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访谈:《长安十二时辰》原著马伯庸用一个词来总结

访谈:《长安十二时辰》原著马伯庸用一个词来总结

“熙攘繁盛,光耀万年,再也没有比长安城更伟大的城市了!”今年夏天,你是否也被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惊艳到了?

在《长安十二时辰》大结局来临之际,新华网思客邀请原著小说作者马伯庸,带我们解码《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火。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原作者

如果让我来形容《长安十二时辰》,我会用“花团锦簇”

思客:最近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大热,您觉得电视剧多大程度上还原了您的小说?

马伯庸:我觉得电视剧版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一下升华,它提供了很多比原著更丰富的维度。

举个例子,我看到评论说,很多研究古代盔甲的人会讨论里面的盔甲符不符合当时的形制;研究建筑的人会说里面的唐代建筑到底哪个复原了,哪个有问题;还有很多研究服饰、化妆、花卉的。

每人都从自己的专业对剧里面的道具、细节进行评价。我觉得这部剧既然能引起这么多专业的人进行讨论,说明它的维度、它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

因为文字的限制,这些在原著小说里是很难表达出来的。

思客:《长安十二时辰》今天就大结局了,您如何评价这部作品?下一步,您有什么新的计划?

马伯庸:花团锦簇。

就像我刚才说的,《长安十二时辰》有很多层面、很多维度,这些维度都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就是泱泱大国气象,还有一种色彩艳丽且充满文化自信的盛世景象。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恢弘大气的建筑,还是那种不遮不掩的妆容,包括他们走路的样子,包括布景都是属于非常开放、非常自信的,而且你丝毫不觉得这些俗,你只会觉得那是华丽。

我下一部作品还是和中国古代历史有关,但是是与一个中国古代著名的设施有关系。它不是一座城市,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非常深远的古代设施,现在暂时保密,等时机成熟再跟大家透露吧。

刻意迎合年轻人可能会引起反感

思客:您的很多作品也都陆续进入到影视化改编的阶段,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走向影视化和商业化?

马伯庸:我觉得这是个好事。进行影视化后,它的传播度会更广、受众会更多,我乐见其成。

但是我不会参与到里面去,因为这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我只擅长用文字表达。改编的话,就交给专业团队去做,每个人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事就行了。

所以,我完全没有参与剧本的改编,制作方有相对靠谱的团队,而我就和普通观众一样,每周在电脑前面等更新。

思客:网络上有很多年轻人不太熟知中国传统文化,但他们对这部剧很感兴趣。

马伯庸: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去迎合他们。因为如果你刻意去讨好、刻意去迎合他们的口味,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个缺乏新鲜感的事。

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最大的品质就是有好奇心,他们希望看到一些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新鲜的东西。如果我们去迎合他们,我们是根据原有的经验去讨好他们,那么对他们来说这就没有什么新鲜的了。他们没法从你那里得到什么新的东西,这就反而会引发他们的反感。

因此,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我们在自己的方向或者领域做得足够好,输出的内容足够丰富、足够有品质,就会慢慢地把和你志趣相投的人吸引过来。

所以,我觉得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是我们去迎合某个群体,而是把和我们相近的这些人都聚集过来。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大家内心深处对历史的兴趣

思客:您认为您的这些作品到底吸引了哪些群体?您的作品中具有哪种特别的气质?

马伯庸:我觉得我要强调传统文化,或者说历史,在我的作品里体现出的厚重感。

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人物可以是杜撰出来的,但是这种历史的趣味性,或者说历史的厚重感,一定是作为一个最核心的元素存在的。

我们中国人都有家国情怀。当我们讲到万里长城,当我们提到琴棋书画,当我们讲起唐诗宋词时,不管你是什么文化水平,不管你什么教育背景,提到这些,你内心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冲动、会有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里,渗透到我们的基因里。

所以,当一个作品能够让大家感受到这些时,就会激发出他们的情怀,然后促使他们继续做深入阅读。

我见过一个小姑娘,她是一个很忙的上班族,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历史训练。但是她一直很喜欢唐朝的东西,就是有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她看了《长安十二时辰》之后发现自己很喜欢这部小说。于是她会去西安找小说里出现的遗迹,她还会去博物馆里去寻找小说里提到过的器物,包括其他一些文化元素。很快,她就开始自己去阅读更专业的学术资料,去寻找更专业的考古报告。最后她变成了一个比我还要专业的人。

这是让我最欣慰的一点,也是我最希望能够传达到的。我们有很多人内心对历史是热爱的,只是缺乏一个渠道能够把他们和历史连接起来。

我觉得如果我的作品能够变成一个桥梁,作为一个他们对历史感兴趣的敲门砖,哪怕说他进入这个圈子之后把这本书扔开,我觉得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历史小说作品一定要有现实意义

思客:什么样的历史小说能够让现代人产生兴趣?

马伯庸:因为历史是几千年前的事情。几千年前的事已经发生了,跟我们现代人是没有关系的。那么现代人为什么要阅读这些东西?

其实阅读的不是这个事情本身,而是说他能够在这些过往发生的事情里找到共鸣,找到一种和现实的连接。

比如说,他们在读历史的时候,或许会感受到古人有一种焦虑,这种焦虑现在人也有。例如,古人对仕途的感叹可能跟我们现在职场的困惑很像;或者古人跟亲人离别时的伤感,我们现在也会经历同样的情绪。

换句话说,历史小说作品一定要有一种现实意义,或者说有一种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真正能够让我们去对历史感兴趣的手段。如果想把更多人引入到历史,或向他们介绍传统文化的话,一定不能简单地告诉他们过去发生了什么,要告诉他们这些事情跟现在有什么样的类比,有什么样的共鸣。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810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