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照片 /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前言

1930年位于黑龙江省境内的呼伦贝尔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本文9幅来自于《亚细亚大观》的民国老照片,详细地记录了90年前,一个民国30年代初期深秋下的呼伦贝尔。

昔日的呼伦贝尔

从古至今的呼伦贝尔:早在2000多年前,史书上就有了关于呼伦贝尔的记载,其领地属于匈奴势力范围。1800年前,“南迁大泽”的拓跋鲜卑一族曾迁移至此。取代原先匈奴人的同时也为日后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来到清朝,这里一直归属于黑龙江将军节制,同时这里也是抵御当时沙俄入侵的前沿地带。
进入民国来到1930年,在被伪满洲国吞并前夕,镜头记录下了当地民众的风土人情。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1904年清末时期的呼伦贝尔地区

1930年的呼伦贝尔纪行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朔北的寒风

来自北部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在这里就像是来到了自己的主场。向南的寒风把一切可以吹起来的东西全部带起。万丈高的沙尘铺天盖地的袭来,天地齐暗。冷空气不仅强烈地影响着呼伦贝尔,其势力范围一直可以到达内陆的南方地区。当年的蒙古族人无一不对这一场场的朔风而感到苦恼。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在风中摇摆不定的法轮

这是一座藏式喇嘛庙的屋顶,在露台的边缘矗立着这样一座装饰精美的法轮。在深秋的寒风之下,随风不断地摇摆着。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街上的骆驼

在上世纪20年代时,当地蒙古人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海拉尔这座城镇。镜头中就是一支驼队牵引着非常原始的车,这些从沙漠里走出来的蒙古族人也是日渐多了起来。在海拉尔内,可以看到俄语写成的看板,也可以看到中国北方典型的民房,而出现在街道上的骆驼们则成为了其中的调剂品。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布里亚特人

作为当时旅行于此的旅人们,最难以忘怀的就是这些布里亚特人。作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当时族人大多在小兴安岭一带活动。相比于普通的蒙古族人,他们给人所留下的印象是更加骁勇,当时总人口大约有25万。照片所记录的正是出现于海拉尔大街上的布里亚特人。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牛粪

对于民国年间呼伦贝尔凌冽的寒冬,唯一取暖的燃料就是这些干燥的牛粪。在当时这些燃料会被当作珍宝一样对待。每户人家在秋冬季所储藏的牛粪中可以判断此户人家的财产状况。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生活的变化

从最原始的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居无定所到形成大大小小的定居点,蒙古族人的生活在一点点地变化着。其最大的变化可以体现为对于农耕工具的不断学习和使用。眼前的几座杨水水车便是最好的证明。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无尽的湖泊

镜头记录下了1930年深秋时节的呼伦湖。一叶孤舟停靠在岸上,没有一棵树木遮挡的湖水显得更加一望无际。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旷野上的蒙古包

上世纪20年代穿行于内蒙古的荒原间并非一件易事,下午三点刚过,就必须为自己晚上的住宿而考虑。画面记录下了这些旅人在久行之后看到了镜头中的蒙古包。虽然是陌生人,但众人抵达后蒙古包内的人们十分热情的接待了他们。蒙古族人们发自内心的迎接让寒冷的草原上充满了人情之气。

1930年镜头下的呼伦贝尔:寒风掠过的海拉尔,热情善良的百姓

沙漠渔场

呼伦湖与海拉尔河是当地的重要水源。但不仅限于此,在其周围还有众多不同规模的渔场。镜头下的渔场在当时由俄国人租赁了下来,撒网捕捞的各类鱼通过运输,最远可以一路到达西伯利亚地区。

结束

如今90年已经过去,曾经那个民国30年代初的呼伦贝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这些曾经留下的旧照片中,我们依然可以寻得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呼伦贝尔地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9447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