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的朝鲜战争,直接卷入了中国、朝鲜、韩国三个东亚国家。同为亚洲大国的印度并没有参与朝鲜的军事行动,但它也没闲着。
1950年1月26日,现代意义上的印度国家才正式成立。
不过它的总理尼赫鲁可不是政治菜鸟,此公师从甘地,也曾游历欧洲和苏联,数次执掌国大党。1947年印度成立自治领后,尼赫鲁就已出任临时总理。算起来,尼赫鲁从政经历已超过30年,颇具国际视野。
印度在朝鲜战争中的外交行动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就迅速作出了反应。
6月25日,联合国通过了1501号决议,内容是谴责北朝鲜的行为,印度投了赞成票,尼赫鲁还在印度议会讲了一通,公开谴责北朝鲜,认为它的行为是“危险的”和“应抵制的”。
美国挺高兴,认为这是来自亚洲大国印度的支持。
其实美国国内的高官们并不了解印度,还是美驻印大使汉德森提出告诫:不要认为印度政府会一直与我们相处融洽。尼赫鲁不喜欢我们对印度与中国的政策。
一语成箴,两天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82号决议,这次不是口头上的谴责,而是提议联合国成员国一道协助南朝鲜击退北朝鲜。
这下印度不干了。
这个协议最终还是以9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了,唯一的弃权票就来自印度。
7月7日,又通过了第84号决议,授权美国组建联合国军队武力介入朝鲜战事。
这次,印度又投了弃权票。尼赫鲁随后公开表示:
现在看起来行动的范围要扩展到朝鲜半岛之外的地方。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的,印度不会参与其中。
7月13日,尼赫鲁亲自致电斯大林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要求他们早日斡旋,和平解决朝鲜战争。
反对美国在朝鲜战争的外交行为就是反对美国。
美国的政客们气得不轻,认为着了尼赫鲁的道,国会议员考克斯、兰金等人甚至认为印度已经表明了它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尼赫鲁就是印度共产主义的领导人。
不光如此,在1951年5月,印度再次顶住了联合国大会要求印度派兵参加“联合国军”的建议,尼赫鲁还明确声明:印度军队只能用于印度的国防,印度没有到海外服务的远征军队。——可以说是非常刚了。
对美国抵制的同时,印度还在努力为中国呼吁,主要是呼吁让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7月1日,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就提出了这样的一揽子方案。7月8日,美国驻苏联大使柯克又收到印度驻苏联大使拉达克里希南的密信,信中又提到中国的联合国代表席位问题。
他认为,要解决朝鲜问题,美国需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和安理会。印度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重返联合国,这阻碍了朝鲜半岛实现和平。
这当然来自尼赫鲁的授意,印度的几记连招让美国非常生气,断然加以拒绝。
美国官员们私下严厉批评尼赫鲁的提议是“愚蠢的”和“幼稚的”; 还有一些美国官员将尼赫鲁的提议和三十年代臭名昭著的绥靖政策相提并论。
到了朝鲜战局逆转,韩美军队先后越过三八线作战后,印度表示强烈反对,并拒绝参加美国主导的联合国朝鲜统一与复兴委员会。
尼赫鲁数次警告美国:这将直接导致中国出兵朝鲜。
战事顺利之下,美国觉得不可能,圣诞节前美军就能占领朝鲜半岛,尼赫鲁是危言耸听。
这时印度在美国眼里已经是个不值得信任的对象,杜鲁门尤其不相信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传递的消息,他指责潘尼迦“是个亲共分子”。
事实正如印度所言,中国果然参战了,朝鲜战争有扩大化的可能。
印度在联合国再次站队中国,拒绝和美国一起谴责中国为“侵略者”,并投票反对联合国在5月18日通过的对中国和北朝鲜实施战略物资禁运的议案。
此后,印度也一直在为停火调停而斡旋,并在战俘遣返原则问题上进行调停,并且出任了中立国遣返委员会仲裁者和主席。
遣返战俘其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会受到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印度其实做得不错,它防止了不少对停战协议的破坏。
由于李承晚政府的捣乱和煽动,战俘营在10月初发生动乱,印度军队使用了武力,李承晚对此很不满,声称要用韩国军队来对付印度看守部队。
尼赫鲁很强硬,他直接将李承晚称为“反动的保守者”。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印度始终扮演了一个调停者的角色,而不是像其他国家一样亦步亦趋紧随美国。
印度这个中立大国如此态度,对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作用不小。不管印度的出发点是什么,对中国来说,它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也肯定了印度朝鲜半岛和平的贡献。
话说回来,印度才立国不久,为啥会不惜得罪美国,在国际上发出这么多对中国有利的声音呢?
