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北有故宫,南有县衙。
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
故宫当然说的是北京故宫,县衙是哪里的可能很多朋友就不知道了。县衙,就是古代县城的政府机构,人们常说的衙门,在影视剧中经常见到。那么,为什么会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的说法呢?
因为这座县衙国内少有,虽然只是一座县衙,但是规模宏大,建筑布局是模仿故宫的,所以才有了这一说法,也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官署衙门,被誉为“天下第一衙”。县衙位于内乡,内乡不是乡镇,而是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县,这个县名气不是很大,但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自古有“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津”之说。
内乡县衙位于县城中心的东大街,这是县衙大门前的宣化坊,是县衙的标志性建筑,为四柱三门庑殿式木牌楼建筑。南面横眉上写“菊潭古治”四个大字,因为内乡古代称为菊潭,隋朝时就已经设菊潭县,“古治”的意思就是,这里是历史上菊潭县的政府机构所在。北面书“宣化坊”二字,宣化就是宣讲教化的意思,古代每月的初一十五,知县都要在宣化坊下宣讲圣喻,教化百姓。
内乡县衙也是我国第一座衙门博物馆,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官衙建筑的实体范本。这座古建筑群融合了我国南北方的建筑风格,以北京故宫为蓝本,古代政府的各个机构、配套设施齐全,布局严谨,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8进,房舍260余间,院落套院落,廊庑相连,犹如迷宫,我在里面看了两个多小时,也只能粗略地参观一遍。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代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逐渐演变形成了一组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官衙式建筑群,国内罕见,许多专家考察后都对它惊叹不已,因此,才会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虽然内乡县衙的建筑材料比不上故宫,依然被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内乡县衙的所有建筑按中轴线排列,建筑总平面布局分为三路,中路建筑为主体建筑。正中的一组院落是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大门院落、大堂院落、二堂院落、三堂院落、内衙院落。其中大堂院落占地面积最大,集中了古代衙门的主要职能部分和机构,是整座县衙建筑群的中心。
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平时关闭不开,只有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高官时才可打开,并且规定“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新官到任的第一天要举行拜仪门仪式,另外,大堂若举行盛大庆典仪式或公开审理重大案件,仪门也要打开,让百姓从中门进入。仪门两侧还分设一道小门,东门称“生门”或“人门”,过去是供人们日常出入的。西门则称为“死门”或“鬼门”,平时关闭不开,只有案犯在大堂被宣判时,方可从西门拉出去送去监狱或是执行。
穿过仪门就是大堂院落,最气派的是公生明牌坊,牌坊位于县衙正堂前面正中位置,为三门四柱石牌坊,高约5.2米,宽6.35米。用的是南阳独山石灰石,南面刻有“公生明”三字,北面刻有“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这就是官箴建筑戒石铭,在衙门大堂前立戒石坊是古代的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寓意,是内乡县衙的标志性廉政建筑。
公生明牌坊后面就是正堂,即大堂,是知县公开审理案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大堂两侧的东西墙叫序,序外有房日堂,东为堂事房,西为招房。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九架,单檐硬山式建筑,五架梁九檩式结构,无斗拱,前面有月台。平面中间三间堂呈开敞式,以木栅栏维护,大堂彻上明造,用料简朴,有原木梁檩。大堂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心,阴阳合瓦屋面,正脊垂脊有兽,且正脊明显上翘。建筑外观显示出强烈的地方特色,立面“明三暗五”的结构因柱额而显得特别突出。
堂中央置一暖阁,设知县公堂,上悬“明镜高悬”匾额,三尺公案摆放文房四宝、惊堂木、法令签等审案用物。正面屏风绘有“海水朝日图”,象征清似海水,明如开月,此屏风可供开肩的隔扇,供知县上任或重大礼仪活动时官员穿堂而过之用。阁前地坪上珍存两块跪石,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
仅次于正堂的称二堂,也叫“琴治堂”,建在直壁式台基上,是知县审理一般民事案件、大案要案预审的地方,同时也是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的场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前有三间檐廊,呈开敞式。和大堂不同,额枋穿柱出,梁架和墙体共同承重,外部装饰简洁朴素,灰瓦顶,青砖墙,梁柱上施有绿色旋子彩画、无斗拱,二堂与周围厢房、宅门等组成内署,构成二堂院。
三堂,是知县正常办公议政和接待上级官员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涉及机密、隐私等不宜公开的案件在此审理。面阔五间,总长21.35米,进深三间七架,前有檐廊,结构同大堂、二堂一脉相承。正面高耸花栏砖墙,前后均设廊,正中开门,为内宅门,且三堂与周围厢房、廊芜联系紧密,形成天井式的中庭院落。
内乡县衙除了中轴线上的主题建筑,两侧的配套建筑数量众多,功能齐全,有东西花厅、库房、东西账房等等。其中的六房是县衙的职能办事机构,古代会有书吏在这里办理公务。大堂前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自北向南,东边为吏、户、礼房,西边为兵、刑、工房。
县衙内保存的文物古迹也不少,在大门外东侧,矗立着一通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三院禁约碑”,是内乡县衙的镇馆之宝,碑高2.96米,宽0.91米,两侧刻有花纹,碑文字体为楷书,分五段,共1400余字,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辨。碑首刻有“三院禁约”四个大字,所以称之为“三院禁约碑”,所刻内容堪称明代“刻在石头上的反腐宣言”。
石斗,据考证是清代粮行的量具,为50斤小麦复核斗,据《内乡县志》记载,这方石斗是道光十六年内乡知县熊廷基下令制作的。斗长94厘米,宽35厘米,高31.6厘米,内口长69厘米,宽35厘米,深16厘米,正面右侧30厘米处,凿有一直径约5厘米的圆孔,供粮食退出时使用,左侧一长方形平面内凿刻有铭文。经过实际测量,该石斗能容小麦29.4公斤。
内乡县衙的古建筑和古迹还有很多,经过七百多年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而且如此完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瑰宝,如果你对古建筑和历史感兴趣,就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了。
【作者简介】:行者老张,旅游爱好者,当代徐霞客,用脚步丈量地球,随时分享旅途见闻。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