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了凡四训》:常行善者多福,常作孽者多祸

《了凡四训》:常行善者多福,常作孽者多祸

一、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常行善者必多福,常作孽者必多祸。

当内心戾气杂念过多的时候,即便当下无事,但是在未来的某些人生节点中,一定会因此而遇祸,当人生若是念头清静,心怀仁慈善心时,或许人生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而遇见问题,但是在漫长人生路上,一定会因为你的心怀仁慈而受益。

很多人对这种观点都有些怀疑,认为有些人并不善良,为什么看上去活得很好,而有一些人多行善,却常有厄运。

因为一个人的福祸境区,并非是单一因素造就的,而是由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组成。

比如说自己的能力,身处的环境,以及自己拥有的条件优势等等,但是在这些众多因素共同合成的状态下,自己内在的心念,则是主导人生祸福的主要根源。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灵公手下有一位重要谋臣叫赵盾,因为晋灵公十分奢侈,横征暴敛,赵盾就多次进言,惹得晋灵公心中不爽,于是残暴的晋灵公便设下陷阱,多次刺杀赵盾,却多次未能得逞,而究其根源,则是因为他常怀善心,行事仁慈所带来的福报。

比如有这样一个事件,赵盾曾经在外打猎的时候,看到树下有一个饿汉,那个饿汉叫示眯明,赵盾看见之后心有仁慈,将随身带的食物分给他一些。

而示眯明只吃了一半,赵盾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在外作为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我想把食物留给母亲一点。”

赵盾听了之后觉得他有孝心,就又给了他许多食物,让他带回去给母亲。

不久之后,示眯明当上了晋灵公的厨子,赵盾并不知道这个情况。

后来有一年,晋灵公请赵盾喝酒,暗中埋伏好刺客,准备刺杀赵盾,示眯明知道之后恐怕赵盾遇害,就悄悄对赵盾说:“君主已经设下了陷阱,酒过三巡就不要再喝了。”

当赵盾酒过三旬之后,借口想要离开,此时,晋灵公的刺客还没有安排妥当,晋灵公先将藏獒放进来攻击赵盾,示眯明看到之后徒手击杀了藏獒。

过了一会儿,当埋伏在后的刺客进来攻击时,示眯明以命相搏,最终得以化解这次性命危机。

当两人脱险之后,赵盾问他为什么救自己?示眯明就说:“我就是当年在桑树下的那个饿汉。”

人生存在的因果,并不会完全展现于表面,而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就已经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一个经常行善之人,在人生许多关键时刻,善良所积累的福报就已经悄悄为自己避开了祸患,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而已。

而一个经常行恶之人,那些莫名而来的灾祸,也早就聚集在自己身边了,只是他未曾察觉罢了。

《了凡四训》:常行善者多福,常作孽者多祸

二、

世俗之人因为心中杂念过多,世俗之心过重,而无法察觉其中的变化规则,于是便粗浅的以为这些事情都是凭空而来的,其实人生哪有凭空出现的福祸呢?

在《太上感应篇》之中,有一句话叫:福祸无门,惟人自招,就是内心念头在无形之中影响人生际遇的道理,只有内心清静平和的时候,才能由此避开诸多祸患。

对于一个人来说,心有善念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为自己避开祸患,而是让内心有一种平和与安详,这是人这一生中更加重要的东西,因为内心安详的人比物质丰富的人更幸福,而心态也会直接影响生活。

当一个人行善的念头存在时,内心的嘈杂和嗔心就已经完全的去除了,而福祸皆由心生,当一个人内心戾气过重,杂念过多时,由杂念和负面情绪所引申出来的问题会接踵而至。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做: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人生有三个极其重要的品质:第一个是仁慈,第二个是节俭,第三个就是善居仁厚,以此来修行,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人生。

世俗之人因为贪欲杂念过重,只能看见事物表象的问题,而忽略了内心品质对人生的影响,从而未能察觉善心对人生的作用。

《了凡四训》:常行善者多福,常作孽者多祸

这些因果循环可能会在你意识不到的地方出现,但是请不要怀疑,因为这都是必然存在的状态,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保留自己的善心。

人生控制不了的是外界因素,而能够主导的就是内心的念头与行为,由此来掌控人生际遇,也就抓住了人生避祸得福的根本。

《了凡四训》之中有一句话,叫做: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一个人福报将要到来的时候,观察他的善行就能预先知道,一个人在祸患将要到来的时候观察他的善行,也必然能够推测到。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8847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