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词二首,坎坷之中如画之诗,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秋。农历的9月,按古代的划分是在深秋和晚秋,度过了七八的寒暖交际的不适应,人们逐渐适应了秋天。秋天没有春夏那么温暖舒适,而且不断会增加衣裳来抵御寒冷,甚至因为夏秋换季很多人会感冒,但是到了晚秋,其实人们已经可以适应秋天并且喜欢上秋天了。秋天虽无春天向上蓬勃的春花,也非是一点酒就能唤起人浪漫和狂放的季节,但晚秋别有一种清冽之美,仿佛是拾掇了岁月后的那种沉静和饱满。
于是在最初叶落风吹的不适应后,居然能让人欣赏落叶之美,秋花之丽,那瘦身的山林,更有清意,那天空更适合卸掉负重的飞翔。
所以很多人喜欢并欣赏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他说的是实话。自宋玉之楚辞九辨,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写出了古代文人对秋天的感怀,因为他们是逐渐脱离了农业劳动的一群人,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寄托在君主的赏识和利用上,但这也正是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无恒产恒业,而随时要面对自然和人生的风雨,所以秋天和人生种种失意交叠在一起,容易产生悲秋的情怀。所以宋玉悲秋是古代名典。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悲秋,这是自然与心理的自然交合的现象,是一种人生压力的宣泄。但是过分沉醉在悲秋里,是对身心不利的。虽然自古有很多悲秋诗词,打动心灵,引起共鸣,但我一直建议身在过分压力下的人,不要过多去学习,它们可能会对你的精神和心理产生负面作用。
而此时的刘禹锡正当壮年的三十四岁,他也正好遇上了人生最大的坎坷磨难,险些丢掉性命。
34岁的刘禹锡在之前可谓春风得意青云直上,21岁就登进士第,而且起步不凡,分到太子府做太子校书。后来太子成了皇帝,刘禹锡当然被重用,分管国家的盐铁,参与实权财政。但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几个月之后,皇帝退位,让位太子。那么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些老皇帝的亲信重臣,杀的杀,比如刘禹锡的老师和上司王叔文,贬的贬,比如刘禹锡的朋友和同事柳宗元。当然刘禹锡也在流放的八人名单中。
一夜之间,翻天覆地的变化,柳宗元就没有刘禹锡沉得住气。
刘禹锡当然有悲凉和悲愤和无奈,他如此盛年,他的老师和他做错了什么,要承担如此莫测的人生风雨和灾难?柳宗元自然是明白这中间的厉害,捡回一条命,但从此不再有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宫变的牺牲品。
刘禹锡却压抑了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失落,他接受派遣,去往四川郎州就任。他不愿意把挫折感露在面上。他是愿意相信,只要生命还在,关上一扇门,就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的自信自负人物。况且他还年轻。
“我言秋日胜春朝。”
对于刘禹锡而言,仕途的秋天是这样猝不及防的以霜雪之姿到来的。好在他的心理承受度非常有弹性。就当是接受历练好了。固然曾经有大权在握施展抱负的快意,但是命运之不予,他爱国,无私心行使权力,何错之有?这点对自己的自信,我是非常佩服他的。离开了斗争的漩涡,也有另外的好处,可以整理一下自己。
他比柳宗元乐观的是,咱们年龄还不大,新皇和新朝总是要用人的,是金子总会发光,他把这次朗州之行看成是一个重新的起点。
地方为官,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曾烹大国如小鲜,小小州治,不会失算。于是朗州的万水千山的秋天也格外高旷,天高任鸟飞!至少这里没有朝堂上你死我活的风云变幻吧,正好养一下浩然之清气。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你看风物如此开阔清朗,那一只自在的野鹤向着云深处展翅飞翔,那是将无限的情怀都化作高歌鹤唳,为自由自在而快乐。这秋天带给人的可不是悲凉,是俯瞰,是超脱,是天地为舞台的快意。
刘禹锡这首诗里,有压抑之后的喷薄,无论在哪里在何等处境,他都是如此鲜明的存在,有着无限向上的气质和气息。他不但感染着自己,这种明快爽朗也感染着看到诗的人,原来刘禹锡的秋天,不悲凉,原来人生面对挫折和磨难,还有这样正面的解读,这是骨子里的英雄气呀。
这首诗不但为喜欢秋色的人钟爱,为身在磨难中的人提气,也感染了很多中老年人。原来人生是可以不断找到向上的美和动力的。
那么刘禹锡下一首,胜在了清丽旖旎,以细致明丽清爽打动着人眼和人心。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仿佛一幅巨大的画,在雪白的宣纸上,先勾勒了群山之后,以一只飞天的鹤,跃然天边。这已经是中国画的极简意境。
但显然刘禹锡并非只是一个爱好追慕永生的修道者,虽然道教思想也是他心情不下坠的一种精神信念,比如在这种仕途遭受巨大打击的时刻,起到舒缓和转移心境的作用。
显然刘禹锡心气之饱满,非寥寥数笔的灵魂之画,就可满足。他是有非常现实和人间气质的人,他绝不虚无。
意犹未尽,他开始点染这幅已经极其简美大气的画作,这首诗里才有他深刻醇厚的人间深情。
那晚秋的山水明净壮丽。那夜来霜是什么意思?
