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三毛的《稻草人手记》,其中记忆犹新的一章是(士为知己而死)
主要讲了一个青年米盖在结婚前后的变化,婚前,他无拘无束,在对待朋友们更是落落大方,不拘小节。
婚后,妻子贝蒂总是说“要存钱,要未来着想”,梦想着等有钱了,生几个孩子,住着豪宅。
为此梦想,贝蒂当起一个掌握家里财政大权的主妇,开始限制米盖花钱自由,硬生生的丢了分寸。
看到从神采飞扬的米盖,从此变成了一个老气横秋,低声下气,生怕做错点事的好丈夫。
文末,三毛说,米盖已经死了,现在看到的米盖不再是米盖,而是贝蒂的丈夫。
起初,跟朋友讲到这个存钱的行为,朋友不以为然地说:“不一定,那得看情况,像我爸,就得管,不管的话会乱花钱的。”
我又补充道:“贝蒂的行为是极其疯狂的,比如米盖去沙漠工作的路上,身上留着仅可以坐士的零钱,恰好碰到朋友,朋友能免费送他到机场,贝蒂见他不用坐的士,急忙地收回了口袋里那少得可怜的零钱,让他一分钱不留的去坐了飞机。”
听到这,朋友惊鄂交织地低呼着:”那这种就比较疯狂了,凡事都需要有个度。“
看到她说凡事要有个度,我深以为然,贝蒂知道米盖爱她,会听她话,为了过上所谓好的生活,要他节制,要他存钱,贝蒂没有错;米盖想成为一个爱妻子的好好丈夫也没有错。
错的是,在贝蒂限制米盖花钱的行为中,已经让爱逐步演变成一个极为极端的行为,把米盖攥紧在手中让,却不知他缓缓地失去了自我。
贝蒂限制的不只是米盖的花钱自由,还有尊严。
文章中讲到,婚后,朋友去拜访米盖,按照以前的发展顺序,迎接他们的会是美味佳肴,但是贝蒂接待他们的是仅有的四片肉和炸土豆,朋友离去时,米盖羞愧地对他们说:”下次再来吃,贝蒂今天身体不舒服,弄少了菜。“
显而易见,从那一刻开始,米盖就失去了尊严,成为一个口袋里舍不得放下几个小钱的好丈夫。
即便是爱人,也要互相尊重,互相独立,但绝不会私自插手对方的决定。
看完后,联想到郑先生每次要买稍微贵点的东西都会先问我意见,因为我也叫他存钱,不要乱花钱。
于是那天晚上,我拉着他,真真切切地和他说:“钱是你自己赚的,你要买什么,你自己把握,有个度就好。”
因为我害怕,他会成为下一个米盖,甚至怕他会因为这些琐事,眼里的光,会黯淡下去,那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渴望能存钱的行为,是一个本能,几乎每个人都立志的目标,本该没有对错,错的是,过犹不及,没有一个度。
谈到凡事有个度的问题,有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往往以爱为名,进行情感勒索,纵使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忘记了要把握一个度,以致于脱离了最初的轨道。
“情感勒索“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医师Susan Forward在同名著作《情感勒索》中提出。勒索者利用他人的恐惧感(Fear)、义务感(Obligation)与负罪感(Guilt)来控制对方按照勒索者的意愿行事。情感勒索不止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同样会发生在父母子女之间,好友之间,上下级之间等等。
在单身潮盛行的至今,有些父母逼婚,会这样告诉孩子:
“你这个不孝子,是不是要我死给你看才结婚。既然你不在乎我的死活,那我就死给你看。”
落寞先生结婚的时候,很忽然,跟和他步入婚姻殿堂的不是相濡以沫的女朋友,而是在父母的强势地干预下,经介绍的女孩。
这令我心灰意冷,失望的是这个我从小崇拜到大和出类拔萃的人,放弃了交往已久的爱人,接受了父母媒妁之言。
封建愚昧的排外思想导致他妈妈死活不让他娶一个省外的女孩,用着极端的方式去威胁他,那程度,堪比“一哭二闹三上吊”。
了解到他妈妈甚至用撞墙去威胁他,我忽而理解他的无奈,他是一个极其懂事和知恩的人,从小家里清苦,父母为了让他上学,也吃尽苦,考虑到这些,为了不让老母亲伤心,他只能唯命是从地娶了见过一次面的女孩。
不尽人意的是,婚后,婆媳关系不合,他妈妈又开始闹,夹在两边的他力不从心,甚至被老婆威胁离婚。
在这段心力交瘁的婚姻里,不能否认的是他脱离不了责任,但是,如果当初他妈妈不以死相逼的话,大概会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吧。
我亲眼见证着一个眼里神采奕奕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为家庭筋疲力尽,眼里渐渐失去了光彩,心里涌出了一丝悲凉。
他妈妈在逼他结婚的时候,说的最多的话不外乎是那句”紧箍咒“:”我是为了你好啊!“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这点我不否认,只是,几曾何时,要用以死相逼,来达到目的,也成了:我是为你好,这是爱你的表现。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轻易地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利,
本来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该是一起参与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以爱为名“把孩子强化成自己要求的样子。
END
很多时候,不管是对亲人、爱人,还是友人,记得适可而止,否则过犹不及。
希望爱永远不要成为情感操纵的借口。
关于作者:一枚努力生活的90后女生,热爱文字,生活记录者,文字是坚持得最久的事情。
关于公众号(深话简说):复杂的话,我们简单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