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这气势如虹的歌词出自《知识青年从军歌》,它在1944年抗日战争中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诞生,可惜的是现在该歌的曲调已经失传。
但所幸在2009年由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而广为流传。
我们曾以为《亮剑》是抗日剧的顶峰,后来才知道《我的团长我的团》是那难以跨越的巍巍南天门。《亮剑》在豆瓣9.3分,而《团长》更有9.4分!
但就像这首被遗忘的《从军歌》,如今又有多少人还记那段历史,记得中国远征军?
关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给人第一观感就是真实。
这是一个关于远征军“炮灰团”的故事。
主角是一群老弱病残,是炮灰,是兵渣,是失败者,是被放弃的存在。
即便是其他剧中叱咤战场的“红色游击队”也并没有被神化,由于武器装备太过悬殊,一天之内便被日军尽数消灭。
那时的中国,尚未从农耕社会中转型出来,民众只知耕地,而不懂现代化,更不懂战争。
就如剧中所说的,我们有了伤亡,因为我们有几百个你不喊趴下,就不会趴下的乡下大哥。
中国人太爱安逸了……
故事发生在一个离中缅边境不远叫作禅达的地方,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见的溃兵和百姓,因为种种命运际遇的原因而相会于此。
正如“炮灰团”的名字,整个团全员都是炮灰。
就算是团长龙文章也是如此,而且他还是一个骗子,衣服是偷的,军衔是偷的,连名字也是偷的,只有身上的血肉是父母给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骗子,却对战争有着独特的敏锐嗅觉,多次拯救炮灰团。
他从不在乎什么壮怀激烈和书生意气,他办着实用主义的事,而什么名声、仪表全都是应该扔到一边的东西。
他更是一位招魂人,他用自己疯狂的执拗,帮着这群溃兵找回魂魄和尊严,找回一路上丢掉的血性和责任,也告诉每个人,中国人本该有的样子。
人不能不回家,人不能苟活,人不能没魂。
张译饰演的孟烦了则是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
他明明是个很优秀的人才,却一副半死不活吊儿郎当的痞子样,自嘲是“一个恶嘴恶舌的死瘸子”。
当年他也是一身书生气,意气风发。
可一旦上了战场,面对无力的友军死尸,他才明白自己曾坚信的理想,在严酷的现实中是多么无力。
打了五年仗,输了二三十场,他自认为看尽世态炎凉,看透生死,却看不透他自己。
于是他不愿意清醒,因为清醒很痛苦,看着半幅国土,看着漫山遍野的尸体,看着全民族的虚弱和军人的无能,这些让他丢失了魂魄。
但他自己也知道他自己在想胜利,明知道要死还在想胜利,他就这么一直在热血和堕落之内来回穿梭。
而个人最喜欢的一个角色是张国强饰演的迷龙,这个东北汉子,他不懂得什么叫壮怀激烈,也不懂得什么家国大义。
他觉得虞啸卿慷慨激昂的动员实在是“装犊子”,但他却还是愿意抛弃一切加入这个送死团。
因为他恨自己是一个东北兵,东北丢了,而他们没有死在东北,而是一路逃到了南方,既想死又不想死,他想打回东北,即便战死东北,也可心安。
所以他才那么服龙文章,因为他能给他们胜利,许诺带他们回家。
直到李乌拉死了,东北佬迷龙身边,已经没有任何一个活着的东北佬了。
他想带着袍泽回家,带着老婆孩子回家。
但他明白,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只有打完胜仗能够再也不离开。
他心里一定有那样一个可以听孩子喊爸爸搂着妻子唱着二人转,没有那帮瘪犊子小日本的东北。
还有以岳飞为偶像的虞啸卿;对军事和政治有着深度见解的张立宪;一直坚信少年中国的小书虫;“中华要灭亡,湖南人先死绝”的不辣;提出猪肉白菜炖粉丝的阿译;从来没救活一个伤员、只能在伤员上路前默默陪伴他们的兽医……
他们性格迥异、背景悬殊、经历不同,却都有着非常鲜明的形象,仿佛是真实存在的,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我的团长我的团》没有矮化敌人,没有通过贬低敌人来衬托我军的优秀,而是尽可能塑造了一个可怕的对手,才显得中国军人同样出色。
它描绘的是战争时期,大多数底层士兵的现状。
中国抗战的胜利,正是建立在这一具具尸体之上,而非某些“神剧”中的某个人或某小队,亦或某个团体。
他们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他们大字不识,苟且度日。
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否认他们是英雄。可我们却几乎叫不出他们任何一个人的真正的名字。
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炮灰团的机枪架子豆要拼死的时候,可大家谁都记不得他的名字。
这时每个人都在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以免自己哪天死了队友能在安葬时建一座带着名字的墓。
而他们却渐渐被我们遗忘,就如那个老谋深算的唐基所说的:“再过十年,几十年,咱们在这做的事,也就没人知道了!”
的确,如今的我们习惯了每天的朝九晚五,习惯了一天又一天的重复,娱乐时间基本就是上网玩手机,或拿着微薄工资逛街买东西,简单的赚取着世俗的快乐。
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已经太远太远,我们怎么可能去记得一群炮灰兵渣子的经历。
但他们也是这个民族的脊梁,我们应该记住,也必须记住。
就如全剧的结尾,最后的镜头中,老年孟烦了独自走在禅达的大街小巷,背影悠悠。
“这是他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这故事中有你、有我、有他。让我们记住吧,记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