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该不该有功利心?其实是要有的。
什么是功利心?简而言之,就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之心。放在现代社会,就是追求升职加薪。
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功利心,要么是活到了无欲无求粗茶淡饭便已满足的境界,要么是懒惰没有进取心。
当然,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个规律:过犹不及。对功利心的追求,不能太过分,如果过分追求,就会被功利所奴役,成为功利的奴隶,进而损人利己,干出违法犯罪的勾当来。
也就是说,人要有正当的功利心,为自己,为家人,进而为家族、为国家、为社会,让日子越过越好,让社会越来越进步。
读红楼,很多人吹捧宝玉和黛玉没有功利心,意思是他们不慕名利,视功名利禄为粪土。贾宝玉甚至还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蠹”,意即追求功名利禄的蠹虫。
事实如何呢?可以说,宝玉和黛玉确实没有功利心,但却并非不慕名利。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其实正是他们精致利己的表现。
不追求功利,只享受功利带来的成果,是宝黛的共同之处。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出自世家,贾宝玉的祖上是靠军功起家的国公,集功名和利禄于一身。林黛玉的祖上是列侯,父亲又是从探花出身的在职官员,同样集功名和利禄于一身。
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祖上的功名利实禄,而拥有了社会地位、物质生活,以及读书上学受教育的机会。
也就是说,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功名利禄的既得利益者。
那么,他们有没有对这些既得利益表示厌恶和想要逃避呢?不但没有,而且很享受。
贾宝玉因深受祖母宠爱,成为了贾府活在最顶端的人,其物质享受到了奢靡无度的地步。宝玉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从来没有向祖母退过货,反而是安然接纳。
林黛玉进贾府,同样因为贾母的宠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这些物质从哪儿来的?从“荣国府”这块招牌而来。而“荣国府”这块招牌,代表的就是功名利禄,由功名而生利禄。
元春封妃,给贾府带来了更大的功名,却没有带来利禄,反而为建省亲别墅而掏空了家底。但是,宝玉和黛玉却享受到了元春封妃所带来的利禄:住进大观园,物质生活和精神自由又上了一个台阶。
在搬进大观园之前,宝玉和黛玉有一番对话:
(宝玉)只见林黛玉正在那里,宝玉便问她:“你住哪一处好?”林黛玉正心里盘算这事,忽见宝玉问她,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
得知将搬进大观园,宝玉和黛玉不但表现得心安理得,而且丝毫没有让姐妹们先选的谦让,只考虑了自己的喜好和方便。此时,他们可曾想过是在享受功名利禄所带给他们的利益?他们可曾想过元春这位少小离家的大姐,“去到那不得见人的地方”,经历过什么,才换来他们更上一层楼的幸福生活?
视金钱如粪土的宝玉,此时最应该的表现应该是这样的:呸!什么大观园小观园,我不稀罕。大姐姐这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好好地吟诗作赋做清净洁白的女儿不行吗?皇帝的妃子有什么好当的?
此时的黛玉,应该对宝玉的这一番言论击节叫好,点头赞许,然而一起拒绝搬进大观园,拒绝功名利禄带给他们的利益。
当然,这一幕不会出现,因为宝玉和黛玉反对功名利禄,却并不反对功名利禄所带给他们的利益。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反对功名利禄,却不反对功名利禄所带给他们的利益,那么利益从哪儿来?
宝玉和黛玉反对功名利禄的本质:不付出,只索取,以精致利己为荣
前面提到,功利心可以催人奋进,因为想要升职加薪,就必须付出努力。这也是自然规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改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只能靠自己努力付出,才能收获回报。
因此,这样的功利心,是值得鼓励和赞许的。
宝玉和黛玉不是普通人,他们的起点很高,高到不需要付出就能获得高额的回报,而且对这样的回报心安理得。
因此,他们所谓的反对功名利禄,只是反对付出,希望不劳而获。
我们来看宝玉反对功名利禄时的语境:
第三十二回,宝玉、湘云和袭人正在一起说黛玉不做针线活,突然有人传话,贾雨村来了,要见宝玉。宝玉极不情愿,于是湘云劝他:
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宝玉“喜在内帷厮混”,一直不肯以男人的身份去面对社会。湘云这番话,其实极有道理。宝玉再怎么逃避,终归是要长大的,大了就要去面对社会的人情世故,不能总依赖别人事事都为他安排好。
宝玉能一直无忧无虑地在女儿堆里混,与贾琏善于“应酬世务”分不开。否则,就拿修建大观园来说,没有贾琏的日夜操劳,哪来怡红院这样的安乐窝给宝玉“安富尊荣”?
然而,湘云的这番好心劝慰之语,带来的却是宝玉的无情奚落:“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脏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还有第三十六回,宝玉因祸得福,挨了打,却得到了可以不上学、不见客的自由,“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把“在内帷厮混”进行得更为彻底。
这种玩物丧志的行为,稍有上进心的人都会看不下去。所以,“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宝钗这类人不愿意宝玉就此沉沦,找机会加以规劝,换来的却是宝玉更为疯魔的行为:
(宝玉)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
把宝玉的这段话单拎出来读,确实可读出高风亮节来。是啊,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功名利禄呢?这不是“钓名沽誉”是什么?
这正是宝玉精致利己的表现:没有人要求他一定要去追求功名利禄,但他实在应该好好想一想,如果没有功名利禄,何来“琼闺绣阁”,又哪有什么“内帷”供他“厮混”呢?
比如宝玉在郊外见过的二丫头,照理也应该像黛玉一样每天呆在“内惟”吟诗作赋,但她没有先祖的功名带给她利禄享受,她就只能每天摇纺车、带弟弟,求一日三餐之温饱。
所以,宝钗湘云等对宝玉的劝导,不是要他去“钓名沽誉”,而是告诉他:越想享受,越要付出。你现在享受得越多,你就应该为家族付出得越多。只享受不付出,是自私,自私的同时还要找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说得很高尚,这就是精致利己了。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精致利己的思想,宝玉才会说出“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话来。
这话说得更直白一点,意思就是:只要我们有吃有喝,管别人怎么过呢。而且,别人的劳动所得,一定是先喂饱我们,这是天经地义。
还有比这更自私的想法吗?
这种自私,是宝玉和黛玉所共有的,这也正是他们在精神上的契合之处。
前面所举的两处例子,宝玉都带上了黛玉,一是说黛玉从不像湘云这样说混帐话,二是“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话,所以深敬黛玉”。
直到黛玉被宝钗点醒,意识到做寄生虫的弊端,才开始提醒宝玉要关注家族的财务情况。
所以,宝玉和黛玉哪是什么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哪是什么讨厌“仕途经济”,他们只是在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活成比贾雨村还不如的精致利己者,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付出,以索取为荣,还要反过来咬付出者一口,骂他们是“禄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