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条号发布了一篇之前在公众号发过的文章,其中写到很喜欢关淑怡《难得有情人》的那首歌。
有个路人去评论,说看了我那篇文章后要去听听那首歌。
我看到这条评论的时候,晚上七点,正在坐车,往家的方向。
心生一朵花,满心欢喜地打开了网易APP,在“我喜欢”的收藏夹里播放了这首经典的歌曲。
轻松的旋律环绕在耳里,软软的,嗯,好像,似乎许久没有听这首音乐了。
心血来潮地点开记事本,点点滴滴地写下这篇文章的开头以及当时的心情。
回家越来越难,温柔的秋天到了,要是一抬头就能见到想见的人,就好了。
我是一个极不爱坐车的车,无论什么车,却在每次坐车时,心绪最多,远到可以飘去九天云霄。
每次回家,一共要2个钟左右,其中坐的士20分钟,地铁换乘50分钟,公交20分钟,走路20分钟,每每换一段路程,则变换不同的心情。
第一段路程:乘坐的士
是我最不喜欢的路程,因为会塞车,短则六七分钟,长则十几分钟。
但不可否认的是,每次坐的士,思绪万千,因为车内一片安静,一点都不吵杂,像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小时光。
习惯性地塞上耳机,打下车窗,手托着脑袋靠在车窗边缘上,听着音乐。
经过一段段灯红酒绿,透过玻璃窗,凝望窗外形形色色的景物与形色匆忙的人们,瞬间流逝好似一场无声电影。
塞车的原因恰恰是因为红绿灯路口过多,每一次靠停,我都会漫无目的地观察着十字路口的他们。
有步履蹒跚的老人;
天真活跃的孩童;
手牵手如胶似漆的情侣;
对这座城市充满憧憬的独身青年;
也不缺温馨的一家几口;
还有盼着尽快穿过红绿灯,快一点到地铁,早一点到家的我。
有一次,塞车塞了特别久,望向前方,我觉得这样塞下去我会晕得吐。
索性问司机,能不能靠边下车,我自己走过去就行,得到他的允许后,在确定后边的车不会往前行驶时,我赶紧开门溜了。
那天穿着许久未穿过的,被风空气烘得硬巴巴的白色帆布鞋,跑起来发出“哒哒哒哒”的声响。
我听见自己欢快的脚步声,那一瞬间,觉着好生有趣呀。
第二段路程:乘坐地铁
坐地铁,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它脱离了的士的空调异味,也不像公交那般停停顿顿与颠簸。
每次走到地铁口,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地铁二维码,不知不觉地走到车厢的最后一节去等车。
说不清缘由,却总是偏爱最后一节,最前一节,也许这冥冥之中,被我默认成了开始与最后,就像暗示着一个人生的开局和结局。
我不喜欢中间,我认为拥挤,大概也是因为在人生开头与结尾的中间,过于拥挤繁杂。
可是,我又在想,人生的最后是如何的结局,我还未曾经历,目前的我也只是正在浅浅地体验着人生的中间部分而已。
到人生尽头,我会像喜欢车厢最后一节那样去爱它吗,不确定,我有千万个不确定。
第三段路程:乘坐公交
往家方向的最后一趟公交车,是我爱恨交加的一段。
我不爱坐公交,最拥挤,最颠簸,最不舒服的车程。
同时又是我充满期待的一趟,只要踏上那趟车,离家的距离,又靠近了一点,又快了一点。
下车后,踏着月色,在一条有家的味道的小巷里步行十分钟,万家灯火,我称它有家的味道。
它没有市中心的吵闹,也没有龙华那边素不相识的邻里,有的也只是邻居之间的日常问候与畅聊,像在老家一样。
每次都会路过一家卖凉菜的,作为一名凉菜的忠实食者,我经常会买一点带回家吃。
往路边垃圾桶扔了最后的口罩,家的地方,到了,有时邻居家小孩总是会热情地奔过来开门。
回到家已经八点半,每次我都会叮嘱爸妈先吃,不要再等我,因此早已经错过了饭菜的烟火气息。
即使如此,拖着浑身疲倦的身子在踏入家门时,家的温度又让我活了过来。
一幕幕画面便是:我在吃饭 ,妈妈边看电视边和我扯天扯地,爸爸也会时不时出来搭一句话。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形容的大概就是那个场景吧。
三毛说:“家,对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泉源啊!再苦也是温暖的,连奴隶有了家,都不觉得他过分可怜了。”
越长大越觉得,能听到他们唠叨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毕业到现在三年多,搬出来三年多,唯一不变的大概就是我至少每隔一周就要回一次家,由于工作是单双休,所以一般是双休回家。
遇上双休出去玩了,没有回家,那我就单休回家,在我的平凡的行程里,占据最多的大概也是回家,不管有什么事,回家,在我心头上是极为重要的。
郑先生总是说我,都这么大的人了,还很恋家,一个星期未回家,就会一直吵着想家。
或许现在的我们还有下半生可以挥霍,但是他们一日一日的苍老,能陪在身边的日子,也在渐渐地在缩小。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最后一幕:观众都期待着老虎回头看看岸边的少年,可是老虎终究一头不回地进入了山林中。
电影用这种方式告诉了观众,现实是残酷的,时间就是不等人的。
只求时间能再慢一些,慢一些。
– end –
关于作者:一枚努力生活的90后女生,热爱文字,生活记录者,文字是坚持得最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