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乔治·艾略特

或许是源于理想的勇气,绝大部分人年少之际都会对自己未来的建树抱有极大的期待,桀骜不驯、敢作敢为,似乎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与意志,但事实上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巨大偏差,命运的走向在日渐上涨的年岁间微妙地变化。

究其原因,理想总是按照内心的期待而设立,但命运如何发展总会受到太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影响。

三国纷争,一部千年前刀光剑影的故事,起于宦官横行、外戚专权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封建传统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割据时代,但也正是这个政庞土裂的历史时刻孕育了无数意气风发的风流名将和算无遗策的得力谋士。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他们各为其主,更有些人无法用后人的眼光去衡量他们的举动对错与否,但不可否认的是将他们中的大部分置于任何一个朝代都堪称经天纬地之才,拥有冠绝天下之智。今人谈到那个年代基本对于谋士的目光都集中在蜀国的诸葛亮、庞统,吴国的张昭、鲁肃等人身上。

而曹魏世家的谋士却鲜少有人关注,但实际上曹操的麾下有这样一员谋士,东汉分崩离析之格局中大部分决定胜负的事件背后都有着他的推波助澜,他就是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

那么在三国之争中留下浓墨巨彩的荀彧又有着怎样的一生呢,他的人生经历又有哪些值得后人无限回味的地方呢?少年不懂荀彧,待读懂已经是中年人。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一. 眼光独到,料事如神

荀彧,颍川郡颍阴县人,即现如今的河南省许昌市。年轻时的荀彧因在众人眼中具有非凡的能力被盛赞为“王佐之才”,出身官宦之家的荀彧早年间曾被举荐为孝廉,又任掌管皇帝所用笔墨纸砚的守宫令。

然而东汉末年,大汉王朝濒临存亡之秋,宦官当道,庙堂之中也被董卓等奸臣搅和得乌烟瘴气,此时的荀彧敏锐地感知到不仅朝中不可留,就连自己的家乡颍川也因毗邻国都而大有可能受到朝中局势变动的影响。

心系宗亲的他劝乡亲们和自己一同去往外地免受波及,但乡亲们却因难以割舍对故土的执念并未跟随,无奈之下荀彧只好带着一众至亲去往了河北冀州,自此成为了大将军袁绍的座上宾。在荀彧离开家乡不久后,董卓果然挥师关东,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惨状令人扼腕。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袁绍

出身世家、统一河北、名满天下的袁绍盘踞在彼时整个华夏大地最富硕的地域,他从未吝啬过自己对荀彧的赞赏,本性中带有着江湖志士的豪情使袁绍颇受天下豪杰的赞赏,但荀彧却对此不以为然。

他深感袁绍此人足智多谋可恰恰缺少了善断的能力,因而难当大任,认清这一点的荀彧果断的开始寻觅下一任“合作者”,并很快将目光放在了霸业还在起步阶段的曹操身上。

很显然荀彧的志向并不在于能够从兵荒马乱中攫取些什么,他所期待的是能够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实现自己的雄图大略。

荀彧对大汉王朝的颓势有失望,亦有恐惧,明哲保身的同时能够光复汉室是他从始至终坚守的信念,令人唏嘘的是即便聪明如荀彧这两者终究都未能实现。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二. 另择他主,运筹帷幄

公元191年荀彧转投曹营,此时的曹操麾下并没有几个值得一提的谋士,荀彧的到来之于曹操可谓如虎添翼,但实质上荀彧并不将自己视为曹操的手下,比起上下级的关系用“同行者”一词称呼他们更为恰当。

起初二人展露的目标都是兴复汉朝,并没有自立门户的奢望,所以荀彧才安心担当了曹操背后的角色,让曹操能够专注于军事布局。

荀彧在军事谋略中拿捏最为妥帖的就是人心,兴平元年曹操几乎倾囊而出东征讨伐杀父仇人徐州牧陶谦,试图想要不受制于人,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张邈、陈宫等人在兖州反叛,直逼曹操大本营。

留守后方的荀彧洞悉二人意图,授意夏侯惇将参与反叛的数十名官员斩杀,后又制造假象骗走了来犯的豫州刺史郭贡,并与程昱联合谋划保住了范、东阿、卒全三城,硬生生带着以少对多的残局等到了曹操大军的回师。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曹操

可见荀彧的军事素养并不逊色于曹操等大将,甚至可以说他比其余人涉猎的范围更广,这一点从他将国家内部筹划的井井有条之外,还可以同时兼顾军事调度,给予在外征战的曹操攻防建议足以见得。

