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其实挺有趣的。
自打2016年开始,中文互联网普遍流传的是:“苏联解体24年后,俄罗斯变成了穷人”
事实上,2015年俄罗斯的人均工资为3.3万卢布,约2800人民币,史上首次低于中国。
大家都嘲笑俄罗斯的物价高,但是,他们的冬季面粉2元,卷心菜1.5元,酒20元…
在一个国家被西方世界所制裁时,就不应该拿普通的物价和GDP水平去衡量他们。
中国许多人普遍认为,在俄罗斯留学不值得,尤其是学新闻学和广告学,他们的广告学和新闻学还停留在过去的纸媒。
但我在莫斯科留学的同学告诉我,俄罗斯的第三产业其实特别发达,只是大多留学生连俄语都没学好,又怎能摸到好的教学资源门槛。
俄罗斯的《猎杀T34》便是俄罗斯电影工业最好的证明,无论外界有着怎样的口碑,我反正要给六星!
一
故事到不复杂,讲述的是:被困在的集中营的苏军,打算借用军事演习的机会,利用德军翻新的T-34坦克逃走
但这可能是俄罗斯近期以来最强的电影工业制作。
记得当初看电影那会,还会对基努·里维斯在《黑客帝国》里边躲避子弹的“慢速时间”给惊呆了,
尽管这一技术在日后成为了电影常用的设计,但我怎么也不曾想到的是《猎杀T34》的野心太大了
用子弹的慢速时间还不够,它要做炮弹的慢速时间。
炮弹慢速时间并不好做,尤其对于建模师而言。
这些镜头都是通过建模完成的,实拍的只是子弹两侧的高速模糊的实景,由于实景的色彩与建模师会不避免的因色彩而产生冲突和磨合,这就使得他必须得把炮弹建模尽可能的真实。
这要求剪辑师,建模师,调色师,摄影师,有着相当高的统一度和协作能力,要知道当年韩寒拍《乘风破浪》也只是用了一段高速摄影来完成视觉的冲击。
而在《猎杀T34》里边,惊险画面,炮弹慢速时间就跟玩一样普遍。
一颗从T34里边的炮弹,从装填到瞄准到发射,再从发射到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摩擦与流速,
看画面都能够体会到德军坦克驾驶员在突遭袭击的恐惧。
虽然明知这是部电影,但就像是一个来自银幕前的炸弹随时会打到观众的脸上,还是时不时令观众有些直呼过瘾。
除了“炮弹慢速时间”外,电影还有这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
毛子们带着必死的决心,高喊着“乌拉,乌拉,乌拉”,驾驶着坦克冲向德军的补充营地。
关是这视觉盛宴的享受,完全值得二刷三刷。
毛子的音乐真的世界顶级,大家观影时可以多注意下配乐,随着鼓点的推进,尤其那段当尼克拉驾驶着翻新的T-34坦克时《天鹅湖》的运用,真是绝了——
难以,想象一段在芭蕾常用的歌曲,居然运动到了战争的场面上。
我们不得不承认,俄罗斯的在为大银幕和大音响而设计的音响真是独秀一枝。
当然正当所有人以为,电影要一直这样用音响狂轰乱炸时,电影又突然“安静”了。
在真实的战场里边,没有那些轰动情绪的配乐,也没有那些激动人心的交响曲,唯一的,
只有子弹穿越空气的摩擦声,子弹打在人身上的肉炸裂声,建筑和装甲被爆破的轰鸣声,
以及那些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战士呼吸声。
奈何再热血浪漫,但这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战场,浪漫是奢侈。
恢弘的战争,视死如归的军人,马革裹尸的信念,再点溪水柔情。
整个片子就这样简单且完整的烘托而出。
二
如果不是看了预告,单纯冲着片名还是有些劝退的。
国内翻译就不能取个煽情或者文艺的名字吗?非得这么直接取个“猎杀T34”——
这片名真的像极了不知名的网剧。
但是说实话,“猎杀T34”的拍摄成本放在国内,还真就是一部顶级网大的成本。
俄罗斯受限于本土较小的观影市场和贫弱的电影出口能力,他们大多的电影拍摄成本很低。
他们不可能像好莱坞的电影工厂那样,动不动就建模上特效,或者干脆像《狂怒》那样,直接把世界上唯一能动的真·虎式坦克给开了出来。
俄罗斯电影人想到个办法能不用真坦克,他们用1/35 比例模型再加上沙盘和机械臂摄影,再加之CG技术的结合,这样一场坦克镜头就这样拍出来了。
不过《猎杀T34》是“顶级网大”,俄罗斯电影人也没那么抠门了,电影中大多数的坦克都是从博物馆里边给拉出来的,
毕竟模型建的再好,用CG特效做的比例怎么都还是有反差,细心的军迷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真车是真车,但也还是有些遗憾。由于现存的T-34并不多,能发动的更是少之又少,电影中的T-34只能用其他的型号来替代。
在被制裁,被技术包围的困境下,俄罗斯电影人已经做到所能做到的极限。
三
或许会好奇,没有T-34,拍其他的型号也可,坦克大战,观众看到的坦克的种类越多越好,为什么一定要是T-34?