一,晚秋是有霜的,在夜晚气温零度以下,山林靠近秋叶地面的地方会凝结成雪一样的霜色。
二,是指深秋时节的月色,如银霜一样铺遍了山水。
三,这首诗里,两种意境都有。因为有霜的夜晚,注定山光水色更加清丽动人。
而且也只有在有月亮有霜的夜晚,视线才会因为霜和月光的交叠作用,看得见夜晚的树色。
就在他的附近,几树红叶树里,有高挑的黄叶树,那叶子在月光和轻霜下,显出春天一样的嫩黄。
“数树深红出浅黄”是有多种理解的。
一,红色的树叶树冠在黄色的树叶树冠之上。
二,有高挑的黄叶在红叶树丛之上。
三,红黄交映,形成绝美的秋色。
但是我仍旧想理解为,是嫩黄的叶子也在秋天里显现,毕竟刘禹锡是在晚上看到的,就让我替他再脑补一次吧。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如果第一首诗是写的白天,如宣纸一样明净,那么第二首诗写的是夜晚。其实这是两幅可以合二为一的画,但分开画最美。
比如以第一副画为底子,加上明月,点染秋树黄红。然后在红叶掩映处,几笔加上楼台,就有了人间气呀!
刘禹锡半夜登楼,温度零度左右,这是为什么?他内心不灭的火焰,有一半归功他健康的体质,还有一半,就是发散因贬谪带来的压抑和郁闷。
他并没有被命运压垮,反而肯定是有憋屈,处冰雪之境,而心火燃烧,所以高楼看远。
他看到了天地秋色之明净壮观,也看到了万树霜天竞自由,比如那露在红叶之上的黄叶,有如春天的嫩花一样皎然。那是他自己的化身吧。
它们究竟算是秋树还是春树呢?或者是晚秋将落的叶子,又极有可能是秋天才有的新叶。它们共同构筑了这秋天的无限壮美和清丽。
都说秋树萧条,寒山瘦水,可是我看到的是成熟而不灭的清美,它们,包括自然所有的一切,都自有生机。而且这种美,不像春天那样喧嚣,那样让人心情高低恍惚,那样让人患得患失,反而有一种骨子里清劲的力量。
我看到的是万物的本来,最初的生长骨气,繁华之前,凋零之后不灭的存在。这就是我喜欢的,就是我。
刘禹锡写得是有霜有月有红枫黄叶的晚秋。人生骤然的起落,没有真正摧折到他的内心。他要做的就是保养元气,大气乐观对待命运。
发自内心的力量感,和来自山水的感召力。让刘禹锡度过了漫长的贬谪岁月,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在56岁之后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对于刘禹锡来讲,秋天和冬天实在是太过于漫长,但正是对于逆境的坚忍和对自己的相信,让他枯木逢春。回头看,那天上孤独的白鹤,那树尖黄色的叶子,都曾经是他。
刘禹锡的晚年在朝廷受到礼遇,辅佐太子,官至尚书。他开朗高昂的诗词,有人生逆境的作品,比如这两首秋词,格外有着感染人的魅力。
晚秋如小春,其实气候专家早就已经解析过,正是此时太阳的高度和热量和春天仿佛,虽然有不尽的落叶,但同时也是一些植物草本的新生。比如刘禹锡看到的黄叶,也极有可能是长绿树木在秋天里的新叶。
而秋花更有木芙蓉,菊花之类,就算是冰雪里,也有梅花盛放。所以乐观的人生是发现生活中的每一处美和生机,而不是沉落失落的,这样才会让身心均衡,为生命和人生释放更多的华彩。
用宋朝钱时的一首《新亭观菊二首》其一结尾:
“碧天无际细浮香,浅白深黄未著霜。
莫恨花开秋句晚,晚秋方是好风光!”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