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 / 纪录片《中国》:兼具现场感、故事性和思想性的经典视频文学散文

纪录片《中国》:兼具现场感、故事性和思想性的经典视频文学散文

芒果TV呈现的纪录片《中国》,我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

“掩卷”沉思,我终于知道我喜欢它的理由了:文学性的解读与呈现。

纪录片《中国》:兼具现场感、故事性和思想性的经典视频文学散文

再说具体一点就是:用文学性的语言(旁白)与画面(慢镜头视频)的完美融合,来解读与呈现饱含哲理与思想的历史故事。

这个纪录片中呈现的文字,或者句子,采用的是诗一般的文学语言。如果我们将某一集的语言材料集中在一起,那一定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文学散文。

请注意:我说的是文学散文

这么多年,散文这种文体,已经被很多人将其外延无限扩大,其实用性、议论性、扁平化的叙述与描写,渐渐让其徘徊在文学的边缘,渐渐让其丧失了它的诗性光芒。

散文,应当包括以上东西,但,不应当失去其文学性。

纪录片《中国》:兼具现场感、故事性和思想性的经典视频文学散文

纪录片《中国》中的“旁白”(讲解或者说描述),运用的就是文学散文的表达方式。将兼有思想哲理的历史人物故事以饱含诗意让人遐想的文学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人欣喜!

这么多年来,我自觉不自觉地将中国与西方一些名家的散文进行过对比,总觉着:中国散文,重具象化的叙述与描摹,更多的注重在文字中蕴藏创作者的情趣;西方的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这是各自的优点,也是缺点。如果将这二者的长处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既有诗意情趣又有思想和哲理深度的文学语言,那将是锦上添花,这样的文字产品(语言)怎愁没有人喜欢?

纪录片《中国》,运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学语言(表达)。

纪录片《中国》:兼具现场感、故事性和思想性的经典视频文学散文

文学散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现场感。这和中国古典文学中提倡的“意境”异曲同工。它要求创作者既要让人“看见”思考的具象现场,又要让人从这些现场产生联想,愉悦心情,激发思想的快感。而纪录片《中国》的成功,正是既注重了文学性,又具备了现场感。

以第一集《双星闪耀,儒道思想的开创》为例,这一集中用老子与孔子在树下谈经论道、在草木丰茂的山野告别,特别是近末尾处孔子与弟子被困在山野,画面呈现的是邈远的天空,草木葳蕤的山野和层层叠叠从眼前铺排开去的山峦,还有结尾处,那一排由远而近的衣着素朴的“思想者”从广阔的自然(宇宙)视野里“汹涌而来”的这些画面,再配上诗意的文字(旁白),让人顿觉文学与思想享受上的酣畅快意。

这些诗意文字和慢镜头画面所呈现的现场,不仅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演绎得恰到好处。还让我生发出隐喻性的遐想——思考,让心灵与宇宙一样宽广!

纪录片《中国》:兼具现场感、故事性和思想性的经典视频文学散文

当然,纪录片《中国》获得成功,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诗意的文学散文的声音功能的恢复(旁白或者悦耳的诵读),诚如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说的那样:“在两种情况下,词可以显得生气蓬勃。一是词的声音力量(声能)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另一种情况是,词被置于旋律悦耳的诗行中。”

纪录片《中国》,每看过一集,我都认为是兼具现场感、故事性和思想性的经典视频文学散文。

本文作者:简宜贵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9131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