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1953年5月,在朝鲜代理第20兵团司令员的郑维山本来已完成自己的任务,杨勇已奉命入朝接任指挥,郑维山只需要做好交接就能回国。

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找到郑维山,对他说:二十兵团正面为战役重点,杨勇刚到时间不长,你可以在兵团多待些日子。

这不是对杨勇不放心,而是因为战场形势,这时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二阶段即将开始,有已在朝鲜指挥部队近两年半的郑维山与杨勇配合,保险系数就多了一层。

郑维山不愿争功,他说:我再呆下去,杨勇就捞不着打这一仗了。20兵团的情况他熟悉,前一阶段的进攻他看到了,下一阶段的计划他也清楚。杨勇有经验,肯定能比我打得更好。

杨得志则对郑维山说:“那你也别急着回去,交待完了,你到志司来,等我们一起把这台压台戏唱完,再给你喝饯行酒…”

就这样,郑维山答应留了下来。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6月4日,20兵团召开作战会议,郑维山、杨勇、许世友、萧文玖、王平等兵团领导和各军军长都参加了会议。

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共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朝军队攻下“联合国军”连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20处。

在第二阶段,志司计划仍按之前计划,以夺取敌人连排阵地为目标。

会议前,志司的作战方案是这样的: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在会议上,郑维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应该扩大作战规模,把歼敌范围扩大到敌人的团级兵力防守阵地,这样能改善东线防御,拉直战线,让敌人不敢反扑,有利于停战线的确定。

对这个看法,志司的几个领导都是表示同意的,但金城这个突出部地形上对敌人防守有利,敌军修筑起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坚固环形防御体系,要攻坚难度很大,选择哪里进攻既有把握又能达到目标是个问题。

郑维山早有打算,他在地图上指出了三点:883.7、949.2高地和十字架山。

有人倒吸一口冷气,这三点都在金城以东,是敌人在金城地区防御最强的点,自然也就是最难攻击的点,要选这里攻击,难度被认为是最大的。尤其我军阵地离敌军阵地距离较远,从出发到到达预计需要六七个小时,到时敌人必定早有准备,以逸待劳之下,攻坚将更加困难。

郑维山并不是心血来潮,他早有打算,给大家解释道:

正因为是防御强点,守敌心理必定存在轻敌情绪,这正好为我军所利用,打个出其不意。

打下这三个地方,我军即占据极大战略优势,可选择向纵深发展,扩大战果。如果敌人反扑,又可以以逸待劳凭险固守,达到大量杀伤敌军有生力量的二亩地。即是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害之地。

怎么打,郑维山也考虑好了,根据三点的地形,他都制订了相对应的战术。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883.7高地是个陡坡,坡下树丛浓密,可以预先在这里设下伏兵。

949.2高地和883.7高地前方中间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可以将炮兵提前隐蔽在这里,能实现炮火对敌阵地全覆盖,轰他个措手不及。

而在949.2高地和十字架山前,第60军已各有一条坑道接近敌人阵地前沿,可以把兵员和弹药囤积在这里,第二梯队加入战斗的距离也大大缩短。

郑维山还提出了自己的部署:以六十军攻打883.7、949.2、973高地,六十七军主攻十字架山,六十八军为第二梯队。

郑维山讲完,会场人员也陷入了沉思,这个计划确实大胆,不仅出乎敌人意料,也超出了许多在场将领们的想象。思路虽好,却有些冒险,大家一时陷入了沉默。

第60军军长张祖谅打破了沉默,他首先表态支持这个方案。

60军的表态意义特殊,在第五次战役里60军由于回撤时指挥不当,其180师陷入重围,损失达到7000余人。

战役后,第60军军内因此大动手术,还有人提出要裁撤180师的番号。

第五次战役并不是张祖谅指挥的,但他是60军老军长,在1952年7月重掌60军后,他找到上级极力陈述,保住了180师番号,但60军上下都憋了一股气,一心想打个翻身仗。

第五次战役后,战线趋于稳定,60军没有发挥的机会,在夏季反击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中,60军也打了不少胜仗,不过对手多是敌军小股部队。张祖谅对此并不满足,他要让60军打一个翻身大仗,现在郑维山要扩大作战规模,又要以60军为主力,正合张祖谅心意。

张祖谅支持方案,并不是不管不顾一心只要为60军翻身,作为一线指挥员,他的一番分析更加详细:

敌我双方都扼守在高山上。要从己方阵地下到沟底越过谷地,再攀上敌人阵地前沿,行程需六七个小时。夏季晚上8时天黑。黄昏出发,行程六七个小时,要次日凌晨3点左右才能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准备战斗和炮火准备再需30分钟,预计攻敌一两个小时,就到4点30分拂晓之时。如果天明解决不了战斗,就会遭敌空炮火力反击,增大伤亡,也不便于我机动……

兵团参谋长萧文玖也同意张祖谅的分析,他认为如果按部就班发起进攻,阵地之间的大川深谷不便行军,也不利于炮兵发挥火力和步兵集结。但敌阵地前沿和侧翼的大片树林是个可以利用的条件。

张祖谅继续分析兵力配比问题,守敌为一个团,根据60军之前的反击经验,不需要集中数倍兵力,只要3500人左右就够了,完全能隐蔽下来,做到出其不意。

张祖谅的一番分析有理有据,郑维山、张南生等都表示同意,其他人员也打消了疑虑,赞同这次潜伏作战的计划。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3000多人的大潜伏,要做的功课不少,会后郑维山立即进行准备,与各军长反复研究,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

