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窥曹寅,曹雪芹祖父的诗怀,岂曰无衣,谁与同行?
“晓灯寒无光,驱马别亲故。
残月堕枫林,荒烟白山路。
十年游子怀,惜此岁华暮。
载咏《无衣》诗,何以蒙霜露。”曹寅《岁暮远为客》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康熙纳兰性德同时代,他的出名不是因为他是朝廷重臣,曹寅的重要只限于康熙权力的小范围,他是康熙的家奴,又是从小的伴读,亲近之人,他算不上重臣,但比重臣更要紧,属于康熙可以信赖的心腹。
正是如此,曹寅和他父亲一样被委任管理皇家织造产业,百年荣华是建立在皇帝信任的基础上的,曹雪芹红楼梦贾府和大观园的原型则是祖父在江南的江宁织造府邸。
当然曹家的产业归根到底是皇家的,所以荣华来得烈火烹油也去得灰飞烟灭。曹寅身前深得康熙厚爱,他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从历史资料上很难看全。但是熟读红楼梦的人,都会认为那个迂腐的贾政,正是曹寅的化身。然而红楼梦里并没有写贾政有多大的才华,对于他的形象,刻板,长年不在家,宝玉见了他如同耗子见猫。
但在评书人脂砚斋的笔下,仿佛他又是十分值得人尊重,且有作为,让人一想起就感动感慨的人物。而最贴近一个人最好的做法就是读他的诗,因为这是曹寅可以连贯表达自己心情的自我作品,虽然留下来不多,但是这是最能贴近其人其心其境的一种方式。
这是哪年的岁暮?但是身有公务的曹寅,恐怕年节是不能陪家人过的,因为他是皇帝的近侍,有人岁月静好,必有人负重前行,大观园轰轰烈烈的过年,只怕惠及家人和子孙,作为官僚和皇家奴才的他,最要紧的是赶回皇帝身边。
“灯晓寒无光,驱马别亲故。”
这是冬天岁暮的早上,和家人道别,去赶路。
“残月堕枫林,荒烟白山路。”
枫林一般是江南才有,晓风残月,早上的雾笼罩在山路上。这两句诗很有唐人风味,证明曹寅的书读得的确到位,而且用词洗练。这是一个中年人岁末出门的苍茫心态。
“十年游子怀,惜此岁华暮。”
那么曹寅接替他父亲江宁织造的职位,是在26岁的冬天,那么他从16岁担任康熙的伴读,到此已经十年。这年冬天,他回到江南,料理完父亲的丧事,虽然职位是协理江宁织造,但是并非能坐在堂上享福,他还同时兼任着其他御前职位,另外就是要挑起父亲的江南织造,所以这个冬天他忙碌而悲伤。并不能在家里停留过久。
才二十六岁的曹寅就有了人到中年的那种压力和沉重。他的上头是皇帝的信任,他的背后是一整个正在运转的织造和家族,无法停歇。
难怪贾宝玉不肯长大,因为一长大就变成了贾政,繁忙劳碌,连眼珠子都浑浊了。
“载咏无衣篇,何以蒙霜露。”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诗经的名篇,红楼梦有经典的桥段,贾政询问宝玉的作业,被小厮胡诌说念到第三本诗经,把个贾政气笑了,可以知道贾政是熟读诗经的。那么这里的曹寅,直接用了诗经中的无衣,想表达什么呢?他不是为国去战场,但是他感到孤独。
他想借《岂曰无衣》振奋自己,但是他看到的是路上无边的霜露,他一个人去肩负命运,有一种冬天里沉沉的压力和凄凉。是,他身边不会少随从,他作为织造的后代,身上不会没有衣服,但是父亲亡故,他挑着未知的未来,这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一夜成熟到忧伤。
我很能明白贾政苛待宝玉的那种心情。他感觉压力太大了。一个人要挑起一个家族。他愿意他早点懂事,快些长大。
“芦花枫叶谁能咏,落木飞鸿漫乞诗。
一段寒江鱼网水,空帘看到日斜时。”曹寅《题画有感》
这应该是曹寅中年以后的作品,在江宁织造上,在江南,他混得风声水起,广交文人,繁荣江南文化和经济。但是我却读出了他的倦怠。
实际上曹寅在江南非常忙碌,江宁织造是主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在他任上,五次承办康熙下江南的大典,还要替康熙做好江南的情报工作,事无巨细都要操持和汇报,当然也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
几十年来他对于皇家内幕了如指掌,也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洞彻。
他站在一幅寒江垂钓图边,就这样静静看着,看到太阳西下。他累了,那画图里的景色是他从来都不肯多谈的梦想吧,因为他无路可退。人家可以退而结网,他退可能就是家族的灭顶之灾。
果然,他死后,辉煌的织造和他的家族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瓦解,落得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曹寅的诗很耐读,这个人风霜之后,爱惜自己的笔,曹雪芹红楼梦里的贾政有他的影子,比如贾政老了之后也常常会不经意露出田园之思。
其实反过来看宝玉,或者他当时并不清楚自己的富贵温柔是贾政奔波劳累才保有的,只有当这一切都不存在了,他才发现自己也许无需要对这个世道忏悔,而该忏悔的是对他的父亲吧。
所以才有了在风雪中,他无论如何找到父亲风雪的官船,深深一拜。
书中的贾宝玉,他的二十六岁出家为僧,云游四海。
现实中的曹雪芹曾经致敬祖父,努力想考科举,拜访京城的名流,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振兴家族,但告失败。他的勤奋和才华并不输给祖父。只是当所有的路都走不通时,红楼梦横空出世。
这其实是一部家族史,最致敬的是他的祖父曹寅,以一人之力撑起了整个家族的富贵。而他自己一直在忧患繁忙的人生路上,没有喘息。
曹寅54岁病故。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