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毫无疑问地走向了下坡路。尤其是近代中国的清政府,更是将软弱一词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清政府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般一无是处。

清朝历经296年,先后经历了十二位皇帝的统治。从盛极一时到走向灭亡,清政府并没有直接向命运低头。但遗憾的是,在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历史是强者撰写的,此话所言非虚。背负了太多骂名的清政府,其实并没有人们印象中的那样不堪。

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闭关锁国,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寥寥几字,道出了当时读书人的真正想法。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不同,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的经验告诉人们,知识是需要积累的。因此西方国家的新技术、新事物,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是奇技淫巧,上不得台面。

自明朝起,中国就开始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到了清朝,这一传统被延续了下来。站在当时统治者的角度,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相比于开放贸易带来的新鲜事物,保持沿海地区的稳定和谐显然更为重要。因此,闭关锁国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闭关锁国更是控制鸦片的有效方式。但这种封闭的政策,让中国错失了接触外国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的机会,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经历了重重打击之后,清政府的部分官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以恭亲王奕䜣、文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满清官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运动前期的重要思想,由此也能看出这次行动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以便抵御他们的进犯。在洋务派的积极推进下,慈禧太后意识到这是保持清朝统治地位的重要举措,因此她表明了暂时支持的态度。

但令人遗憾的是,洋务运动还是以失败告终。可是通过这一举措,原本走投无路的清政府,又苟延残喘了六十年。在危急时刻,清政府也曾努力过,挣扎过。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匆匆忙忙的洋务运动缺乏完整的规划,又受到了守旧派的层层阻拦,失败的结局早就注定。

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戊戌变法,维新派VS守旧派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正是爱国人士的一腔热血,让戊戌变法得以顺利实施。随着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上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将当前的严峻形势逐一告知光绪帝。可在保守派的阻挠下,光绪皇帝并没有看到这些内容。

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为此,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光绪皇帝也终于意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正式颁布了“明定国事”诏书。

如果说洋务运动为清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戊戌变法则开阔了人们的思维。从这时开始,许多中国人才第一次接触到外国的先进文化科技。历时103天,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了。在国家危亡时刻,清政府并不是没有奋斗过。但令人遗憾的是,努力的往往是少数的维新派。

即便有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可真正的权利还是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手中。正是因为守旧派的重重阻拦,清政府即便作出了再多的努力,往往也是徒劳无功。

但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贡献。首先,这次变法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志之士也意识到,想要以平和的方式改变国家的现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要想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摆脱当下被动挨打的局面,势必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此外,此次变法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慈禧太后虽然扼杀了此次行动,却也意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只不过侵略者并没有给她足够的时间进行改变,等到她想要行动时,已经为时晚矣。

最后,这次行动给了普通百姓一个新的方向,那就是他们可以团结起来改变生活的现状,而不是一味地忍受。

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效仿日俄,尝试君主立宪制度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正当无数爱国人士面对国家的困境没有头绪之时,日俄战争的爆发让人们又燃起了新的希望。邻国日本与中国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闭关锁国政策,同样面对着被殖民的危机。可是一场明治维新,让日本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无论俄国还是日本,此时都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晚清政府看到了日本的成功例子,内心深处也萌发出同样的想法。清末预备立宪,成了清政府在倒台前所做出的最后一次努力。摸索了这么久,也失败了太多次,这一次的尝试,其实有着很好的前景。

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在正式实施这项举措之前,清政府也曾派了五名大臣前往国外考察学习。此后面对种种突发情况,清政府积极推进立宪的进度。但是各国列强不会给他们时间,皇亲国戚不会给他们机会,普通百姓不会给他们信任。即便此时的清政府真的想解决这件事,却也只能是无力回天。

对外,清政府根本没有和列强平等对话的权利。可一旦爆发战争,失败又是难逃的结局。

对内,清政府要平衡好皇亲国戚与大臣们的关系。即便实施了君主立宪制度,如果议会的成员全都来自皇族,那么这一次的改变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而面对百姓,清政府早已失去了民心。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无力回天。

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一事无成,清政府背负了太多骂名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诚然,在国家的生死存亡时刻,清政府作出了太多错误的选择。但它并非像大部分人印象中那样懦弱无能,一事无成。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也曾努力做出改变。但是一次次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人们,唯有推翻清政府,才能迎来更好的未来。但这一点,是清政府无法做到的。

近代中国,我们只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往往忽略了清政府的奋斗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后来的清末预备立宪,足以证明清政府中的部分成员,一直没有放弃让国家变得更好。但受到当时眼界的限制,受到保守派的阻拦,这些举措都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但通过它的努力,人们起码认清了一点,那就是通过温和的方式,并不足以改变当时国内的复杂情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多年之后再回顾这段历史,人们对于清政府似乎多了一些理解,少了一些指责。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9916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