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一位传奇上将,名字叫萧华。他本是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一名贫家少年。15岁时,由于突出的工作表现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16岁升任红一军政治部青年部长。21岁在徐向前的提议下,成为了八路军的一名司令员。
在革命的青春岁月里,毛主席曾亲自为他唱山歌,刘少奇赞他“少年英俊”,朱总司令爱惜他如同子侄。周总理第一次见到他,刚好遇上敌机轰炸,不顾个人安危地掩护他。
尽管“福缘”深厚,但是萧华一生的战绩却是用自己的命换来的。从红军长征到巧渡大渡河,从平型关战役到保卫本溪。年轻的萧华将军身经百战,一直活跃在我军的最前线。
1955年,当39岁的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时,朱总司令仍然当他是个“小娃娃”,牵着他的手到处走。
一、毛主席疼爱的“小老表”
1916年,萧华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他的父母亲都是共产党员。15岁以前,萧华曾经在兴国县读过七年书。因为天资聪颖,学习成绩突出,被当地人誉为“神童”。
后来,萧华的父母因为革命而牺牲。12岁的他刚上中学,就在校长的帮助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萧华自小热爱文艺,在学校学过多种乐器,因为口才很好,一直被安排在群众中做宣传工作。
1929年,毛主席到兴国县办干训班,13岁的小萧华成了他的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当毛主席第二次到兴国县时,萧华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得到了他的亲自接见。
毛主席看萧华聪明伶俐,特地把他留在身边,亲自教导。白天一起在食堂吃饭,晚上聊得太晚,就叫勤务兵给萧华安排一张小床,大家睡在一起。
有一次毛主席请萧华吃饺子时,还开心地对着他唱起了本地的山歌:兴国出了一个小娃娃,他的名字叫萧华,哎哟……。
1930年,萧华调到红四军总前委学习。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经常找他谈话,给他讲革命的道理。这件事,对他后来影响至深。
16岁的时候,萧华担任红一军的青年委员,后来又当上了“少共国际师”的政委,成为“娃娃司令”,开启了他的战斗生涯。
从此以后,无论去到哪个岗位,萧华都觉得自己是被“毛主席派过去”的,因此工作非常努力。他的战友们经常表扬他:年龄小,本事大,机智又沉着。
1933年,红军抢占大渡河时,国民党先头部队已经尾随至金沙江,如果红军不能第一时间抢占大渡河,就只能被迫转进更难走的川康地区。
抢占大渡河的难点是要通过当地的凉山彝人区。当地交通不便,长期与外界隔绝。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让彝人对汉人起了戒心。红军路过时屡次遭到抢劫,甚至有人被脱光衣服后才放回。
部队派萧华去做本地人的工作,萧华凭借自己的机智,利用彝人讲义气的特点,通过翻译与彝人头领小叶丹的四叔搭上了话,促成了刘伯承与小叶丹的“彝海结盟”。
二、“政工”奇才
萧华是我军中最早的一批青年优秀“政工”人才。他是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教导下,在红四军罗荣桓的手下,一级一级地成长起来的。
在红四军当青年委员时,萧华通过罗政委指导,在各个支队、纵队的团组织里发展青年干部,然后逐一扩展到全团。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在军、师、团各级里面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后来,再把这样的经验用到红一军的工作上。
自从在周总理的提议下当上“少共国际师”政委后,萧华的身上就有一种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每一次作战,必定身先士卒,抢到最前头替战士们打气,卖力地宣传。
在1934年4月的团村战斗中,萧华带领“少共国际师”成员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白刃战。当时作战条件艰苦,没有军粮的时候,他就会带领战士挖野菜、摸田螺。
1936年东征,他是二师的政委。在作战过程中被敌人一枪打穿了大腿。躺在担架上,看四师队伍经过,他马上大叫:“二师、四师的人比一比,谁是英雄,谁好汉!”
为了替部队打气,萧华愣是让军医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菜刀给他的腿部动了手术,然后躺在担架上跟着军队行进。后来进到野战医院,养了一个月的伤。
据他的儿子萧云介绍,这是他离开一线部队最长的一次。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他从来都是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坚守在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萧华当上了八路军政委,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随后的广阳大捷中,他所属的部队歼敌千人,缴获三百余支步枪,七百余匹骡马和大量军需物资。
1938年,萧华所在的部队在山东连战告捷。组织上听取了徐向前的建议,整编冀鲁边八路军,建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由萧华担任司令兼政委,那个时候他才二十一岁。
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当时正与河北省的鹿仲麟一起盯着冀鲁边这块肥肉。萧华主动出击,约沈鸿烈进行谈判。沈鸿烈欺他年纪小,隔着三十里就开始放炮列阵,想吓唬这个“娃娃司令”。等到萧华进城以后,他又故意避而不见。
谁料萧华也没打算直接和他见面,他一进城就开始散发国共合作抗日传单,又到医院慰问伤兵,又到学校搞演讲,迅速占领舆论制高点,逼得沈鸿烈下不来台,只能同意联合抗日。
1945年9月,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组织上决定从山东抽调四个师,十二个团的人马,抢在国民党部队之前接收东北,毛主席任命萧华为这一次行动的指挥官。当时萧华正在济南前线作战,接到电报马上北上。
这一次北上,原定计划是通过海陆运输的方式,陆续向东北增兵十九万,最终实际增兵十三万,其中六万都是萧华手下人马,可见组织上对萧华的重视,而萧华也确实不负主席厚望。
到达东北之后,他在1946年的本溪保卫战中指挥部队成功击溃国民党两个师,歼敌4000余人。1945年的10月,萧华指挥的辽东军区第四纵队,痛歼敌军中路二十五师,杀敌5800余人并俘虏了师长。毛主席为此在11月9日致电萧华表示:仗打得很好,要求通报东满、西满军队。
1948年11月,萧华调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他率领的部队在随后的平津战役中大显神威。后来东北野战军改名“四野”,萧华就成了四野十三兵团的司令员。
解放后,他在总政治部老上司罗荣桓的手下工作。罗荣桓身体不适,逐渐把工作全部交到他的手下。罗荣桓病逝后,他就成了我军总政治部主任。
1964年前后,萧华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肝病。在抱病休养的同时,创作了《长征组歌》。后来当有人想要诬陷他时,周总理就站出来说:你听过《长征组歌》吗?没有人可以怀疑萧华对党的忠诚!
