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倒不是说不读《诗经》就不会说话,而是说学了《诗经》才知道,怎样说话是优雅和优美。
这是有着一定文化背景的。《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和《颂》都是贵族知识分子所作,采用的是当时标准的官方语言,也就是雅言。《风》虽是各地民歌,但记录和整理时也必然用雅言进行了加工提炼,否则的话,那些散布在辽阔地域上的歌谣,怎么可能呈现出统一的语言规范。
于是,从2500多年前《诗经》被整理成集的那天起,它就成了汉语之雅最好的传播之书。
在《诗经》里,有极其丰富的词汇,有多种多样的句式,有自然流畅的韵律,有参差错落的章法,表情达意、摹写物态,无不形象逼真、妥贴入微。
但最能体现汉语优雅生动之美的,应该还是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这是《诗经》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它赋予后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一、叠字
据统计,《诗经》共有叠字359个,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包罗万象。
1、叠字的第一个作用是象声,就是描摹各种声音,使语言具体形象,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亲聆其声,比如——
摹拟鸟叫虫鸣之声的,有”关关雎鸠”、”鸡鸣喈喈”、”喓喓草虫”;
摹拟车马鼓乐之声的,有”大车槛槛”、”伐鼓渊渊”、”钟鼓喤喤”;
摹拟伐木筑屋之声的,有”伐木丁丁”、”筑之登登”、”凿冰冲冲”;
摹拟风声雨声的, 有”风雨潇潇”、”习习谷风”、”飘风发发”。
2、叠字的另一个作用是象形,描摹植物形态或人物神态,使之形神兼备,生动逼真,比如——
形容桃花开得茂盛鲜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形容绿竹长得美好盛大:”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形容芦苇茂密,从而晕染苍茫的秋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从而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描写军人勇武矫健:”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描写公子翩翩独行:”佻佻公子,行彼周行。”
描写小伙憨厚老实:”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描写和悦温柔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真可谓无声不有、无形不备。
而且应该注意到,《诗经》在描绘声响、形态时,是体物入微、纤毫有别的——
比如同是写叫声,雎鸠用”关关”(关关雎鸠),鸡鸣用”喈喈”(鸡鸣喈喈)。
同是写水状,水满用”弥弥”(河水弥弥),水急用”汤汤”(淇水汤汤),浪高用”滔滔”(江汉滔滔)……
“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叠字的运用,使语言铿锵响亮,使事物形象鲜明。就像”依依”二字,它使杨柳飘拂之状如在眼前,将士兵作别家人时难言的不舍,轻而易举地表达了出来,而且丝丝入扣。
二、对偶
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反的意思。《诗经》中的对偶,不像后来的唐诗那样成熟,却也别具朴实自然之味,而且形式多样——
1、当句对偶,如:
“螓首蛾眉”,意思是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自《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夙兴夜寐”,意思是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出自《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两句对偶,如: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意思是:讲话的人不知疲倦,听的人却若无其事,形容徒费唇舌。(出自《大雅·抑》)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意思是:我的好处你全忘了,专门记我的小毛病。这是一个劳动妇女,在控诉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负心丈夫。(出自《小雅·谷风》)
3、四句对偶,如: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意思是:南部天空虽有形如簸箕的星星在发光,但并不能真的用来簸扬糠粃;北部天空虽有形如斗的星星在闪亮,也并不能真的用它酌酒浆。其延伸之意就是徒有其表、而无实用。(出自《小雅·大东》)
“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意思是: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的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的山泉池塘。这是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具有史诗般的宏阔之势。(出自《大雅·皇矣》)
《诗经》中采用的对偶手法,使诗的形式整齐而不板滞,音韵和谐而又婉转。
三、夸张
《诗经》很善于用夸张手法来表情达意——
比如《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谁说黄河宽广呢?它狭窄得连一条小船都容不下。谁说宋国距离远呢?不用一早就到达了。
又如《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白鹤在沼泽地里鸣叫,声音可以传到九天之上。
再如《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千禄百福降临,繁衍出数不清的子子孙孙。这是对周宣王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用夸张的手法说他德顺天地、德荫子孙。
文学艺术应该夸张,还是应该追求实际?关于这一点,文艺批评家刘师培先生在《论美术与征实之学不同》中说:
