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艺荟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宁强博士,学者,画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开设艺术考古、艺术史、艺术创作等课程。举办个人画展、参加国际艺术联展多次,受到艺术评论家的广泛关注,被称为“佛教超现实主义画家”“新禅画代表画家”。


*本文共3105字,预计阅读8分钟

作者:彭熙晏

来源:尊品传媒(ID:jumping_mag)

▎人生旅途中最有价值的遇见,是在某一瞬间,重遇了自己。历尽千帆,最后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

从四川乐山到千年敦煌,从华夏文明到国际视野,宁强以严谨的研学精神向历史致敬,又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在画纸上直抒胸臆,在心神交流的日与夜中,他的画笔仿佛与敦煌达成了一个美好的契约——你懂我的言外之意,也懂我的欲言又止。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命运降临时

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是谁

宁强从7岁开始爱上画画,在考大学的那一年却阴差阳错,被四川大学的历史系录取了。心有不甘的年轻人一冲动,给中央美术学院招生办的老师写了一封信,言明自己的高考成绩比中央美术学院的录取分数线高出了许多,能否转学到中央美院,读美术史研究。

虽然当时的中央美院美术史专业规模很小,知名度不高,分数线也低。但因为体制的问题,宁强的一腔热情被拒绝了,于是,他开始在四川大学踏踏实实地读历史。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也正是因为历史系里的“考证课程”,特别是“乾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来他研究艺术品(尤其是书画)的方式方法,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有人说,命运的安排,其实也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发生的几个关键点。从历史系起步的宁强,正是在四川大学,遇见了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隐世高手”。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当时在川大的博物馆里,有一位“扫地僧”式的老人,每天负责打扫卫生、管理字画等杂活儿,几乎没有人留意这位老人的存在。但经常泡在博物馆的宁强,在几次与老人寒暄时却留意到,他似乎对字画颇有研究。

询问后才知道,这位老人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文物收藏家、钱币学家、集邮家成恩元,在人类学、考古学方面造诣颇深,只是在特殊的年代里被安排到博物馆里打杂。

就是这样奇妙的际遇,宁强成为了成恩元先生的学生,也正是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为17岁的宁强打开了国际化的视野。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当时先生给了他一张书单,有中文的、日文的、英文的……这张书单让他意识到语言的力量,这些语言所承载的知识及思维方式,才是学术研究的底层操作系统。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敦煌的“诗与远方”

遇见了,便是一生

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有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四大文明古国,这世界上四大文明唯一的交汇点就是敦煌和新疆地区”。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敦煌石窟,历经1000多年的岁月风霜,面对这么一座宏伟的人类文化艺术宝库,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感到丰富和激荡。

1983年,一篇关于敦煌故事的报道深深吸引了宁强,浩荡大漠和苍凉西域的一切,神秘而厚重。

仿佛是一种与命运的约定,毕业前夕,他便给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所长段文杰写了封信,要求到敦煌工作。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大千与敦煌》:敦煌壁画是张大千艺术创新变革的最大资源,他用2年7个月时间临摹了350多幅敦煌壁画。

回到内地之后,他开始创作真正的“大作”,这件尺幅巨大的《荷花图》正是张大千在敦煌壁画启发下创作的第一幅“大画”,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张大千从此成为真正的创新型艺术家。

宁强也是从敦煌壁画起步,开启艺术创新之路。与大千惺惺相惜,特创作这幅《大千与敦煌》以表敬佩及感悟之心。

段文杰回信提出要看看他的作品,宁强把自己的文章和翻译作品寄了过去。段文杰再次复信说:你来一趟吧,冬天你要是招架得住冰霜和漫天大雪,就留下。

当时家里人都不理解宁强,作为一个有着大好前途的大学生,别人都想着到大城市发展,他却偏偏想去别人眼中的“穷乡僻壤”。

当时,他从成都到敦煌,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再坐汽车颠过长长的“搓板路”,才晃晃悠悠来到敦煌这个小县城。

在他的眼中,那不是路途坎坷,是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诗与远方”。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十六观之月想观》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天马歌》

《十六观之月想观》:人与心的互相拉锯,灵与肉的矛盾挣扎,如何战胜内心的欲望,成为一道不断求索的命题。

《天马歌》:汉武帝刘彻曾作《天马歌》,昆仑山下,曾经白马银袍的少年也会逐渐苍老,曾经的盖世英雄,也将归于历史的尘土。天马隐喻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最终他的盛世也输给了时代,迟暮天涯,令人唏嘘。

第一次走近莫高窟壁画,宁强就被震撼了。“当时的感觉,犹如醉酒,晕晕乎乎,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自己行走在梦境里……后来段先生问我还想不想来敦煌,我回答说我想死在这儿。”

于是,21岁的宁强成为了敦煌研究院文革后接收的第一个大学生。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风口飞猪》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野驼之梦》

《野驼之梦》:少年的野驼,在大漠中奔走仰望。右下角是每天的口粮,也是现实的束缚,它牵绊着渴望奔跑的野驼。天上的圆月中,折射出野驼内心端正的自我形象,如成功的偶像一般高高在上,那是少年野驼的理想。现实与理想,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矛盾又相互依存着。

