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钟昌斌:山寨!山寨!

钟昌斌:山寨!山寨!

在家乡,当你与哪位长者说道“山寨”,他们都会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传奇故事,但是,如果你与现代时尚的小青年提及“山寨”,他们可能只把它看作是一个高频度使用的流行语汇。

过去,我弄不清楚为什么,原本一直藏匿于绵延大山深处的“山寨”,转瞬之间,突然从慢慢的历史长河中蹦了出来,成为占山为王,视为逃避监管,看做不受官方约束,视为仿冒或伪造第三方商品的代名词,一时间,山寨电影、山寨明星、山寨春晚……等等等等,都充斥着社会的许许多多的行业领域,“山寨”构成了一个非主流的文化圈层。

那么,昔日之山寨与当今之“山寨”是一个什么样的关联?在我登上了红岩寨,踏上了长春寨,再攀援了全胜寨,似乎找到了一个的答案。

在川陕鄂豫交界的大巴山,这里山峦绵绵,群峰环绕,历来都属于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山巅,眺望那一座座蜿蜒逶迤的山峦,不难发现,只要有起伏的山,就一定会有挺拔的寨,可以说,“山寨”,属于这一地区的独特而优美的历史文化风景。

山寨,它蕴含着的美妙故事,从小就让我对它产生了一种浓烈的情感。

过去总以为,我的祖祖辈辈,都生长在连绵起伏的大山之中,尽管后来与家乡的小小县城难于割舍,但就是这座小小县城,也还是一个放眼皆山,群山环绕的集镇。也许人都会如此,说道家乡,总会有不用尽的怡美之词,讲述滋养我大山的故事,常常会以一个知山、懂山的人自居,讲述山、论及山,诸如崇山峻岭、青山碧水、湖光山色、巍然屹立、壁立千仞等等等等一串串意蕴深厚的美妙词语,仿佛是大山中的泉水喷涌,也如同大山中的森林浮现,甚至可能会引吭高歌那《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大巴山地区多山寨缘于何故?

前不久,应家乡一群文化人之约,计划攀援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的山岭之上的红岩寨、长春寨和全胜寨,“探秘巴山古迹,感悟历史变迁”。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考察家乡的文化活动,当我真正深入似乎熟悉的山谷,攀上天天都在眼前的山崖,特别是脚踏实地的走进汇聚着一曲曲悲壮故事的山寨,这个时候我仿佛才基本明白,过去与人们描述关于家乡大山的有关情形,那只不过是在书写家乡一个外在表象。

那一天,我们一行早早地从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公路,翻阅两座大山,来到了岚皋与紫阳交界的堰门。按照预定计划,考察的第一个山寨是红岩寨。从堰门出发,沿着盘山村道,东绕西拐,汽车气喘吁吁地爬上了这个山寨下的山腰中的一个山洼处,汽车算是走到了这条村道的尽头,不过,这里却是我们这一天步行攀援登寨的起点。

在这个山洼处,居住着有一户一户的人家,他们修筑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房基全部用山石有序的垒筑起来,这些石坎,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添加石灰浆什么的任何的粘合剂,但是,这个低的一两米,高的高达上十米的石坎巍然屹立,建造在石坎之上的一幢幢房屋更是稳如泰山一般。我仿佛明白,这里的百姓个个应该都是能工巧。

在堰门方圆数十里地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谚语,说,“卢家的女子、曹家的顶子、单家的坎子……”描述的是这里不同家族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从这个山洼向红岩寨攀登,尽管山势已经十分的陡峭,不过,我们攀爬一段距离,那一簇簇的森林中,总会飘逸着缕缕炊烟,他们修筑的房子,也全部坐落在高高的石坎之上。在六七十度的山坡上,也有一些当地百姓收获着庄稼,不过,他们开垦的土地,也都是用一条条石坎横亘在山坡围堵起来的,这一条条石坎,我不知道是不是单家人修造,但有一点不难发现,这里的人们不论是新修房屋还是开山造地,仿佛他们都对山石有着独特的领悟能力,只要是用山石做原料,无论建造什么工程,都有山石砌砍这样一个共同的格调,每一条石坎,都似乎是另一道石坎“山寨”版的复制品,也正是这样,坐落在这山坡上的每一条条石坎,就宛如美妙的五线谱,奇幻无比的大山几乎成为了他们创作一曲曲动人交响的巨幅五彩稿纸。在登红岩寨的途中,我似乎明白,为什么“单家的坎子”这个蕴含着伟大创造精神的民谚会在当地家喻户晓的流传。