这并不难解释,印度所作出的举动,都是符合其国家利益的。
印度对新中国的认识
尼赫鲁等印度领导人没有斯大林、杜鲁门那样深的意识形态立场,新中国的成立对他们而言反而是亚洲政治复兴的表现。
从国家发展角度上,中国和印度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两个亚洲大国,都是建国不久,最需要的是发展经济。
中国有完成国家统一的需要,印度同样如此,它与巴基斯坦天生就存在着克什米尔争端。
尼赫鲁本人,还是个社会主义者。这个社会主义指的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他在青年时代就受其影响,在1946年印度的制宪会议上,尼赫鲁更是明确说:
我主张“社会主义”,我也希望印度将来采纳社会主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为此,英国国防大臣格雷格爵士还曾颇有微词,认为尼赫鲁是“从来摆脱不了甘地影响的共产党人”。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噤若寒蝉,把它视为最大的对手。
但在亚洲,印度对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恐惧。
这出于印度的地缘政治。
欧洲面积既小,又多是平原和丘陵地形,正适合擅长机械化大兵团作战的苏军长驱直入。
苏联陈兵于东欧,它的钢铁洪流对整个欧洲大陆都存在着巨大威胁。
所以西欧各国都是战战兢兢,一旦苏联翻脸,它们沦陷的速度恐怕比二战时期败给德国还要快。
亚洲则不同。
中国位于东亚,与南亚的印度之间存在着天然屏障——喜马拉雅山脉。
这在当时是难以逾越的,中国的军力无法支撑翻越这样的山脉进行长期作战。
因此中国不可能以印度为目标。
在历史上,中国也从来没有谋求过向南亚大陆的扩张,最极致的或许是乾隆朝的福康安、海兰察率兵翻越喜马拉雅打到如今的尼泊尔境内,但那也是为了反击入侵,而且已经就是进兵的极限了。
印度认为,意识形态之类对自己都是浮云,发展经济才是头等大事,而不是与万里之外的美国结盟来对抗邻居中国。
印度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这也是它提出不结盟运动的初衷——不结盟,从理论上说就能和所有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中国和印度的友好关系
说到印度,现在给我们的感觉是个刺头。
但印度并不是一直这样,在上世纪50年代,印度和中国的关系是良好的。
1951年1月26日,印度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主席亲自参加,并提议为印度干杯,还说道:
印度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印度人民是很好的人民。中国、印度这两个民族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几千年来是很好的。今天庆祝印度的国庆节日 ,我们希望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继续团结起来 ,为和平而努力。全世界都需要和平,只有少数人要战争,为远东和平,为全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志愿军入朝后三个月不到三战三捷,1951年2月12日,尼赫鲁也在议会上说:
我要高兴地说 ,我们与新中国的关系现在是极为友好的。
注意这个时间节点,它正是在一到三次战役结束,第四次战役开始不久后,联合国军已被逼退到三七线附近。
难怪美国要气歪了鼻子,说尼赫鲁是印度共产主义的领导人。
当然,中国也用行动回报了印度的善意。
印度是个经常闹粮荒的国家,中国那时虽然也不富裕,还是在1950-1951年两年里分6次援助了印度66.65万吨粮食,帮助印度人民渡过了粮荒。
印度和中国达成了互利平等的贸易合作,这种合作又有利于印度在和美英等国做生意时讨价还价。
印度需要中国的支持
除了这些,印度其实还需要中国在国际上的支持。
这还是源自克什米尔问题。
印巴分治后,克什米尔就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心中的痛。巴基斯坦实力弱小,要是不抱大腿无法和印度掰手腕。
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巴基斯坦自然而然找到了美国。于是在一番眉来眼去后,1950年5月,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汗趁着去美国访问的机会,积极寻求美国的武器和技术援助。