《风口飞猪》:时势造英雄,风口之上,猪也能飞,普世的道理便是顺其自然。画上以静显动:风起山口,猪飞至月亮之上,几颗稀朗的星星,是运势的隐喻,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傻人自有傻人福。无论如何,对于创业者而言,乘着风势扶摇而上,一飞冲天,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从此,心神感动的宁强便全身心沉醉在他的敦煌世界里,神秘的佛像,流动的飞天,恢弘的经变图充满了生命力和想象力,宁强仿佛走进了跨越时空的艺术想象空间,这让他如鱼得水。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牛道》

更让他痴迷的是,那些珍贵的壁画艺术近在咫尺,这对习惯了面对着书本上的理论,只能在印刷物的图片中“过把瘾”的年轻学者而言,这种“面对面的亲密接触”着实是一种强烈的诱惑。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从广袤大漠到哈佛学府

用二十年的沉淀学贯中西

跟随前辈艺术家的足迹,宁强在佛教艺术圣地敦煌开始了他的学术研究生涯。既然与敦煌结缘,他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成为全世界最好的敦煌研究专家之一。

他把所有有关敦煌研究的著作、论文都研读一遍。从张大千殚精竭虑口述出的《谈敦煌石室》,到一生守护千年梵音的常书鸿先生的巨著,前人对敦煌艺术、文学、宗教、历史、音韵、古汉语、民俗等各个方向的研究,他已了然于心,才能有全局观念,知道自己新的研究方向在哪里。然后,他和朋友一起合作出了一本书《中国敦煌学史》。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丝绸之路意象》:在星月同辉的岁月长河中,丝绸之路也将注入新的艺术内涵,正如画中萌态可拘的年轻骆驼和春蚕,焕发着新生与活力。这幅作品曾在中日美术家交流展上获奖。

1991年1月,作为敦煌研究所最为优秀的年轻专家。宁强进入了哈佛大学,攻读研究艺术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圣地亚哥加州州立大学、密西根大学、康涅狄格学院等大学任教。

在国外二十余年,宁强求学游历波士顿、纽约、巴黎等地,寻求国际视野,从不同角度观察研究敦煌和丝绸之路艺术,发表了大批研究成果,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敦煌学家、艺术家。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光明顶忘坐峰》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熊猫说法图》

出版了《敦煌佛教艺术》等中英文专著6部(其中《敦煌佛教艺术·美术史的分析》获台湾“嘉新优秀著作奖”、《中国敦煌学史》(与人合著)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

发表作画时,才明白敦煌壁画对他的影响并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心灵里的。这是他艺术创作的根源,以至于后来创作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敦煌的影子。

近年来,他运用中国画中写意的笔触进行敦煌宗教哲学思想的展现。创作了一系列以佛教思维与语言、经典图式为观念的绘画作品。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步天歌》

《步天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没人能做到真正的心如止水,那就放弃繁杂的琐事,想象无限的美好填满自己的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的名句,被画家用视觉错位的方式演绎于纸上。漆黑的夜空中舞动着的银蛇,寓意着天降祥瑞,展示中国传统风气,向新的一年寄寓美妙希冀。

2017年,国际著名艺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郑岩教授作为宁强先生画展的策展人,对这些画作进行了赏析,

他说:“很有个性,既非传统意义上的“佛教艺术”绘画,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观念的创作,风格独特,与传统意义上的水墨画创作拉开了距离,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胆的造型,奔放的笔触,乍一看,像是中国传统水墨,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画又有西洋油画式的情景营造、感情表达、思想深度。每一幅画都有独立完整的主题或意境,品味其画意,常令人会心一笑。”

“说实话,最初我自己也不清楚应该如何‘归类’或对这些作品做学术识读,这让我颇感困惑。”

长江学者宁强:画遇敦煌,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红狼与高僧》

直到2016年秋天,宁强去芝加哥大学参加学术会议,见到博士生导师巫鸿先生,经他点明这些作品的性质其实是“佛教超现实主义艺术”,他才豁然开朗,对这些画的当代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佛教超现实主义绘画”是一个全新的当代艺术概念。它源自曾经风靡亚洲各国的古老宗教及其视觉表现形式,但又超越了原始佛教艺术的“宣教”功能。

从当代人的心理体验、哲学思维、宗教需求、社会属性出发,用绘画的方式,重新诠释佛教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对佛陀提出的观念,及其在当代社会语境里可能具备的新含义,做出新的拷问和解析。

2019年,“敦煌艺术精神—宁强教授绘画精品展”在兰州开幕时,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西沐院长说:“宁强教授是著名的史学家,他对敦煌学有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是以敦煌学为基础,经过体验、消化、再创造的方式进行表现,是有据可循的,而不是简单的临摹。


尊品杂志(ID:jumping_mag)

1.2亿头等舱商旅精英的专属杂志

关注我们,每天5分钟,领略深度商财资讯。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0955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