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是上个世纪重大历史事件。
不少人为之惋惜,也有不少人叫好,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之为“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苏联解体是利是弊,不是小院本文要探讨的重点,今天主要想说下谁能让苏联避免解体的命运。
从历史趋势看,苏联后期一路向下,尤受经济拖累,已成泥足巨人。但苏联本身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自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就不断有人呼吁进行改变以自救。
那么谁能拯救苏联呢?
不是勃列日涅夫,当然也不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
这个名字常被人忽略——他是安德罗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他是勃列日涅夫后的苏联领导人,1914年6月出生于斯塔夫罗波尔州古纳卡亚村一个铁路职工家庭,年轻时当过无线电报务员和水手,后来做共青团工作,1939年加入苏共,担任过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团中央第一书记。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该地区的游击队。1951年他被调任中央,1953年转做外交工作,主管波捷事务,后担任驻匈牙利大使,
1957年,安德罗波夫被调回国,1961年在苏共十二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62年当选为中央书记。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安德罗波夫逐渐受到重视。1967年5月他被任命为克格勃主席,1973年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1982年,安德罗波夫的命运迎来了重大转折,勃列日涅夫之下的苏联第二号人物苏斯洛夫去世了。
这时勃列日涅夫自己也年事已高且健康状况不佳,空出来的二号人物职位谁来接替,就意味着谁有最大可能继任总书记的职务。
勃列日涅夫的本意是想让契尔年科来接任,契尔年科是他多年的老部下、老朋友,亲信+助手,在勃氏看来接任顺理成章。
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其他政治局委员的反对,包括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及戈尔巴乔夫等人支持的是安德罗波夫。
因为契尔年科同样年高体弱,这一年他也已经71岁,而且才能平庸,工作经历只限于上层机关,由他出任二把手难以服众,所以众人支持安德罗波夫。
经过在5月会议上激烈争论后,安德罗波夫被选举兼任中央书记,成为事实上的二号人物。
完成选举后,勃列日涅夫自觉已时日无多,他找来安德罗波夫,对他说:“你现在是党和国家的二把手,有鉴于此,你必须运用全部权利”,并许诺给他全力支持。
勃列日涅夫的支持没能维持多久,这次谈话三个星期后,勃氏就驾鹤西去了,1982年11月11日,安德罗波夫被政治局推举为总书记。
安德罗波夫接手的苏联早已是个病人,且病得不轻。由于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个人专权,追求虚荣,追说不做的空谈风气盛行,消极因素急剧增长。
勋章可以为证,勃列日涅夫拥有200多枚勋章和奖章,比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加起来还多,而且他喜欢把勋章统统挂在胸前,也因此得了个“勋章帝”的绰号。
勃氏后期,苏联国内经济改革被废弃、生产下滑,对外却还要扩张和美国争霸,这更增加了经济的困难。不顾后果的军备竞赛让苏联元气大伤,经济仍然维持战时重工业为主的结构,每年还要开支巨额军费,国内生活物资却生产短缺,加重了自己的经济危机。
如果不加以改革,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苏联崩溃也用不了多久。
勃列日涅夫好大喜功,他在1967年11月就不切实际地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安德罗波夫丝毫不给老领导面子,上任不到4个月就写文章说,苏联只是处于“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的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成功?我们才刚上路呢,彻底否定了勃氏这套理论。