T-34对俄罗斯的意义,
正是如同我们过去的汉阳造意义,它们的背面流淌着的是鲜红的战争史。
T-34跟同时代的许多坦克一样,虽然开创了倾斜装甲和大口径坦克炮的先河
但它并不完美,低成本,低造价,以至于随便找个钢板就能造,容易着火容易殉爆,
它的身上有着几乎所有斯拉夫民族的优点和缺点,粗汉子,不拘小节,骁勇好战…
可遭遇到了历史的选择,这个不完美的坦克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武器。
强悍的德军仅用了一天便攻破了泽劳夫高地,但苏军仅伤亡伤亡一万,而德军则是苏军的3倍以上。
它参与了俄罗斯的大大小小的战争,苏联人把它当作是决定行的陆战兵器,奠定了苏联的陆军地位
在苏军的东线战争后,T-34横行霸道,德军虽然很快被迫推出了虎式和零式坦克,但是有趣的是,苏军的新一代坦克还正在量产,而T-34被迫魔改,把76毫米炮弹成了85毫米。
虽然在坦克的升级换代上,远远比不上德军的豹式和“虎王”坦克,但是T-34还是能够从远距离击穿德军的侧面,由于加厚了侧面,着使得炮台的“脑袋”更大,中弹率更高,但至上从理论上,其损毁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
此外T-34的机动性能力也远超于世界上的其他坦克,它仅5吨重,充分保障了它的机动性,它的机动性强到什么地步呢?强到创下一个战争史上的记录。
当年,苏联正在打卫国战争,前线的铁路已经被破坏掉,一个坦克集团的600多辆坦克,只有自己开到预定的作战地区,最后军官统计的,仅13辆坦克掉队,而像虎式坦克这些却经常因故障失灵,或者因缺乏燃料而被抛弃…
在苏联的战争史上,T-45除了坦克大战,残余了大量的突破,包围,侧翼占,并出色完成了这些任务。
德军的坦克是强,质量和精密程度也更高,但在战争的后期,是一大批魔改的T-34顶着“大脑袋和钢板”便让元首引以为傲的虎式坦克走下神坛。
T-34的故事成为传奇,在各大书籍中都能看到类似的评价:
“二战中最出色的坦克” “打碎闪电战神话的武器”
二战结束后,因升级换代的关系,T-34也开始逐渐淡去了历史重任,但是在后续的新型号坦克中也继承了它的衣钵,而有的国家则把T-34作为助战武器服役至上世纪80年代。
虽然T-34则量产,但是由于由于保养以及战争被损毁,仅存不过千辆,能发动的少之又少。
2019年,俄罗斯为了“胜利日阅兵”,经过东南亚的海上旅程,从老挝那边交换过来了30辆可以开动的T-34坦克,而送给老挝的则是 T-7281 MS 坦克的升级版。
世界上有关“T-34”的传奇故事还在流传…
这也是为何俄国电影人顶着被骂的风险,也要拍T-34的原因所在。
T-34,正是斯拉夫民族的民族史。
四
当然你说《猎杀T-34》有没有缺点,那当然是有的,它的“英雄式”的剧情,有着好莱坞电影枯燥。
甚至它在服装道具也避免不了错误,比如,在德军的胡子上,按照德军军规胡子不能超过十分之一的脸,但是在这部剧里边德军超了。
但除此之外,就算你吹毛求疵也很难找到其他的问题,在这部剧里边,没有任何去刻意妖魔化党卫军的设计,影片中在展现德军的凶残同时,也展现了他们人性化和可敬的一面。
1944年耶格尔被授衔少将时,希姆莱提出“你是否憎恨俄国人时”——
耶格尔不卑不亢的说: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祖国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这当然不是希姆莱听到的话,但是这样的回答也是国际大片中比较忌讳的设定,
耶格尔的回答,不可避免地会把推脱军官责任,把更多地责任丢给庞大地国家机器。
但是俄国作为战胜国,他们的电影人还是这么做了,以至于,作为战胜国的自信,在电影中几乎看不到仇恨…
《猎杀T-34》中没有俄军没有对德军的军人有着任何的咆哮,更没有任何控诉,他们只是站起来,昂首挺胸,不卑不亢,自信中又带有一丝高傲。
这是属于俄罗斯的主旋律电影,属于红色镰刀的电影。
目前《猎杀T-34》已经在国内的院线正式上映了,
这种战争片一定要去看大屏幕看!
有趣的是,看完《猎杀T34》后,我却有些如鲠在喉,倒不是对这部电影,而是自愧国产战争片的不足。
我们同样是战胜国,但是我们却从未自信过,
在以前的片子中,清一色的都是对日军的丑化…仿佛他们都是低能儿…
好不容易,这场全球的疫情,让我们重新回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高度,但是有些作家却自信过头,以至于让我们的“八路军住上了欧式别墅”…
我曾经以为,1965年的《地道战》是中国战争电影的开始,却不曾想到是开始但也是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