方案上报给志司后,邓华起初也有疑虑,认为打高地条件不成熟,郑维山立下军令状:决心已定,错了我负责。

了解郑维山的志司领导都知道,这员将军的特点就是善打险战、恶战,从红军时代起,郑维山的部队就始终是主力,二过草地,两翻雪山,再取懋功,西征二马,立功无数。

红军时期,郑维山担任红30军第88师政委,在陕南消灭王老虎旅的战斗中,他就采用过潜伏突袭的战术。战士们准备充分,把可能发出声音的装备都包好,从敌人疏于防备的陡壁攀上敌军阵地,神兵天降一般打了王老虎旅一个措手不及,“夜老虎”吃掉“王老虎”成为红军中广为流传的佳话。

在关键时刻,郑维山从不含糊,既大胆负责又有勇有谋,聂帅曾称赞他打仗心细如绣花一样。

看到郑维山如此自信,那就必定有其把握,志司决定支持,邓华又调炮7师配属给第60军,加强他们的火力。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郑维山在龙门山紧靠六十军临时指挥所的南北贯通的坑道内,开设了兵团前方指挥所。这里距敌阵地不足2000米,能直观战场情况。6月9日晚,郑维山下达命令,令张祖谅指挥六十军15个步兵连、4个机炮连、4个营部、1个团指挥所共3500余人,秘密向距敌前沿300米的有利地形和树林内隐蔽潜伏。 至10日凌晨4时,所有人员全部潜伏完毕。

10日上午平安无事,下午出现几个敌人散兵,也被炮兵用炮火驱散。

郑维山时时关注一线情况。他叮嘱张祖谅:“平安度过了十几个钟头,但不能松劲,越接近天黑,越容易急躁麻痹,要注意。”他和杨勇司令员、王平政委、张南生政委,还有三兵团许世友司令员、杜义德副政委到指挥所看他们今晚的战斗。

10日18时,六十军的潜伏部队距离敌人883.7高地前沿最近处仅300米。阵地上静悄悄的,战士们忍受着饥渴、蚊虫和蛇鼠的侵扰,始终没有暴露目标。

就这样,3500余人的庞大队伍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潜伏了19个小时而未被敌人察觉,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由于潜伏的成功,发起战斗仅一个多小时,便全部占领了南韩第五师第二十七团全部防御阵地约10平方公里的地区,创造了阵地战以来一次歼敌一个团的范例,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志愿军司令部在通报表扬这次作战的电报中称,这次作战“真正做到充分周密的准备和细致的组织,步炮协同得好,并把指挥的技巧与部队的英勇顽强相结合。”

古老的伏兵战术,在现代战场被运用到了极致。

次日,正如战前的推演,南韩第五师和预备队第三师以三个团的兵力进行连续猛烈的反扑,但因我军预有准备,每次反扑均被粉碎,至14日敌再也无力反扑。我军按计划以第180师及203师一个团转向已失去右翼屏障的949.2高地至水洞里一线发起进攻,至15日晨,占领了南韩第五师北汉江以东全部阵地。

此战更是180师和第60军雪耻之战,他们憋了快两年的怒气,全部倾泻到了战场上。南韩第27团1营营长崔奎宣中校战后心惊胆战地回忆到:

战斗开始时,我方遭敌数万发炮弹的轰击,我团防守阵地遭到的炮击尤甚。虽然预料敌人发动进攻,但直到敌两个营出现在我营阵前时,才知道进攻规模之大..在这种情况下与敌对抗,其残酷性难以言状。血战中,两个连的连长和营搜索队队长全都战死,伤员剧增,主抵抗线崩溃。

在北汉江以西,第六十七军则在6月12日向北汉江以西的座首洞南向十字架山发起进攻。他们采取在敌阵地前秘密构筑屯兵洞的办法,也获得了成功。不同的是,攻占敌表面阵地后,又进行了数小时坑道作战,将守敌南韩第八师第二十一团的2个营又1个连及另1个营大部歼灭,然后乘胜扩张战果,占领了该团的全部阵地,这一战斗也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

这样,至14日止,郑维山将军指挥的第二十兵团已攻占了敌军1个师又 1 个团的阵地,加上配合作战的战果,共收复土地56平方公里,毙伤敌军3万余人,从而在北汉江东西地区将敌军战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完全改变了我军阵线原来的不利态势。

这就证明了,在没有空军配合下,处于装备劣势的我军,能够打破装备优势坚固设防的敌军阵地,并且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许世友在战后跟郑维山聊天:“老郑啊!你想过没有,这仗如果打败了,你怎么交代?!”郑维山说:“我不会失败,我了解对手,我相信自己的决心和计划,更相信张祖谅同志和六十军的指战员们!”

这是身经百战的郑维山将军指挥的最后一次作战,是他的战争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也是他的作战风格和指挥特点的集中表现。

在事关成败的当时,要做出大规模敌前潜伏的决心,是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略!

1955年授衔,郑维山被授予中将军衔。

回国后,郑维山又先后在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任职,在军政方面继续为国兢兢业业,呕心沥血。

1998年4月,83岁的郑维山查出肺部肿瘤,手术后病情又发生变化,2000年4月19日,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郑维山口述遗嘱,大意是:死后丧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遗体交医院解剖后火化,骨灰撒在他小时放牛的山上。

5月1日,郑维山身体已极度虚弱,他一边用一只手吃力地拉着前来探望的军委同志的手,一边用另一只手在空中比划着,当时在场人员不解其意。大儿子郑勤找来纸笔递给父亲,郑维山写下:我军现代化…加快…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5月9日晚21时10分,一代名将郑维山病逝,享年85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8233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