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白落梅的一段话,“人生的终点,不是在山水踏尽时,亦不是在生命结束后,而是于放下包袱的那一刻。当你真的放下,纵算一生云水漂泊,亦可淡若清风,自在安宁。倘若心中藏一弯明月,又何惧世间迷离。烟火红尘,同样可以静赏落花,闲看白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苍茫世海里的一粒沙,把仓促而短暂的生命过得称心,也是一种境界。
王维有诗云“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在苍茫天地间,放空自己的灵魂,当心灵和山水一样宽广,又何惧世间的纷纷扰扰呢?
这句诗出自他的《登河北城楼作》,心累时,读读这首诗,牢记最后两句释怀所有的不开心。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这首诗写于公元727年,当时的他隐居终南山,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隐居。
在此之前,他遭遇了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
我们都知道王维是年少成名,19岁那年凭借一首《郁轮袍》,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成为王公贵族的座上客。
那年他到京兆府应试,高中解元,两年后进士及第。
想想白居易29岁高中进士,“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孟郊46岁才如愿以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还有晚唐的韦庄,高中那年已将近60。
而唐朝还有无数学子屡试不第,例如贾岛、罗隐等等。
王维21岁,便实现了无数读书人的梦想,可以说是相当幸运。
然而,也正因如此,他早早便承受了仕途带给他的伤害。
他进士及第不久后,便被授予太乐丞一职,同年因为无端卷入“伶人舞黄狮子案”,被贬到千里之外的济州。
一个天才诗人,在意气风发的年纪,遭遇如此巨大的打击,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王维在济州一呆就是五年,公元727年,他辞去司仓参军一职,离开了济州,此后便开始了他人生中的隐居生涯。
当然,隐居终南山,并不是说他一直呆在那里,期间他也曾漫游天下,穿梭于山水阡陌间,留下了不少关于山水田园的赞歌。
这首《登河北城楼作》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既展现了山水之美,又抒发了他此时淡泊宁静,闲适安乐的心情。
诗题中的“河北”并不是指如今的河北省,在唐朝它还是河南陕州的一个县,如今在山西运城境内。
诗歌首联描写的是他登上城楼所见之景,坐落于傅岩的院落和山顶上和云雾相接的驿亭。
“傅岩”是传说中商朝贤臣傅说未出仕前的住处所在,而“云雾”不仅突出了地势之高,也让整个画面变得十分苍茫辽阔,营造出了一种缥缈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颈联两句点明了时间,顺着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幅参差错落的美景:天边的夕阳渐渐垂落,只余下一抹淡淡的残影;远处的水面上倒映着秀丽的山峰,在夕阳的残照中,呈现出一种朦胧美。
这两句从大处落笔,描绘了一幅高远壮阔,朦胧唯美的夕阳图景,令人心醉。
接着的颈联,笔锋一转,开始描写近处的细景。
平静的水面上停泊着几艘小船,岸上的灯火隐隐约约。
几只鸟儿掠过水面,向远方飞去,忙碌了一天的渔民们也三三两两,返回家中。
原本“孤舟”应该是很寂寥落寞的画面,然而诗人又描写了“岸火”,无形中增添了一层温暖的色调。
而“渔家夕鸟”又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呈现出一种既欢快又安宁的境界。
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发出了“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的感慨。
在这寂寥又广阔的天地中,人是何等渺小孤寂。
然而当我们的心像这山河一样宽广,那些经年掩藏于心的所有艰难与不易,都可融于这份广阔,释于这份恒静。
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应,通过描写山水田园之景,抒发了诗人淡泊闲适之情。
心累时,读一读,牢记最后两句释怀所有的不开心
人生宛如一场盛开的花事,花开花落,聚散离合,皆是生命的常态。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该放下的就放下,该释怀的便释怀。
如果累了,不如学学王维,做一个心静闲散的人,不问前缘,莫道归途。
在散淡而悠闲的日子里,去听风听雨,去看山看水。
且把红尘浅唱,何妨吟啸徐行。
-END-
作者:解忧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