他明确提出,“无论经济、社会、政治,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应认清我们所处在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
苏联改革的序幕,注定要由安德罗波夫来拉开。
安德罗波夫执政后就烧了两把火。
首先是整顿纪律。安氏上台后,在勃列日涅夫的胡搞下,纪律松弛、人心涣散、社会风气已经比较混乱。
安德罗波夫在最初的一些讲话中,就表示要进行变革,整顿纪律,打击贪污腐化。
他绝非说说,安氏是个对腐败嫉恶如仇的人。1981年,在他还是克格勃主席时,他就在一位名叫布里亚季亚的歌星寓所中查获了大宗钻石等贵重物品,经查这些来自歌星的情人,而这位情人不是别人,正是勃列日涅夫的女儿,同时又是内务部第一副部长丘尔巴诺夫中将的妻子。
这桩大案牵连甚广,二把手苏斯洛夫出面找到安氏,想要掩盖这件丑闻,安德罗波夫顾及勃列日涅夫的面子,暂时没有把事情闹大。
在1982年5月,他还是二把手的时候,又利用勃列日涅夫和契尔年科去外地休假的时机,阻止了名声极坏,却与勃氏关系较好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书记梅杜诺夫的升迁。
等到安氏大权在握后,他就彻底放开手脚,接连整治了勃氏的老同学、内务部长谢洛科夫,以及前面提到的勃氏女婿,内务部副部长丘尔巴诺夫。
在短短13个月里,就有9名倚仗勃氏权势胡作非为的高级官员被整倒,安德罗波夫在讲话中公开说:
在苏联社会还有必须谕旨进行持续坚决斗争的现象,苏联人就盗窃、贪污、受贿、官僚主义、不尊重人等清洁和其他危害社会的现象义愤填膺,同这些现象作斗争就是我和每一个公民责无旁贷的事情。(《真理报》1983年4月23日)
安德罗波夫要求革新的言语符合苏联人民的心愿,他的工作风格、机关的工作气氛都与勃列日涅夫时期不同。几个月的时间,安氏就名声大振,被各阶层寄予厚望。
安德罗波夫的若干革新计划,在勃列日涅夫生前就已考虑成熟,它并不仅限于整顿纪律和秩序,这些是为了经济改革所做的铺垫,整顿好纪律才能展开经济改革,只有解决经济问题才能挽救苏联。
安氏上任第一天,就召来苏联国家计委副主任雷日科夫,让他详细汇报全部经济情况。雷日科夫那里掌握着苏联经济恶劣形势的数据,但以往领导并不愿意听,他们只能私下议论。
但安氏听得很耐心,并不时提问,了解得非常详细。
最后他告诉雷日科夫,目前拟组建中央经济部,负责研究经济问题,并建议雷日科夫出任中央书记主管经济部。
1982年12月初,安氏又让雷日科夫和戈尔巴乔夫负责组织一个专门班子,研究整个经济问题,并草拟经济改革的纲领。
1983年6月的全会上,安德罗波夫再次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我们在社会发展上现在已经接近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深刻质变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完善不仅已迫在眉睫,而且已经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我们的愿望,这是客观的需要,这种必要性我们既无法绕过,也无法回避。(《真理报》1983年6月16日)
此后,他又多次谈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有了安德罗波夫的大力支持,雷日科夫、戈尔巴乔夫等人召集学者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在这些成果基础上,安德罗波夫开始推进经济改革,比如发布《劳动集体法》,试行租赁制,开始考虑合资企业,研究经互会各国间的关系等。
安氏执政时间不长,从他任内来看,改革是有效果的:
198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扭转了多年来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和完不成计划的状况;农业总产值比1982 年增长了5%;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5%。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指标有所提高,市场供应也有了明显改善。
对苏联而言,安德罗波夫唯一的失策或许是提拔了一个人:戈尔巴乔夫。
安氏其实对戈尔巴乔夫早有耳闻,因为戈尔巴乔夫曾长期在边疆区任职,那里恰好是苏联机关和领导人的疗养区,安德罗波夫、苏斯洛夫、柯西金等人都在那里疗养过,受到过当地官员的接待,戈尔巴乔夫正在其中。
早在1977年,安氏就对他的智囊阿尔巴托夫说:你曾听说过戈尔巴乔夫这个人吗…事实上一带完全新型的人已经成长,对未来的希望确实可以寄托在他们身上。
