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没写读后感了,心里很满,但却无从下手。
或许我就随想随写吧,写它并非出于卖弄,而是或许有些东西值得分享,见解之拙劣、感情之肤浅、文笔之平淡,望你们谅解。
这本书是我高中同学赠与我的,我很感谢他。
后来这些年,我几次三番拿它出来,可我每每翻开第一页的译本序的第一段时,我又惭愧地将它摆放回原处,叹口气,深怕亵渎了这本书。第一段这样写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所以,现在第一遍读它,或许是再适合不过了。
这本书描述的是作者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了小木屋,过着自耕自食而又富有诗意与哲理的生活的故事。
梭罗是也远远不只是位哲学家,他的个人生活有部分的凄美,对社会进步事业(尤其废奴)贡献不可磨灭,这里不展开。
再说回这本书,说起来荒谬吧,我依旧不知道怎么去抒写。其实我本来打算先好好叙述一下整本书的故事(这也是一般读后感的必要内容),然后讲一番感悟和道理,但是我写不出来,如果只是描述生活看原著自然最好不过,也没必要写,但又不只是,他所要表达的并不是任何一种他所无比深爱的大自然的哪一个孩子,甚至不是他自己这么多年的林间生活,而是我能从他的亲身的体验、自己的双手、双脚、自己的对周边的花草树木农田湖泊或者说鱼儿兔子鸽子蜜蜂蚂蚁或者说阳光微风雨露的描写上,感受得到一切大自然的物在他心理都是有生命、有感情、配得尊敬、值得喜爱的,他的感情无比细腻真实,他的语言对大自然的无比温柔舒坦,他的对社会的见解是赤裸而直指人心的,大约他唤醒人们心中丢失的最美好最真实的东西,一种或许在社会中生存会丢失的东西,像孩童但是又不是孩童那般无知的东西,唤起一种原始的不自我欺骗的对事物的见解和情感,对大自然无比的尊重与热爱,让你的心你的眼再也容不下任何自我欺骗的东西,让你无端端变得坦率而真实,让你不自主的体会到所有细腻的小东西,包括外在的内心的,他人的自己的,这真是让人爱也狠这本书的原因所在。
有一段瓦尔登湖的描写或许值得分享:
这一面明镜,石子敲不碎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没有风暴,没有尘垢,能使它常新的表面黯淡无光;——这一面镜子,如果有任何不洁落在它面上,马上就沉淀,太阳的雾意的刷子常在拂拭它,——这是光的拭尘布,——呵气在上,也留不下形迹,成了云它就从水面漂浮到高高的空中,却又立刻把它反映在它的胸怀中了。
我在这段文字旁粗鲁的写了一个大大的“背”字,每每还是会想象到一幅很美的画面,愿你的心也如湖水般澄澈。
下午我坐在学院湖旁,风翻过最后一页,于是我走到湖边,平静的湖面和谐的镶嵌着几只小鸭,我随笔写下这一段话:这些西院士湖的鸭子真是太调皮啦,才看到一个头露出水面,她迅速地左顾右盼,甩了甩头,抖动着水灵灵的身子,就一头栽进了水里去,像咯咯作笑一般,玩着捉迷藏,好像整个湖都是她自由发挥的天堂。不一会儿,就在不远的地方'唰'地探个头,看了两眼又咯咯作笑的藏了水底下,每次看到她们像个孩子一样跟我玩着捉迷藏我就忍不住要笑,我们都是动物,我也想这样在水里面自由自在的游走,夏天到来,真好。
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未来未知,但或许我会再看。
最后也用书的结尾来画上句号: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共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十九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个十九世纪过去。
原文始发于:读后感——《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