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山东大汉,脑海中会浮现的画画是什么?
肯定是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爷位形像,而且还会是一言不合就会拍桌子瞪眼睛那种。
商量商量,有话好好说,算了吧……
这些词,好像都不会从山东大汉的嘴里蹦出来。
不是这些词不好,而是豪爽耿直的爷们,和这些语汇真的不太搭。
不过,这并不是说山东汉子就没有柔情的一面。
比如王禹偁的这首《点绛唇》,落笔成字的温软一面,如果不是白纸黑字,如果不说是出自山东人之手,可能真的没多少人会相信:
雨恨云愁,
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
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栏意。
一、孤烟细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菏泽)人。
所以,不用怀疑,王禹偁是如假包换的山东大汉。
网上对于山东大汉的解释,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大”这个字,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当然算大,但是公认山东大汉的“大”字有两点:
一是身材高大。
二是性格豪爽,或者也可以说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
更加之后来《水浒传》好汉们的影响,山东大汉的形像更是深入人心,以致于一提到山东人,头脑中闪现的样貌便是男人味十足的粗犷汉子。
谁又能想到,就是这般汉子,笔下也会流泻而出“雨恨云愁”的细腻心灵描绘呢?
雨恨云愁,雨当然不会恨的,云也不会愁的,所有这些感受,毫无疑问,来自看的人,于《点绛唇》而言,当然就是词作者了。
“依旧”这个语汇,可能的含意是就算在雨恨云愁的情况下,江南仍然如此美丽。
另外一层意思,或许和时间有关,“依旧”带出了时间的延滞感,让人猜测词作者或者因为某种原因逗留他乡,因而没有办法及时回到自己的故土。
如此,“依旧”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有了几许伤感的味道。
这样的味道,很快便在下文得到了印证,“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这表面是上描写寻常人家升腾而起的袅袅炊烟,实际上,“孤烟”这样的表述颇堪玩味。
在古代,大家的生活节奏相当一致,这包括工作、休息及吃饭的时间,如此,如果是在一个村落,炊烟应该是一处处,而不会是“孤烟”。
如此,孤烟下,一个合理的原因,应该是住着一户孤独的人家。
或者,更合理的猜测是,烟为什么会孤不重要,要紧的是在作者的眼目中,这烟成了“孤”的。
二、谁会意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过片后,词作者的眼光从地上转向天上,因此他看到的不再是孤烟,而变成了天上的雁群。
按理说,一群大雁飞过,数目应该不会少,应该再没有什么孤独之感了吧?
可是,这一回,作者不再拿数目说事,他将关注点放在了远近上。
“遥认”,再加上“天际”,这距离,不管怎么说都近不了——
所以,观察者此时感受到的情绪,虽然不是上文中言及的孤单,但是却变成了此时的疏离。
而且还是不加掩饰的疏离。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说作者之所以看到的是“天际”,之所以会是“遥认”,那是因为他一直站立凝望,动也不动地让目光追随着大雁在空中的踪迹。
这是有可能的。
确切地说,是非常有可能。
但是,当作者并不展示过程,而是展示一个目之尽头的遥远视角时,其所流露或者想要读者看见的,才是重点。
这重点,无疑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疏离之感。
如果对此还心存疑虑的话,那么下文可以印证我们的这一猜测——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简单来说,作者看着一群天际尽头的大雁,想着自己平生的经历,觉得此时的自己没有谁可以理解。
看,这可不就是疏离的感觉吗?
而疏离,和上片说的孤单,其实不就是一回事吗?
一定要找出不同,也无非一个在外,一个在内罢了——
孤烟是外在所见,而无人会凭栏意的疏离之感,则无疑是词作者内心的感受。
结语
王禹偁的《点绛唇》,从词坛地位上来看,是宋词中流传至今中最早的一首。
或许,最早不过是个虚名,似乎可以不用在意,但挂上山东大汉的名头,多少还是会让人有不一样的动容之处。
谁会想到外在爽直干脆的汉子,内里竟有如此清丽雅致的情怀呢?
这里,强调的地方不在于所谓的反差萌,而是对内心世界应有的足够重视——女人也好,男人也罢,哪怕是表面上大大咧咧的男人,其实大家都一样,回到内心世界,都需要面对那个孤独的自我。
无人会,凭栏意。
王禹偁的凭栏意会是什么——
是他的一腔热血?
还是伟大抱负?
又或者,是他有志不能伸的压抑愤懑?
抑或者,无人会凭栏意的背后,不过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另一种表述?
总有些时候,人生会行到无人可会的时刻,左右环顾,再无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一个人的旷大世界中,其烟也孤,其雁也远。
我们终需和自己直面相对。
这一点,和男女无关,和地域无关,和古今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