半岛,于是就开始了谈判。彭总让解方出任谈判代表,于是解方就与美军代表展开了漫长的谈判。
在谈判桌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解方一如既往地获得了各方好评,彭德怀表扬:“这样的军事外交人才可不多。”
对谈判运筹帷幄的“特工王”李克农称赞:“善于动脑子,讲话有水平,非常机敏,是个难得的人才。”
美军谈判首席代表乔埃则酸溜溜地说解方:“很难对付,真有外交才华。”
可是客观来看,战场上还是讲实力的,谈判谈了两年多,双方一直打打停停,还真没哪个山头是靠嘴巴谈下来的,志愿军每夺取一处阵地,都是把阵地上的敌军赶走或消灭,然后几乎都要顶住多次反攻,最后把这个防区的敌人打得无力反扑了,再赶紧构筑坚固工事巩固阵地,才算把这个地方啃下来。
而最终延绵上百公里的军事分界线的确认,也是山头在谁手里就划给谁,一切全凭实力。
1955年全军大授勋,解方获评少将。
对此颇多争议,最替他抱不平的就是彭德怀,与解方一同全程参加抗美援朝的彭老总,对解方真是宠爱有加,他找到毛主席说:“解方是少将,我顶多就是中将!”
彭大将军可是排名第二的元帅,军中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看来在彭总心中,解方评大将都不过分,现在连上将、中将都没够上,实在太不应该。
解方能得到美日将领、国共统帅的一致认可,确实能力出众,但平心而论,授勋是综合考虑战功、资历、威望、才能等各方面因素的,解方1936年才入党,资历较浅。
而且他大部分时间都任参谋长,其出谋划策固然重要,但是大部分战功还是计入最后拍板做决策的军事主官上的。所以解方评少将,似乎有点低,但又算情理之中。
不过在彭德怀等人的建议下,加上解方在我军含金量最高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优异表现,中央也做了充分肯定,由他位列798名名少将中的首位,也相当威风。
事实上从现在看来,解方的大名似乎比其他一些上将还要出名,有的上将排名靠后,很多人都不知道,然而一提到少将,大家都知道解方是排在首位的。
在和平年代,老首长们可没忘记解方这个军中大才子,洪学智就委托他编写了《抗美援朝后勤经验总结》,系统整理了运输、物资调配等各条战线上无数志愿军将士的智慧结晶,既对我军后勤现代化、正规化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又是珍贵的抗美援朝史料,真实记录了志愿军勇战强敌的丰功伟绩。
80年代初,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还鼓励解方写一部全面论述抗美援朝战争经验的专著和回忆录,可惜昔日身体甚为健壮的解方,却突然病逝,享年76岁。没能留下更多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佳作让后人缅怀,甚为遗憾。
谨以此文纪念解方将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砺前行。
作者/温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