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众所周知,朝鲜战争里,英国和美国是一伙的,不光跟着一起吆喝,还撸起袖管亲自下场,派兵参战,看上去妥妥地美国小跟班。

但英国作为一个曾长期掌控世界的老牌帝国,就真的对美国俯首帖耳吗?

英国在朝鲜战场的所作所为,其实不像事情表面看来那么简单,英国没有那么听话,英美之间也有着矛盾。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大致来捋一捋。

英国曾在1902年和日本签订同盟条约,那时候大清还在,虽然20多年后两国就不再结盟了,但英国并没有染指朝鲜半岛的兴趣,它在朝鲜的经济利益也是微不足道的:

1935年到1939年,英国对朝鲜出口总额不过156000英镑,进口总额更加寒蝉,连1万英镑都不到,朝鲜对英国并没有啥吸引力。

英国在亚洲也不是没有利益,不过东南亚才是它传统的势力范围,至于东北亚的朝鲜,英国人自己说:英国对朝鲜的未来没有任何兴趣。

这就是英国对朝鲜所持的基本态度了,此后在那里发生的事,这都是英国办事的准则。

朝鲜战争中,英国的态度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有限度地支持美国。

英国在朝鲜没有多少直接利益,但它在东南亚有,支持美国,可以换来美国对英国东南亚战略利益支持的交换。

当时英美关系还因为中东、巴勒斯坦等问题受到破坏,在朝鲜问题上支持美国,可以修补英美关系。

之所以是有限度,因为英国也担心朝鲜战争演变成和苏联的一场全面战争,二战让英国国力大损,急需时间回血,万一和苏联闹翻,绝难抵挡苏军的钢铁洪流。

其次英国国内也不支持对朝鲜用兵,韩国的李承晚在英国的人设不咋地,许多英国官员认为“李承晚是没有道德的人和极端右翼分子。”

然后还有与中国的关系。

英国早在1950年就已承认了新中国政府,它在中国的投资达到2.5亿英镑,比在朝鲜多得多得多。朝鲜向来与中国关系密切,万一战争扩大牵扯到中国,它这些投资会不会打水漂,英国要掂量掂量。

况且,还有香港这张牌——要知道世界早已不是鸦片战争时的模样。

当时英国执政的是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和外交大臣贝文等商量后,决定在联合国支持美国,前提条件是行动应当局限在朝鲜本土。

这里面也有英国自己的政治考量,这是来自二战时期的教训。

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大家都知道,结果玩大了,法国把自己搭了进去,英国也被打成了残血。

英国算是怕了,它怕这个情况再次出现,北朝鲜背后的苏联是比当初的德国更强大的对手。

所以英国还是派兵了,英国防务委员会同英军参谋长会议讨论后决定,派出英联邦第一纵队入朝,包括两个步兵旅、一个装甲团、一个半炮兵团、一个半工兵团。

至此,英国半推半就地直接卷入了战争。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第二个阶段是英国支持了美国跨过三八线作战的决议。

起初,英国是很谨慎的,他们不同于美国,英国的愿望是战争规模越小越好,而且要防止把战场扩大到中国。最好是见好就收,把北朝鲜军队赶回三八线北面了事,同时英国还在不断进行外交斡旋,试图说服苏联让北朝鲜退兵。

不搞定苏联,难以尽早结束战争,英国早就意识到了这点,但美国对此并不积极,英国决定单独行动,指示驻苏联大使凯利与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进行接触。

两人会谈后,葛罗米柯没有明确表态,艾德礼又指示凯利进一步试探。

当时朝鲜人民军正在高歌猛进,看上去很快能占领整个半岛,斯大林采用了拖字诀,始终没有给出实质性回应。

这其实问题也不大,只要苏联和中国不直接出兵,美英的实力能轻松击败北朝鲜。

为了安抚中国,英国还拿出了具体行动,9月份联合国讨论中国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英国投了赞成票,这算是相当难得。

即使如此,英国内阁仍然不希望朝鲜战事扩大或延长,他们一直在寻求通过外交斡旋,说服苏联合作,尽早结束战争,这点与美国是截然不同的。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逆转,形势变得对英国的斡旋有利,凯利继续努力,想要说服苏联发挥影响力,让北朝鲜军队后撤,恢复战前局面。

而这时美军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麦克阿瑟坚持越过三八线占领全朝鲜,这与英国的目标相违背。

这个问题上,英国分成了两派,有意思的是代表军方的英军参谋长会议坚持反对,代表政府的内阁却支持美军的行动。

这是个判断问题,英国军方的推测是,一旦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出兵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英国政府认为,英军已卷入了朝鲜战争,不能半途而废,如果美国决定要越过三八线,英国只好跟随。况且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即使中国有心出兵干预也来不及准备,战争将很快结束,这与麦克阿瑟“圣诞节前让小伙子们回家”的意思如出一辙。

