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牛奶,一只老猫,一束阳光打在窗帘上,坐在桌子上的人正戴上老花镜,一抖手中的报纸,“噼啪”一声后,纸上的字似乎鲜活起来,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世界的,地方的新闻、消息、趣事都呈现在眼前。
读报的人或莞尔一笑,或不以为意,或勃然大怒,或开怀喜悦。报纸上记录的事情似乎跟自己没有切实的关系,确是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呼吸与日常关联的纽带。
报纸所传递的信息,连载的故事,刊登的评论,是打开我们视野的窗口。报纸上承载的东西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记忆。
报纸的兴起
90后关于报纸的记忆大概缘起于小时候一首《卖报歌》,报童流动在繁华城市的街,踩着湿漉漉的街道叫喊着卖报。带着黑色礼帽的人掏出七个铜板,当天的政变或者新闻便收入眼中。而这种匆忙中买份报纸的情形便是80后70后的日常。
在互联网没有全面兴起的时候,报纸是空前绝后的兴盛。在国内各个地方的地方性报纸到国家的各大纸媒报刊铺天盖地。报纸是除了电视之外,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信息源之一。
报纸起源在古代,古代就有邸报作为民众了解朝廷大事的渠道,但是官方的消息只是消息本身,民众所以发表自己言论的空间几乎是零。能够接住这些消息进行讨论的,除了茶肆便是一些达官贵人休憩或者内定的高端场所。
在定期组织的有政府官员参与的聚会中,朝廷中商讨的政事,谁跟谁进行联姻,跟谁进行作战,各党派政治利益背后的关系都在一杯茶的余香里散开。但是对于没有关系的老百姓来说,邸报是他们了解官方消息的最佳途径。
封建时期各朝代的报纸并没有非常大的施展拳脚,但是到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变动,唤醒了一大批救亡图存,爱国改革,革命为公的人,也正是这部分人的觉醒,将承载新思想、新观点的报纸推向了大众视野。报纸一下子成为跟民众息息相关的媒介。
国家公众人物重要的信息均通过报纸进行刊载。《上海报》《大公报》《新京报》等等,一系列的报纸迅速发展起来,为随后权威报纸,百年纸媒的发展奠定基础。
报纸在特定的时期是思想的武器,是举起笔头,以新思想向旧思想旧社会宣战的刀枪。笔墨之间传递的是社会公知,每一篇报道也代表着评论者或者报道者的独特视角。
众多读者将阅读报纸作为了解国家消息,世界格局的重要途径,所以像当前没有人能轻易断掉网络一样,没有一个有先进思想的人对报纸消息视而不见。
建国以后,我们的纸媒包括各类杂志,图书以及报纸也经过迅速发展。各地消息通过广播、报纸摘要、电视等传统方式向民众传递国际国家消息。看报纸如同看新闻联播一样,是信息获取的巨头方式之一。
兴盛的声音响起,为读者带来的世界各地的欢呼或振奋,带来国家的风云变化与突飞猛进,但是钟声余音,夕阳落山,报纸的如日中天也随着时代的前进慢慢退去炽热。
焦虑中的落寞
互联网的兴起,日益深入人心的各类新闻头条、滚动热点、地方播报等迅速占领读者的视野。之前上厕所是人手一份的报纸跟杂志也逐渐被手机所替代。报纸行业率先面临着读者流失,信息呈现方式被摒弃的尴尬境地。
其实众所周知,网络上的新闻刊登跟热点头条比翻阅报纸进行信息被动呈现来得更为猛烈。
像之前熟练的阅读报纸一样,我们现在在熟练的切换网页,滑动鼠标。
报纸行业的焦虑来源于曾经的辉煌跟今日危险的逼近。就像是大陆上死死守卫着自己领地的雄狮。曾经的草原都是它的猎场,甚至,不需要过多的宣传,只要提出报纸名字,便知道这是代表着官方与信息的媒介。
但是日落西山,疯狂的落霞余晖正铺天而来。草原的圈地逐渐地缩小,每退一步都带着曾经王者的尴尬与无奈。
报纸从年订阅到免费报纸的发放,用了各式各样的方法,维护最后的报纸尊严。但是拿过来之后,是不是依旧变成窗户上的一层或者压在角落里的一叠,不得而知。
除了报纸,实际上杂志期刊行业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处境。只是不如报纸如此的明显尖锐。毕竟期刊是月刊或者周刊、季刊,时间的跨度相对较大,慢慢淡出视野的时间似乎在不经意之间。
2013年,《华盛顿邮报》因为亏损巨大,被卖给了贝索斯。
在2017年-2011年期间,世界范围内的报纸行业面临下坡,多家报社宣布休刊。这对于之前持乐观态度的人来说,莫不是一个有力的无声的反驳。