唐人之诗,有所谓”白发三千丈”者,有所谓”白头搔更短”者,此出语之无稽者也,而后世不闻议短。则以词章之文,不以凭虚为戒,此美术背于征实之学者二也……
其意思就是:文学艺术是允许夸张的。而《诗经》在这方面,已经为后世文艺树立了榜样。
四、排比
排比的手法,使语言表达在整齐中错落有致,既和谐又富变化,读起来也优美上口,比如——
“如跂斯翼,如矢斯林。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出自《小雅·斯干》,意思是:像踮起脚跟那样端正,像射出利箭那样整齐。像飞鸟展翅那样宽广,像野鸡羽毛那样鲜丽。这四句是形容新盖的房子,美轮美奂、富丽雄伟。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出自《郑风·女曰鸡鸣》,意思是:你的关怀我知道,送你佩玉志不忘;你的温柔我知道,送你佩玉表情长;你的爱心我知道,送你佩玉示衷肠。这组排比层层递进,缱绻缠绵,表现出妻子对丈夫的一往深情。
这种铺张排比的手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汉代辞赋。
五、设问和反问
1、设问是自问自答,提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你没有衣穿?我与你同穿那战袍。一问一答之间,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已经令人心驰神往。(出自《秦风·无衣》)
又如”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我心中在思念谁?是那美丽动人的姜家姑娘。自问自答的形式,热烈活泼,将男主人公的炽热情思表露无疑。(出自《鄘风·桑中》)
2、反问,是无需作答,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激发感情——
如“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终于见到君子你归来,我心里怎能不欢喜?反问句式带来了语气的热烈,让人感受到女子的喜悦之情已难以掩饰,以至于都要大声疾呼了。(出自《郑风·风雨》)
又如“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你不思念我,难道就没有别人思念我了吗?女子的话虽是伤心的,但用反问句表达出来,伤心的语言似乎也毫不示弱了,更像是指着对方的鼻子在骂,带着”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爽利和豁达。(《郑风·褰裳》)
六、顶真
也叫顶针,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开头,使句子之间头尾蝉联,语意紧凑,回环往复。《诗经》中有三种顶真——
1、“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周南·关雎》)
这是上句结尾字、和下句开头字之间的顶真。
2、“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魏风·汾沮洳》)
这是上句和下句之间的顶真。
3、还有一种是章与章之间的顶真
如《大雅·下武》第一章末尾两句是:”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第二章开头是:”王配于京,世德作求。”第二章末尾两句是:”永言配命,成王之孚。”第三章开头是:”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著名的元杂剧作家马致远,就在杂剧《汉宫秋》里承袭了顶真的艺术手法,其中有一段汉元帝思念王昭君的唱词,非常有感染力:,
“她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非是铁石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七、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跟他说话,用来表达不满、厌恶、同情、哀怨、企盼等感情。
周幽王时期,执政官尹氏太师昏庸腐朽,任用小人,弄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就有人写了这样一首诗来讽刺现实:
“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人们说:”老天爷啊你太不公平,降下如此大的浩劫!老天爷啊你太不仁慈,降下如此大的灾祸!”
这首诗后来被收录在《诗经·小雅》里,名为《节南山》,以上四句便是呼告手法的典范。
呼告,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很能震撼人心。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一段呼告,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就是窦娥临刑时的那段唱词: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八、对比
《小雅·北山》中有一段是:
或燕燕居息(有的人静享安乐),
或尽瘁事国(有的人鞠躬尽瘁)。
或息偃在床(有的人高卧在床),
或不已于行(有的人奔波不停)。
或不知叫号(有的人不理百姓),
或惨惨劬劳(有的人忧心烦恼)。
或栖迟偃仰(有的人安然卧倒),
或王事鞅掌(有的人烦于王事)。
或湛乐饮酒(有的人纵酒耽乐),
或惨惨畏咎(有的人担心过错)。
或出入风议(有的人高谈阔论),
或靡事不为(有的人无事不作)。
这一段连用了六个对比,批判了上层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把苦乐不均、劳逸不等的现状,穷形尽相地呈现了出来。
《小雅·大东》里也有一段相似的艺术处理:
东人之子(东方小国的臣民),
职劳不来(苦于劳役无人慰抚)。
西人之子(西部诸侯国的王公贵族),
粲粲衣服(个个穿着鲜亮华贵的衣服)。
舟人之子(周王朝的贵族公子),
熊罴是裘(穿着轻软的皮衣)。
私人之子(私家的奴隶),
百僚是试(要服各种苦役)。
每两句形成一个对比,表现了东人和西人、周人和奴隶之间,地位的尊与卑,生活的优与劣。
结语
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诗经》,就是这样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交汇其中,把汉语各种有魅力的表达方式,都淋漓尽致地做了呈现。那些优雅、优美的诗句,让《诗经》的内容准确、鲜明、生动、有力,也让后代文学可以随意地从中汲取营养,从而继续将汉语之优雅、之优美,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