英国最后还是投了赞成票,不过他们还是“贴心”地安慰中国,通过尼赫鲁告诉中国不要担心,跨过三八线不会威胁到中国边境。

看来,周总理在1950年10月3日的声明:如果“联合国军”跨过38度线,中国一定会干涉。只有英国军方听进去了。

实际上,这时候通过宣传,英国国内对战争的支持率上升到了69%,这也是因为战事顺利所导致,工党不必担心北进会影响自己支持率。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第三阶段是英国政策发生变化的阶段。

事与愿违,志愿军入朝作战后,局势再次反转,丢盔弃甲的成了“联合国军”。但麦克阿瑟并不死心,他还在调集兵力寻求反攻,英国这时候已经清醒过来,始终在致力建立非军事缓冲区,作为谈判的基础。

麦克阿瑟的大反攻失败后,联合国军向南方败退,杜鲁门也急了眼,他在1950年11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中国进行了公开的核威胁。

这实际是政客的核讹诈,它没吓到中国,却吓坏了英国,因为杜鲁门事先并没和英国打招呼。

艾德礼第二天就紧急飞往华盛顿,与杜鲁门进行了4天的高级会谈。

谈个原子弹问题用不了这么久,事实上杜鲁门很快就向艾德礼交底了,真要使用核武器,不会不向英国等盟国打招呼,那个讲话只是想忽悠一下中国。

艾德礼也是另有目的,他反复提醒杜鲁门,西方国家防御的重点仍然是欧洲,他认为美国不应在远东卷入过深,这样很容易在欧洲受到攻击。

艾德礼力劝美国同中国寻求最终解决方案,这西方国家就能够集中精力搞好欧洲防御。

从结果看,艾德礼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但还是产生了一些影响。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杜鲁门算盘打得啪啪响,一直想利用国民党来攻击大陆,甚至还设想过封锁中国沿海,并对一些地方进行突袭。

这样疯狂的念头遭到艾德礼强烈反对,他提醒美国:

如果要同中国进行一场有限战争而没有得到联合国的同意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不仅不会推动朝鲜问题的最终解决,反而有可能把一场有限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一旦美国采取了这些行动,联合国对美国在朝鲜行动的支持这件合法外衣将彻底消失。

艾德礼返回伦敦后,把这作为自己的功绩向内阁吹嘘,他的提醒发挥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美国后来确实没有那么干是事实。

这个时期,随着战事吃紧,英国国内民意发生变化,反战情绪再次高涨,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率越来越低,工党也收回了对内阁参战的支持。

并且,美国对中国进行制裁的打算是把双刃剑,这会把英国的在华利益也搭进去,中英贸易会被迫中断,何况还有中国收复香港的可能。

英国的政策从支持美国变为寻求与中国的和解,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还没结束,英国驻美大使福兰克就接到伦敦指令:在没有经过内阁充分讨论之前,英国不能支持美国任何反对中国的行动。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第四阶段是英国从支持美国转变为反对美国。

这里面有国际国内两个原因。

英国起初的本意就是进行一场有限战争,同时不能对付中国。现在中国出兵了,麦克阿瑟还在一意孤行,叫嚣“一旦美国的军事行动扩大至中国沿海及内陆地区,中国军队将不堪一击。”,还要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海上封锁,这严重超过英国底线,损害英国利益,英国当然要表示反对。

不久后麦克阿瑟被免职,但美国还在继续冒险政策,1951年5月18日,在美国提议下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对中国和朝鲜实行禁运。

禁运禁运,禁的也是英国在亚洲的利益,禁的是英国的国运。打来打去把自己利益打没了,这个决议直接促使英国要与美国分道扬镳。

在国内,反战情绪越来越高,加上1951年是英国大选年,工党的朝鲜政策成为保守党口诛笔伐的对象,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指责艾德礼“非但没有创造一个进步而和平的世界,反而将英国拖入了战争”。

这事实和1952年的美国大选如出一辙,当时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也是以反战为卖点,攻击民主党人杜鲁门的朝鲜政策,并许诺当选后尽快结束战争。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内外交困下,工党焦头烂额,重臣比万辞职,党内分裂。艾德礼不得不宣布改变政策“仅凭武力不能维护和平”,“首要目标是挽救和平。”

即便如此,艾德礼也没能阻止工党落败,保守党执政,丘吉尔上台。自然要兑现竞选时的承诺,开展一系列努力,积极推动朝鲜停战。英国与美国面和心不和,在战俘问题上与美国政策相左,急于促成政治解决方案。