但这并不是荀彧人生中绝对的“高光时刻”,他曾经做过的两个决定使割据局面产生了很大的动摇。

其一,力排众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世之人谈及曹操不可避开的话题就是进驻洛阳,恭迎汉献帝,并恭迎其迁至许昌,为促成这个关键节点荀彧可谓是不遗余力。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早先曹营中的绝大部分人出于对汉献帝身份和实力的忌惮并不赞同这个预想,荀彧则认为眼下曹营并没有独立于汉室之外的打算和能力且汉献帝本身的实力不足为据,所以天子并不是一张“废棋”,反之在一定层面上游离于局面的统一。

荀彧的心思在这一刻同样展现的淋漓尽致,他对汉室王朝的执着深入根基,他想做的仅仅是结束纷扰的局面,进而用自己的治国方略去修补残缺的东汉;

其二不可不提的就是与旧主的“官渡之战”,公元199年6月,袁绍率领十万精兵挥师南下,面对来势汹汹的骑兵部队,曹营中人再次展开了关于到底如何应对袁绍大军的激烈讨论。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一方是认为袁绍手下皆为精兵悍将己方无力一战的主和派,另一方则是以荀彧为首的主战派,荀彧将袁绍麾下大将颜良、文丑、许攸等人各个分析一番,挑出他们的弱点逐个击破,给了曹操赢得此役的莫大信心。

最终公元201年4月,曹操率军将袁绍主力尽数消灭,大胜而归,再一次证实了荀彧的远见和谋略。

史书中记载的荀彧是谋无遗谞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可对于曹操来说,这个被他称作“吾之子房”的谋士实则是他最合拍的搭档,原本以为在实现霸业的道路上没有人能与之共行,荀彧却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

这一段结伴前进的历程中,荀彧为曹操解决了税赋、民心、人才、统一蓝图等多方面的后顾之忧,但二人最大的分歧在于,中年过后的曹操期待的是黄袍加身、万人敬仰,荀彧由始至终都以汉臣自居,他所追求的与曹操完全相悖,这也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三. 事与愿违,世事如棋局局迷

荀彧在曹营尽职尽忠十余载,被敬称为”荀令君”,曹操赏其珍宝无数,将女儿安阳公主许配给荀彧的长子荀恽为妻,对这位成就霸业的中流砥柱来说,曹操不可谓不尊敬,毕竟荀彧的身上有曹操无论怎样努力都无可比拟的地方,那就是出身。

曹操作为阉宦之后身上所带的污点并不能随意的被抹去,反观出生于正统官宦之家的荀彧,祖祖辈辈时代为官,他的父亲和叔父们并称荀氏“八龙”,既是书香门第又为饱受赞誉的世家大族,在颍川乃至整个国家都有极大地号召力,备受谋士青睐。

因其这个特性,荀彧为曹操吸引了很多才兼文雅,学比山成的谋士,这已然成为了荀彧反过来制约曹操的关键之处。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荀彧从未掩饰过自己想要振兴汉室的欲望,早年间曹操也意在于此,但随着权利范围的扩大,就会更加渴望得到更多的权力,中年过后的曹操开始幻想自己登顶王位的景象。

读过三国历史的人们都深知曹操此人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多疑,当曹操知道自己无法与荀彧重建其憧憬中的汉室王朝时,也就寓示着两人的所求最终还是相左了。

公元212年,曹操征讨孙权,命荀彧前往劳军,同年荀彧逝世于寿春,一说其是忧虑致死,另有史书记载荀彧是在收到了曹操赠送食物后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被迫服毒自尽而亡,不论是哪种结局都不影响后世对于这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谋士报以敬畏之心。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四. 羝羊触藩,进退维谷

年少时期只惊叹于荀彧的过人之智,亦或是感叹于一代谋臣功成后的陨落,年岁渐长再回看荀彧一生,更觉得他似乎是一个悲情英雄,正如《论语·宪问》中所言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内曰:“自容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荀彧的身上被贯穿始终,他孜孜不倦的执着于光复汉室,不惜与大势所趋的主君背道而驰,但传统的大汉王朝像是框架一般锁住了荀彧的思想,禁锢了他前行的脚步,在荀彧与曹操的角逐中导致荀彧落败一节的大抵是缺少了一份摆脱传统的野心。

社会的发展势必会抛弃一些人,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理应适时放手一些不得不抛弃的理想,这些理想的滋生于初期,但并没有随着社会的演变而更新换代,假使不能以强硬的姿态褪去他们留下的印记就等同于在前进的潮流中倒退,即所谓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9911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