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清朝纳兰性德《点绛唇 黄花城早望》
许多人喜欢纳兰性德的情词,但是我更喜欢他的表现风光和羁旅的边塞词。因为在中国汉唐之后,描写边塞的作品就很少了。
而纳兰性德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是有真实个人的阅历和情感的。
23岁的纳兰性德进入仕途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皇家侍卫,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是使读书的纳兰性德有了切实的工作体验,而这种体验不同于其他职位的原因是立脚立眼都跟高,皇帝去哪他去哪,扈驾木兰,江南巡游,塞外视察,不管纳兰性德自己是否喜欢,这都是作为工作和外缘扩大了他的视野和行动半径,由此饱览了大好河山,当然也体会了别人所没有的艰苦。
26岁的时候,他作为皇家马政管理马匹。不要认为这是弼马温的落魄工作。清朝是马背上的民族铁血入关,马匹是重要的战争物资,而康熙特别重视武力,关于皇家马匹的挑选培养,是重要的工作。而康熙每年进行狩猎,甚至长途去视察,作为马匹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
纳兰性德就是作为皇家官员去柳沟,黄花城去为康熙挑选马匹。有资料显示纳兰性德在这一时期成为驯马辨马的专家。
黄花城有两处,一处是北京怀柔,一处是山西山阴,但是我更倾向是前者。因为皇家马匹的训练通常会在附近。但是就算是附近,也是深山碧水,与世隔绝,有着不同的山地小气候。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这是说五更天的月光,照见了外面的积雪。积雪有多大?已经和屋顶相齐。这个放在山谷中非常真实。因为风吹雪,往往会齐于门窗。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外面还听得见风声,一早晨,披着棉袄去看看。好大雪。门和路都堵了,一片浩大白茫茫的感觉。纳兰性德实际天性散漫而自由,虽然身有公事不能回家,但是每条出山的路也凝结着他的想象吧。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这下好,大雪封路封山,而且雪堆到眼皮底下。这种状态很容易形成心理的孤境,因为你不是原住民,你并没有适应在这里长期生活的家园心理和归宿,相反大雪将愿望和幻想都堵死了。如果说回家是种可能,这种可能会延迟到雪化后。
而纳兰性德心中有切实的牵挂,因为他有了新妻子,对方可能比他小上十岁,本来对家和感情就有深度眷恋的纳兰性德不得不面对窗外的雪,感觉茫然而心焦。至少,这样的状态,连书信都是一种奢望了。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这是五更天,也就是将明未明,天上还有冬天的星辰。如此静谧的雪景里,忽然有大雁窜起,更惊动了他的内心。因为他也想如雁子一样飞起呀!但飞起是它们,不是他。
这首词也可以称作边塞词,因为黄花城正好连着古长城。纳兰性德此时与戍守边防的将士何异,都是王命在身,不得擅离。
而纳兰性德本身就具有情感的敏锐和文字的天分,短短“平于栈”就写出了雪之大,那种苍茫之中的寒苦也就自在其间了。
纳兰性德的边塞词自有一种洗练,这是环境压力下的厚重与质感,当然喜欢缠绵悱恻情词的人,不会觉得好,但是有生活经历的人会觉得朴实实在。
纳兰性德在妻子离开的三年里的确创作了大量回肠荡气的情词,成为永恒的经典,但是在这之后,他的词风渐渐密实,是一种人在社会成熟成长的表现。
如果你慢慢读他的边塞诗词,你会发现另一种美,那是天地间的孤独真正照应了内心。而孤独的内心又折射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
纳兰性德在工作中的几年,也是不断思考人生和世界的几年。如果说以前的诗词还着重在儿女情感,那么之后他的词有着现实的际遇,展现出的是更广泛的同情与悲凉,关于历史的,关于生死的,甚至超越了他所在的阶层和时代。
比如“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里。牧马频来去。”
这首词,简练之笔写了大雪羁留的孤独状态,大气,清冷,真实。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