英国不仅不支持美国在1951年8月17日提出的15国提案,还联合其他三国拿出一个“四国提案”,内容与美国相反,针锋相对。

到这时期,丘吉尔政府已急于摆脱战争,并不惜就政治会议等问题在联合国公开争吵了。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英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很生动,它与美国总体战略目标相同,都是为了遏制苏联,保护亚洲利益和自身安全。

二战以后,英国已不再具有一流实力,因此只能选择与美国结盟。但它的自身利益又和盟友有不少差异之处,并不完全和美国同步,这决定了英国的表现。

英国可以说从建国起就卷进了国际事务当中,并自认为充当着世界舞台上主角。它本国的利益常常是通过国际舞台上的角逐而实现的。

所以,英国是一个长期在国际外交活动中的优秀外交能手。西方国家都有这个传统,英国尤甚,要是缺了国际外交,英国恐怕也不是我们熟悉的英国了。

即便二战后英国不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它的外交仍有声有色。在朝鲜战争中,英国外交的总趋势是在被动中求主动,从不放弃表现的任何机会。

对国际事务的卷入,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已成“家常便饭”,积累了丰富的、娴熟的谈判技巧。

就像人们常说的——英国出外交家。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那么说来说去,除了能了解到英美在朝鲜战争时期的矛盾,这些事儿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古语说“读史可以明智”,怎么明智法,在于历史对当下有现实意义。

拿英国的表现来说,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到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的演变。

英国和美国,虽说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的国家,祖上都是同一个亲戚,又是同一个文化圈,想来也应该是亲兄弟不分彼此。

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英美最多算个表兄弟,并且矛盾也闹得不少。

美国历史上曾两次和英国发生战争,始终互为假想敌。之后关系亲密起来是因为1871年德国崛起之后,这是因为趋同的地缘及利益,需要它们结成同盟挫败亚欧大陆国家的崛起。

一战和二战里,两国都参与了阻止德国统一欧洲的企图。

二战后英国国力下降,独立难支,原先的地位不再,不得已与美国结成特殊关系。

一战二战以后美国需要在欧洲寻找一个盟友来平衡欧洲和美洲之间的关系,自认为独立于欧洲以外又和美国关系不错的英国自然成了最佳人选。

于是两者一拍即合,构成了同盟的基础。

但是同盟关系再好,也不可能好到没有任何矛盾,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永远是第一位的。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朝鲜战争已经说过了,紧接其后,50年代还发生了苏伊士运河危机。

这次是英国和法国出兵,英法认为美国会和他们站在一起。出乎意料的是,美国要求的是立即停止军事行动,非常现实地选择了支持埃及。美国与苏联一起向英法施压,顺带假借苏联之手,彻底埋葬了旧的大英帝国,迎来自己的新世界。

美国一家独大,英国也心灰意冷,决定回归欧洲,两国关系遂淡化。

在越南战争时期,英国更是采取了与美国相悖的脱离政策,以种种理由拒绝了美国的出兵要求。哪怕腊斯克请求英国只需派出一个苏格兰高地警卫团,英国还是坚定地拒绝了美国的要求。

两国领导人肯尼迪和威尔逊彼此互不信任,对英美关系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有学者形容为:几乎忘记了友谊的、关系受到削弱的贫瘠年代。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家独大,在全球多极化的趋势中,美国意识到自己一定要有一个可靠的同盟,英美关系又转暖。

所以,与其说关系有多铁,不如说利益有多一致。

从这些方面来看,英美关系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铁,这正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还是那句老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并非仅仅英美,从我们熟悉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身上,也能看得出来。

朝鲜战争时期,印度在国际上的态度是支持中国,反对美国的,因为美国当时支持的是巴基斯坦,打压印度。相反,巴基斯坦拿的是美国好处,当时它紧随美国脚步,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问题上,巴基斯坦投的都是反对票,中巴关系因此十分冷淡。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脱离国家现实空谈外交,如同隔靴搔痒,但弱国恰恰更需要外交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几乎一无所有。

能让强国站在己方立场替己说话,弱国也能活的不错,最经典的可能是奥地利在17世纪的“逆转同盟”,战斗力拉胯的奥地利面对强悍的普鲁士,通过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外交让欧陆的几乎所有强国成为了普鲁士的敌人,让普鲁士在七年战争里遭到围攻。

在当代,以色列也是弱国外交的例子,反面例子则是刚吃了败仗的亚美尼亚。

朝鲜战争中,英国为什么要反对美国

最后,这些事儿无一例外都告诉我们,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二战后的经济状况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羁绊,它不得不时刻考量和美国的关系。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独立,是其国际地位的保证。只有经济强盛,才能在国际上发声,才能在国际上拥有与之相称的政治地位。

正如英国的表现,看似牢不可破的英美同盟也未必是铁板一块,国家之间的关系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什么时候适用什么样的策略始终在动态变化中。

不过有一条是不变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定要强大,没有道理可讲。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0022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