安氏上台后,戈尔巴乔夫受到了更大的信任和重用,而且从种种迹象上可以看出,安氏正在着意培养他为自己的接班人。
雷日科夫也说:我认为安德罗波夫已经在一步步地培养他,以接替根本不懂国民经济问题的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作为政治局中最年轻的成员,成为安氏最亲密的助手和在各种会议上的代言人,国内外都普遍认为戈氏就是安氏的年轻接班人。
谁又能想到,年轻的政治明星,浓眉大眼的戈尔巴乔夫后来会把苏联带向解体呢。
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年富力强,给人的感觉是既有能力,又有信心,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尤其在1983年5月,戈氏率团访问加拿大,在加议会舌战参众两院议员,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选择戈尔巴乔夫,当时没人觉得有问题。
话说回来,安氏的用人并不止提拔了一个戈尔巴乔夫,同样重要的还有另外两个人:雷日科夫和利加乔夫。
雷日科夫上文已经提过,他以后在戈尔巴乔夫新班子里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的职务,被称为“苏联最清醒的人”。
利加乔夫权力和威望还要高于雷日科夫,他在戈尔巴乔夫班子里主持书记处工作,是苏共党内主张稳重改革的代表人物。
戈尔巴乔夫时期,雅科夫列夫深受信任,被称为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改革设计师” ,他力主激进主义,他一味加快进度,让戈氏的改革脱离了正常节奏。
当然还有叶利钦,他是民主激进派的代表。
利加乔夫坚持的正是安德罗波夫的革新思路,他主张在社会主义选择范围内进行改革,反对否认苏联的成就,为此和雅科夫列夫、叶利钦等发生过多次冲突。
无奈戈氏视雅科夫列夫为肱股之臣,听不进劝谏,利加乔夫的意见得不到重视,雷日科夫更是被逼辞职,苏联激进改革加速。
而戈尔巴乔夫的首席智囊雅科夫列夫,在安德罗波夫时期处于人生低谷,他被打发到加拿大长期担任大使,相当于是打入冷宫,戈尔巴乔夫曾要求调回雅科夫列夫,也被安氏拒绝,理由是他具有自由化思想。而安德罗波夫不能容忍多党制、异端思想。
安氏的看人还是比较准的,苏联解体后,支持苏联的人将曾被安氏贬斥的雅科夫列夫斥为“苏联掘墓人”,他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苏联解体后,有人问戈尔巴乔夫,如果安德罗波夫继续执政,是否会和他或叶利钦一样走上激进改革之路。
戈尔巴乔夫的回答是:“我认为不会。”
这话大概是对的,从现有材料来看,安德罗波夫是属于坚持改革的人,但他的改革是渐进式,坚持改革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至于走上后来戈尔巴乔夫那条道路。
当然,安氏也非完人,他对苏联国内的问题看得很清楚,国际眼光却不如国内,在匈牙利和阿富汗问题上,不少人认为他要负主要责任。此外他重用克格勃系统的官员,也曾被反对者认为任人唯亲。
对苏联来说,这算是瑕不掩瑜,如果说在苏联后期有谁能拯救苏联,那这个人只能是安德罗波夫。
平心而论,安德罗波夫接任时68岁,就领导人岗位而言,虽然年龄偏大,却也不算老态龙钟,正常来讲10来年的寿命至少是有的,按他的思路与步骤,大概率能扭转苏联的颓势。
谁知天不假年,安氏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执政14个月后就猝然离世,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相关医疗档案到苏联解体一段时间后才解密,显示他自70年代末起就已疾病缠身,去世乃是长期的沉疴所致。
继任的契尔年科是个无能之辈,且更加年老多病,任职时间比安氏还短。短短三年内苏联连丧三位领导人,政治局再也不敢推举年龄偏大的官员接任,随后就是少壮派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了他的改革。
如何评价安德罗波夫,几句话难以说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历任苏联领导人在苏联解体后都遭到诟病,雕像被推倒,唯一的例外就是安德罗波夫。甚至在2004年6月,卡累利阿还为他新立起一座纪念碑,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首次为前苏联领导人立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苏联泪满襟。这句话来概括安德罗波夫,大概也算恰如其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