美国也早就注意到了巴基斯坦,这块地方靠近苏联,又和中国、印度、阿富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50年代,美国在克什米尔的态度上是“重巴轻印”,签订军事协定,派顾问负责在克什米尔修建机场,提供军事援助。
这些行为自然遭到印度强烈反对,印度国内动不动就举行反美示威游行。
巴基斯坦拿了美国好处,在国际问题上就站队美国,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问题上,巴基斯坦投的都是反对票,中巴关系因此十分冷淡。
印度刚通过民族主义建国,这个国家的民族性特别强。英国刚被赶走,美国又冒出来,在远东自居领袖,对亚洲事务指手画脚。印度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对此感同身受,他们觉得美国手伸得太长了,亚洲问题应该由亚洲国家自己解决。
因此,美国不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尼赫鲁特别反感。
在反对美国这个问题上,中印有共同利益。美国能出兵朝鲜,一旦印巴开战,就不能排除它复制在朝鲜操作的可能性。
1952年9月 ,在东旁遮普举行的第三次全印保卫和平大会上 ,甘地的信徒库马拉帕博士痛斥了美国。他说 :“今天朝鲜发生的一切,明天就可能在印度发生。”
印度的《国民先驱报》上写道:
美国人投到汉城和南朝鲜其他城市的炸弹可能落到德里、孟买和加尔各答 ……美国干涉朝鲜的真正原因,乃是美国想在亚洲大陆远东沿岸保持军事桥头堡。
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如果能得到中国这个大国的支持,对印度无疑有利得多。
另外,印度还和葡萄牙、法国等有着殖民地纠纷,涉及到400多万人口,这是殖民时期留下的老问题,中国也从一开始就表态支持印度收复这些殖民地。
因此,同为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在反霸权反殖民主义以及其他许多国际问题上立场相近,利益一致。跟着美国对抗中国对印度没什么好处,相反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却能为印度助力不少。
印度的小算盘
但是,国家博弈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
印度不愿追随美国,愿意为中国发声,并不代表它全心全意为中国服务。在国家利益这种事上,印度从来就不是傻子。
乘着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机会,印度也制定了“前进”政策,在中印边境进行扩张。
1951年2月 ,一名印度官员带着一支警卫队和几百名脚夫进入了达旺地区。他们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大举推进。
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 ,印度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在中印边界的中段 ,印度还在1952年建立起数个非法的哨所。
印度有自己的小算盘,它认为朝鲜战争中自己为中国出力甚多,在停战谈判中里又立下大功,还一直在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而努力,中国会对它有所回报,默认它在边境的扩张。
所以,印度在朝鲜战争中的政策是有双重性的,它出自印度民族主义的本质。出于国家利益,印度既需要中国的支持,又想着从中国这里拿到些“回报”。
其中,还有害怕中国强大后会对外扩张的原因。印度原先并不认为新中国有多强大,这也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看法,包括苏联也是如此。
志愿军入朝后,在劣势装备下三战三捷,把美军全线逼退,震惊了世界,当然印度也惊掉了下巴。
印度有句谚语“强大的邻国乃是潜在的敌人”,它国内一些官员开始认为中国是个潜在的威胁,因此印度先下手为强,通过“前进”政策占领一些重要战略地区以进行防备。
总体来看,对中国来说,朝鲜战争时期印度的国际政策积极方面还是多过消极方面的。但在边界问题上,中国绝不能容忍印度的“前进”,这时扩张的不是中国,变成了印度,这成为之后中印边界战争的导火线。
正如印度的表现,国家之间的关系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巴铁未必一直铁,印度也不是一直硬,什么时候适用什么样的策略始终在动态变化中。
不过有一条是不变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定要强大,没有道理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