默克多曾经在2008年的时候对那些报纸行业存在违纪甚至消亡的舆论提出不屑的辩论:作为新闻大亨,他相信报纸会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单讲人文,相信这样的情怀驱动下,没有人愿意放弃新闻跟承载它的报纸。但是世界的发展跟人心的异变是难以捉摸的。看着曾经的巨头或者历史悠久的报社倒下,还残存的报刊莫不是觉得心口悬了一把重剑,感觉自己在不归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进。
他们无时无刻不担心自己写出的东西会凌乱在风中,变成无人问津的纸张,他们也担心下一个倒下的是自己。实际上所有的报社的人可能都看到了一个事实,在不久的将来自己的报纸会倒下,但是当前的自己还需要为这个结局晚一点到来在努力。
挣扎在这样焦虑的边缘,每一份报纸的命运背后关联着众多报刊工作者揪起的心。如此反复的焦虑与提心吊胆,还悲壮地在这条路上满怀希望。
在中国,2017年超过30家报纸不再发售,2018年更新到40家以上。整个报业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承受着黑暗,期待黎明。但是往往悄悄是别离的前奏,众多家报纸在酝酿着新的方式突破重围。
彷徨后的求索
因为曾经辉煌过,所以即便是不再在人群中翻起浪花,报纸也会想办法保留住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焦虑过后还是要迎合读者的需求。只有读者会舍弃报纸,但是报纸会想办法改变自己去适应读者。从电子版的报纸开始,所有的报纸会将推广电子版的报纸作为收益链的转型。
而对于之前的纸质版报纸,则是纪念性的象征性的出版。我们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快速浏览着每日新闻,短暂地咂摸着其中的意思,听着已经被咀嚼好的解析,转而开始一天的工作。
随着报纸落幕的好像除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外,还有我们独立思考想象的空间。
微博、微信、贴吧中各种大V的讲解跟观点远远比我们思考的要深刻。但是有什么用呢?不经过我们自己加工的信息,转瞬即逝,在我们的印象中像惊鸿踏雪泥一般,习惯性输入,习惯性不占用内存。
当手机中的存数空间被各类的APP占据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忘了下载某个报纸的意义。因为大可以有新闻报纸摘要这样的节目为我们过滤重要的重大的信息。所以这些报业开发的APP便是如同每日印刷的纪念性报纸一样只是象征性存在。
无人问津的新闻跟日报没有带来报纸的转机。经营不良,只能选择休刊。
可能不是我们放弃了报纸,而是报纸放弃了我们,他们不想再努力地去取悦了。
地方性的报纸倒下,公交站点旁边支援售卖报纸的学生也越来越少,我们在时代发展下,选择在家中进行更为集中广泛的阅读是更便捷的方式。
当融媒体的身影进入我们的视线时,单一媒介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开始逐渐选择与其他媒介进行合作。抱团取暖的方式是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或者小溪归并江河,江河汇入大海,以更为权威官方的方式给读者呈现最新的新闻消息,懂得适者生存跟变革才能坚强走下去。
大家深谙《人民日报》这样的电子版不会倒下,所以多样化的鼓励性阅读在纷纷呈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后报纸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大众视野中,不得而知。不过任何方式的快速发展都不可否认报纸曾经在信息传播,思想解放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不管多少辉煌,终究要坚定作别。不抱残守缺,勇敢地舍弃,也是新的开始。
“学习强国”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去做的事情。传统出版行业逐渐式微,但是良好的思维方式跟阅读习惯还是需要通过一张张纸页去阅读培养。反思报纸的兴盛衰微的历史,也反思我们阅读学习的方式。
总是要从过往的事情中学到一些什么,才可更快地成长。如果活跃在我们眼前的报纸成了过往,希望我们自己能警醒,主动地去选择一些什么,从容不迫,不停止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