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萧泰来《霜天晓角梅》,最硬气的梅花,不怕千霜万雪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宋朝萧泰来《霜天晓角梅》
这首词留了很久,因为它有一种嶙峋坚毅之美。这种嶙峋之美,又有别其他梅花诗的绮丽,但你不能不说这首词写了梅花骨,且写得烈气。是一种绝境梅花的傲然和无畏。
《霜天晓角》是词牌名,那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想当然,认为是秋冬天边早上的一角,这是寒冷霜雪冬天,边关早上号角吹起之意。虽然这词牌很多词人只是借用里面的格律,内容和名字没有关系,但这首梅花词却是紧紧扣住了词牌名字的内涵,写的真的是霜天晓角里的边关梅花。
“千霜万雪,受尽寒折磨”。
这边关的梅花,层层风雪,受尽摧残。
那么宋朝边关有梅花没有?当然有而且绝对有。这是因为词人所生活的年代是南宋,已经去了北宋半壁江山,无复唐朝的边关在荒芜人烟的大漠,也无复北宋的国土。疆域缩减,边防线自然内卷,那么南宋的边关自然风雪梅花同在,不是汉唐边关靠笛声吹落梅花。
而驻守边防的南宋人冬天里都是风雪梅花。
“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我真真喜欢这句。那梅花站在风雪边关,生来就是一幅嶙峋的样子,怕什么风雪,又怕什么边关号角。
那么这里隐藏了什么深意呢?
汉唐两朝,极远的边塞是没有梅花的,但是如果听到了《梅花落》的曲调,就分外思念家乡,又每每号角声起,证明自己身处千里塞外,无论是听到梅花歌曲,或者想到梅花,都会有不尽思乡之情。
小的伤感固然是一种心理压力的释放,但后来很多诗人用边塞听梅花落刻意来渲染一种悲伤离别痛苦,已经本末倒置。
传说思乡的《梅花落》一吹或者号角一起,家乡的梅花和心中的梅花都飘落凋零。这是文化脱离了现实。
但这首词却是傲然淡然地表达,我梅花生来又瘦又硬,扎根在这里,怕什么号角声,又怕什么歌曲梅花三落。
这并不是无知无畏,恰恰是绝境的高旷。眼前有层层风雪,身后是绝域边塞,家乡是回不去的,既然身在此地,自然没有后退之路,也不做后退之想,已经消耗到又瘦又硬,怕什么早晚的号角,思乡与煽情的歌曲。那些与我有关,但是绝境之中已经无关了。
这写的是梅花,也是写的边塞无路可退的誓死军民。
“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
这是一点并不泛滥但是彻骨的柔情,寄托在梅花上头。说江南的梅花清绝,哪里有此地梅花之清之绝,残酷的环境,坚毅的内心,被风雪肆虐后的影子,那是基于生存本色最沧桑的嶙峋。那影子和所有其他地方的梅花影子都不一样。
能懂得梅花的,只有天上的明月。那明月在天上,在心里。
“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这句话也奇绝,都说梅花最向往春天,引领春回,但这里的雪梅花正在用生命凌风斗雪,等到春天来了,梅花也消耗了自己,哪里会在春天里像百花一样争奇斗艳?
梅花倒是真有骨气,我本来就没有在春风里矫揉造作的那种性情,你叫我如何和春天的海棠一起去赞美阿谀春天?
回到这首词写的是霜天小角边塞梅花,你仿佛看到的是风雪寒苦中的闲聊,有人靠未来坚守现在,期待日后的荣光,但总有人如寒梅冷静,我的坚守,我的命就在此地,就算是有将来,那些锦绣之人,如何知道我们的经历?而我大约也无心去和那些人趋炎附势,我的心我的梦在此时。
这是边塞一树嶙峋的风雪梅花,无怨无悔,寒苦自洽,骨骼嶙峋,气息低沉但厚重,硬气十足。千霜万雪躲不过也就不躲,寒苦折磨逃不掉也就不逃,只是用生命完成生命和理想,让人动容。
宋朝重文轻武,很少有边塞诗词,一片靡靡之声,就算是写梅花,没有写如此寒苦的边塞梅花。
那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呢,萧泰来,南宋人,进士,做过御史,起居郎,做过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其余的都不详细。那么他很可能是深入了边塞地区生活或者工作过的。而且这首诗应该是写在中晚年。因为这个年龄既安于命定,又有深刻的人生领悟。写尽梅花硬气,风雪傲骨,也写出了他在苦寒之境中立地成梅的现实刚毅。
这首词非常耐读,他没有写梅花香,但是满枝寒香缭绕嶙峋之间,让人觉得质重,分外有分量。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