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说的是暑气退散,进入了落叶纷飞的秋季,但炎热依然存在,古代诗人对这样的情景发出了许多感慨,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篇。由李颜磊编著的《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中国纺织出版社)便让我们从古诗文里看到了最美的处暑。“处暑方过夜新凉,几番秋雨送秋光。苍藤翠蔓迷新月,紫蕊红葩吐晚香。”处暑秋来,晚风微凉。愿你有物暖身,有人暖心!
■《马》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作为诗鬼,其诗擅用绮丽的想象。本诗前两句就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奇异: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像在月光下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的勇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诗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中:“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上沙场!显然,这是诗人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不尽嘶鸣。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俗语说:“处暑寒来。”暑气消退之后,天气就逐渐寒凉了,尤其是到了夜晚,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所以杜牧诗中说“天阶夜色凉如水”。
《秋夕》就在杜牧的笔下延展开来,形成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处暑之后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
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可以想见她的寂寞和无聊。
一个小场景,但很有意境。
全诗未有一句抒情之话,但宫女的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复杂心情随景物一一流露,可见杜牧写法高超。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孟浩然一首初秋诗,把我们带进了清风习习的浅秋。让我们在感受诗人的平和的心境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浅秋的魅力无限。
不知不觉进入初秋,夜晚变得长了;清风徐徐使凄凉之感越来越浓厚,夏虫已不再叫了;该看书的时候就在书斋里安静地看书,该散步的时候就在附近游走;台阶下的草丛中闪现着露水的光华。
浅秋如歌,它是岁月落下的最轻最浅的一笔,却无意中勾勒出心底的那一缕久违的纯净。
诗歌描摹初秋景象,所写均是寻常所见,却有无限韵味深含其中。诗人静静享受大自然的灵动变化,感觉着世界的奇妙虚幻,在他的心中,流动着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的《秋思》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境,写的都是满满的乡愁。乡愁之深,也许只有像张籍这样的深度游子才能写出。
我们来看,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起,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再次表现得栩栩如生。
张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这事太平常,平常得容易让人忽略掉,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诗词,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诗人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诗人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家书“说不尽”,对家的思念也说不尽,这诗歌的美妙也说不尽。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开千年前北宋戍边的画卷,塞外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南归的大雁已无一点留恋,荒凉的边塞带着令人心悸的战马嘶鸣,混合着异域特有的少数民族的笳声、歌声、风沙声,更有连连的号角,时时召唤军中战士跃向杀敌的疆场。
偏又是在秋意溶溶的月圆之时,长期征战的将士,背对孤烟落日的营盘,杯杯浊酒遥寄家乡,情诉冷月:强敌未灭,何以归家。
这样的情感,其实在各个时期都曾得见,男儿大丈夫,虽是一腔柔情,却也有踏破贺兰山阕、不破胡虏誓不还家的志向……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浩浩荡荡地涤荡了无数的故事。范仲淹《渔家傲》中的故事会被永远铭记。
上阕侧重写景。夏天结束,秋天到来。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几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十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留下金戈铁马年代的千秋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