登上红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巅,就是我们首先造访的红岩寨。红岩寨虽然已经十分的破败,但它的雄伟轮廓还是依稀可见。从山寨的结构来看,偌大的山寨全部用一块块山石砌砍垒筑而成。从生长于这座山峰四周植被不难发现,山寨的周围,不少地方过去大多是开垦的庄稼地,现在,我们是几乎看不到有多少石块石材来源,然而,首尾大概在五六百米长、宽超十来米、寨墙最高达十米红岩寨,却全部是用一块块石块精美地垒砌起来。虽然红岩寨的寨门现在已经垮塌,但是登上山寨,那首尾的碉楼、瞭望台、射击孔等遗迹还是清晰可辨。山寨内部,每隔三四米的距离,就一道石墙隔开,形成一座座独立的营房……红岩寨。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个用难以计数的石块做原料垒筑起来的石坎艺术作品,那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无不浸润着当地人们汗水,甚至还可以说,这垒筑起来的高大寨墙上的石头,每一块,每一块,它们都是当地百姓血泪的晶体,山寨上的一条条石坎,都是当地百姓智慧的继承与延续,是一种创新的复制品,当然,用石坎汇聚起来的红岩寨,自然富有当地石坎建设者的“山寨”品的印记。

从红岩寨山下道道的石坎,到矗立在气势恢宏的山巅之上山寨,以及在返回途中来到宏伟壮丽的长春寨,似乎让我形成了红岩寨、长春寨,都属于当地百姓拿石坎建设来“山寨”这些寨堡的想法。我这样说,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否是牵强,不过,在后来再登上了豪迈霸气德全胜寨,则更加坚定了这种认识和问题判断。

第二天,还是我们这群文友,一大早就出发,朝着全胜寨方向奔去。

全胜寨坐落于民主镇的枣树村,它地处神河源的穆王寨山脉之中的无瑕河、沙沟梁交界处,最高海拔一千多米。从山脚下沿新修的攀寨廊道而上,跨域三道蜿蜒曲折的山梁,就进入全胜寨第一关卡——望天崖。从这个名字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想这道关卡先睹为快,你就必须将自己的脑袋扭转九十度的夹角才能看见这一悬崖,仰望,在望天崖山下是不会让你能够舒展心情,扩宽视野,这里的仰望,其实是我透支式、被迫性的机械运动,当时,我首位攀援到这里考察者,面对如此险峻的关卡,我只能身体紧贴岩壁,一手紧紧拧住唯一一根向下倒伏并随时有可能折断的小小树干,一手用力屈指紧扣岩壁上凹窝缝隙,双脚搜寻着能够跨步的岩石凸起之处,幸好,通过几次探测尝试,我总算攀援了上去,成为登上了这道关卡第一人。

爬山望天涯,算是真正进入了全胜寨。望天涯身后是全胜寨的寨墙,它是进入全胜寨重要组成地区——小寨的前哨。然而,就在这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之处,此处却还是用坚固的岩石垒砌起的近三米的堡垒,并朝着进寨的路口方向设置了两个内口大、外面小的四棱台形射击孔。沿着望天崖山梁,因势而筑建造着一条蜿蜒寨墙联通一座山峰上的城堡,寨墙外,地势十分险要,我尝试着爬上了寨墙,站在上面俯瞰山下,仿佛是登上了华山的苍龙岭一般,有些恐高的我,心里有些震颤。全胜寨的西门,是一道面向山崖通往主山寨——前山寨的唯一通道修筑起来的石砌寨堡孔道,高约二米、宽月一米,寨门的寨墙高在四米以上。全胜寨西门的这种构造,再让我回忆起当年攀登华山经过的第一险境——千尺幢,西门,也可谓是进入全胜寨主寨的“咽喉”之所在,与千尺幢不同的是,西门是全胜寨寨民搬运的石块,以当地百姓修筑石坎的特有技术修筑而成。