三、公而忘私,军中楷模
萧华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人的帮助下,成长迅速。不过,偶尔也会有调皮捣蛋的时候。
他童年时代在兴国县的中学里,曾经听过富家少爷吹号,因此对音乐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于是极力想要模仿,结果遭到对方的嘲笑。在校长的帮助下,才有机会学到一点皮毛。
后来跟着红军转战南北,也没有什么机会练习。只有等不打仗的时候,偷着拿军号玩儿。结果有一次违反军令,差一点闯了大祸。但是,在当上二师政委之后,在上级罗荣桓的帮助下,萧华思想很快就成熟起来了。
萧华特别喜欢帮助人。长征时期,部队本来给他配备了马匹,但是他在整个征途中,一直都把自己骑的马让给一位负伤的周连长。直到长征结束时,人家要还他马匹,他还不好意思要。全靠师长打圆场,才把马找回来。
在东北作战的时候,韩先楚是他们纵队的副司令。那时候正是10月底,东北气候十分严寒,而军用物资又十分匮乏。没有棉衣,萧华让人把日伪留下的军装都分给战士们穿了,还是不够用。
韩先楚心疼子弟兵,就将自己的大衣和袜子都脱下来给战士穿。萧华看到了,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硬要给韩先楚穿上。
因为长期从事“政工”工作,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萧华都尽量把重担往自己身上挑。做干部的思想工作,做地方上的动员协调,有时候还需要和战士家属谈心,他什么都能做。部队上的人都很喜欢他,每一次部队要“分家”,大家都抢着要他。
1950年以后,老上司罗荣桓卧病在床,把总政的日常事务交给萧华去做。萧华一个人干两个人的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凌晨一两点才睡觉,有时候甚至要忙一个通宵。
解放军总政治部是三十年代初建立的,当时只是一个很小的机构。解放后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萧华按照老上级的要求,广纳五湖四海的贤才,把总政治部扩大到一定的规模,办得有声有色。
抗美援朝的时候,萧华也总是在后方埋头努力工作。遇到重大事情,立即去向罗荣桓汇报请示。因此罗荣桓的夫人对他印象非常好。她说:在中央部委的五十多个主任中,就数萧华最年轻,但是他始终忙在第一线。始终尊重自己的老上级,关心别人的健康,而他自己则任劳任怨,非常难得。
因为萧华的种种表现,大家对他赞不绝口,周总理还经常请他和夫人王新兰上自己家吃饺子。罗荣桓病逝以后,萧华也把自己累出了严重的肝病。组织送他去疗养,他又忙着和妻子一起写《长征组歌》。
萧华的妻子和他一样,是一位11岁参加长征的“老同志”。提起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有趣往事。那是在1938年,他还在山西八路军总部的时候。某一天,萧华正准备随部队转移到山东,突然接到毛主席的来电,叫他等上几日,说要把他的爱人王新兰送过去。
萧华大吃一惊,反应过来以后,他强按住激动的心情给毛主席回了一封电报说:来电已悉,国难时期,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须顾虑。
王新兰也和萧华一样,是一个参加过红军长征的人。二人在延安结识,后来罗荣桓牵线搭桥,结成了恋爱关系。没过多久,萧华就上了前线。主席偶然得知情况后,就想要撮合二人。
1939年11月下旬,王新兰终于到达山东,她与萧华在部队里喜结良缘。不久之后,发生了一件让人欢欢乐的事。
王新兰在延安学的是无线电通讯,有一次,他们截获了敌人的一封情报。情报中说:延安给萧华送来一位美人。此人经受过特种训练,能飞身上马,双枪击射,例无虚发。
意思仿佛是上级对萧华施了个“美人计”,萧华看到情报后对妻子大笑不止。他说:美人是不假,但“美人计”是不存在的。明明是我想追求你。也不知道那位碎嘴子的国民党“卧底”,最后有没有给揪出来。
结语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革命的那些年里,像萧华一样,十一二岁就参加红军,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的人还真不少。不过像萧华一样的青年“政工”人才,还是十分罕见的。
三十年代初,虚岁15的萧华在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并聆听教诲后,在中央苏区成功动员兴国县一万余人参加革命。16岁当上“少共国际师”政委后,开始扛枪和国民党打白刃战。
1942年山东抗日呈现焦灼状态,组织上派刘少奇前往视察。罗荣桓病重,刘少奇就找来萧华叫他分析战局。一番交谈之后,刘少奇当即拿过他的笔记本,在上面书写了“少年英俊”四个大字。后来抢占东三省时,也是刘少奇向毛主席建议由萧华负责指挥。
1949年毛主席见到萧华,就忍不住夸他说: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一时东北,出息好大哟!
萧华的成才,固然和各级领导人对他的培养与充分信任分不开,但更加重要的是他自己思想觉悟到位,敢打敢拼命,最终才能顺利成长为我军一位出类拔萃的顶级政工人才。
成功岂有偶然?正如尼采所说那样:世间本来并没有奇迹,如果有的话,它只是努力的另一个代名词。
萧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不负毛主席、朱总司令所托,继承了父母的遗志,成长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1983年,萧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