沿着依山而建的崎岖寨墙向南大约一公里,就进入全胜寨的核心区域——主寨南门,在这里的寨墙,厚度都在一米见方,所用石块不仅较大,而且十分匀称;修筑的寨墙也比其它地方高大,寨主的居所就设置在这里,是一处精心修建的两层碉楼,周围的寨墙,密集的设置着一孔又一孔的射击孔,其密度比其他地方显得更高;全胜寨还开办了一所学校,留有操场,据说,常年有近百人学生在此就读;在这个中心区域的一条主要通道上,属于山寨中的主要交易市场,山寨百姓可将粮食、蔬菜等商品在此交易,看来,全胜寨内部的社会构成也“山寨”了山下各种社会形态。其实,全胜寨是有小寨、前山寨、巴王寨和平安寨四座山寨以掎角之势连接而成,在平安寨,他们还设置有法庭、监牢等管制设施,这个常住寨民达两千余人山寨,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山石为原料,砌砍筑墙,连墙建寨垒筑起来的独立王朝,这种现象,成为大巴山区乃至周围更广阔区域一种文化现象,全胜寨上,虽然在建造上有不少创新,一寨一寨,也抹不去“山寨”的痕迹。人们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是乐也好,还是靠也罢,我们登上了红岩寨、长春寨,爬上了全胜寨,对此一定都有一种深入的认知。当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为了生存,在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过程中所采取的自然选择。难能可贵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拼搏,为这里的子孙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当地人生存发展的智慧宝藏,并不断得到传承。如果我们用一个现代词语表述这种文化现象,我们的祖先可能是最善于“山寨”的人。也正是他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这里的人们才不断得以延续。这在每一座山寨的遗迹中,我们随处都能找到当地人们学习自然、拼搏奋斗的伟大精神证据,毫无疑问,山寨中的每一块石头,块块都凝结着人们巨大的力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巴山东部的安康地区,这里是南方楚国与北方列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这一区域,伟大的大巴山人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现在,人们常常用“秦头楚尾”来描绘这一区位南北交融的文化特点,形成了“巴蜀”“巴楚”“秦巴”这样具有交融性地方文化特色的特有词语,独立的构建起了以大巴山为主轴的大巴山文化圈。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世纪,楚国为了抵御强大的北方列强最早修筑了整体轮廓略呈“∩”形,故历史文献上把它称作“方城”。《左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军队已经开拔到陉这个地方,面对咄咄逼人的攻势,楚成王选派屈完前去迎敌,屈完来到召陵拜见了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是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防御工事十分坚固,估计进攻没有取胜的把握,因此收兵。《汉书·地理志》上说:“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这里所说的“方城”,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楚长城。不过,我们能看得出,楚长城之“方城”,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城市的城垣,而是一个连绵不断的防御其他诸侯邻国侵扰的防御结构体系,其建筑使用的原料,也基本是就地取材的石料,依山势砌砍垒筑,形成一个攻防兼备的建筑设施,这与我们前面攀援的全胜寨、红岩寨和长春寨等山寨具有共同设计思考,就是说,我们考察的具有“单家坎子”文化印记的全胜寨、红岩寨、长春寨等山寨,它们也仿佛是楚长城的设计思维模拟产品,从某个角度讲,这些寨堡似乎都“山寨”了楚长城那奇妙的构想和伟大的实践。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大巴山这个群山环绕的区域里,就分布着太平寨、穆王寨、万人寨、天星寨、松林寨、黑虎寨、兴降寨、八家寨、磨盘寨、祖师寨、药箭寨、青龙寨、平安寨等等等等,山寨数难以计数,有人仅对大巴山中的岚皋的山寨做了一个初步统计,大概超过了两百多座。如此大规模墙体式的山寨,如果把它们一一串联起来,也许会成为又一座耸立于中国中南部的万里长城,世界八大人间奇迹可能会增添又一座丰碑。实际上,中国的万里长城与这些山寨虽然名称不同,地理区位各异,但它们大多趋于保境安民、生存发展的目的是惊人的相似,只是在建筑选料上,北方的万里长城多选用具有北方地理特点的泥土砖,大巴山区的山寨则是就地取材开采搬运的是山石石料,他们的功能是那样的一致。就在由小寨、前山寨、巴王寨和平安寨构建起来的全胜寨里,也是一个山寨“山寨”着另一个的山寨,在设计与建造上,它们相互吸收,共同借鉴,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了全胜寨特有的文化,不是吗?全胜寨《永垂不朽》古碑记载着四次智斗土匪并取得全面胜利的故事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一点。

我认为,当今出现的各种“山寨”品,往往被人嗤之以鼻,甚至是深恶痛绝,不过,自从登上了全胜寨等山寨,我倒觉得,如果“山寨”是立足于为百姓生存福祉,而不是出于一己私利而闹腾,不仅不能反对,反而应该大力倡导。回顾人类发展史,我们当今建筑房屋,修建道路,种植庄稼,牧养牲畜,用火煮食,拿碗吃饭……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行不是继承古人的文化文化创造?哪一点没有“山寨”古人思维?我真诚地渴望,为了百姓的福祉,为了人类的发展,请大度一点,慷慨的让他们“山寨”吧!

山寨,它凝聚着大巴山地区的人们伟大的创造精神!山寨,还传承着这个地方百姓用勤劳与智慧构筑起来的美妙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916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