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老师体罚学生的新闻。

尽管这些体罚程度并不相同,原因也多种多样,但是对于体罚的惩处几乎是一致的。社会对于体罚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一部分人认为,体罚学生是教师教育能力低下,师德败坏所造成的,无论教师因何体罚学生,无论学生本人的品行如何,体罚都是不应该的,应该采用怀柔手段;

另一部分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教师需要保留一定的惩戒权,以维护教师权威,保证教师的教育水平,所以在不伤害学生的情况之下,需要允许体罚的存在。

这个时候就有一部分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在自己或者父母的回忆中,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什么不会受到处罚?社会舆论也没有这么大的争议呢?

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现代教育

七十年代师生关系初探

在母亲的回忆中,七十年代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敬畏。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儿,村里的小学人不多,老师更少。好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一个老师,既是语文老师,也是数学老师,顺便兼职自然课老师。

村里的孩子也并不都是乖学生,老师们往往手里拿着一支细竹竿作为教鞭,不听话的学生就要被老手打手心,更狠一点的,要被打屁股。

但是,那时的学生也好,家长也好,都不会对老师打学生的行为提出异议,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负责的表现。他们感激着这个村庄里,为数不多的老师。当然,那个年代的老师,留给母亲他们的并不只是这一个印象。

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民国教育

在母亲的回忆中,那些老师们常年挤在一个逼仄的房间里,用好不容易买来的纸张,一张一张地用老式印刷机给学生们印着卷子,印刷机的成本比较高,负担不起的时候,这些老师们就一张一张的手抄。

满是油墨的双手、夜里伏案的身影和那支教鞭一起,被写进母亲的记忆之中,直到很多年后,母亲用怀念的语气告诉她的孩子,我知道,那一定是一段很美好的记忆。

正是这样一种和平与冲突并存,严厉与关爱共生的师生感情,构筑了母亲那一代人对老师的特殊情感。那么时至今日,为什么社会对老师打学生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民国时代的学生教师合影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结构的变化

任何的社会现象背后,必然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两种相差甚大的评价背后,反映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19世纪七十年代到20世纪二十年代之间经历了50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包含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也是中国社会结构变化最大的四十多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以农村和农民为主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民的生活,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所描述的生活在双水村的孙少安一家一样——一家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这样”烂包”的家庭,怎么能养的起读书人?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孙少安只能放弃读书的机会,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回家参与劳动。

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听课

教育资源,是作为当时的稀缺资源而存在的,尽管是在相对富裕的城市之中,读书,也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事情。教育资源的稀缺,就使得当时的人们对文化、对教师格外的崇拜。能够有一个老师教导,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幸运。

我们无法想象,在当时,究竟有多少个”孙少安”。

1976年,高考恢复,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个人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有了文化,就有了实现阶层跨越的钥匙。极度匮乏的教育资源与人们对知识的极度渴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试想一下,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好不容易有老师教,被打两下又算得了什么?或许在那个年代,能够被老师打,也是一种幸福。因此,当时的家长不仅不会反对老师打学生,反而会自己”授权”给老师,允许他们对孩子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教育资源也更加丰富。

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教育配套的电子屏幕

与此同时,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建设也更加完善,培养出的教师人才也越来越多,教师,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相反,由于教师人才数量的快速增长,较为繁华的城市地区的教师反而需要竞争上岗,也就必须更加重视家长的意见。

和快速增长的教师人数相反的,则是逐渐下降的出生人口。由于我国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鼓励”少生优生,只生一个好”,中国的出生人口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这就使得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结婚之后所生育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更加重要。其他家庭成员对唯一的孩子也就更关心,对他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要求也就更高。相应的,对教师各个方面的素质要求也就水涨船高,更不能容忍老师打孩子的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提升,当代家长的主流群体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字不识一个的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更多的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使得他们对教育有了新的看法,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内容。

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专业的教育人员

社会教育观念的变化

七十年代的人们信奉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人们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不听话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对其进行体罚。这是我国封建王朝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教育观念。

古语有云”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师生关系,有着明显的等级观念,老师拥有稍次于甚至与孩子父母相同的地位,学生在拜师时要行跪拜大礼,过年过节也要来看望老师,老师的地位极为尊崇。

同时,受到传统礼教的影响,教师拥有极大的惩戒权,这是法律和当时的社会风俗所允许的。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教育观念对我国教育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摆脱了过去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更加平等的关系。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色,提倡个性发展,给了学生极大的主权,进一步削弱了老师的权威,更加注重建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打学生这种行为自然也就变得不可接受。

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民国教室

法制建设的完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处于从十年浩劫改革开放的重要转变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各方面都处于起步时期,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不完善,特别是社会民主法制建设,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相关的法律也处于起步阶段,无法给予未成年人以足够的保护,也无法给予社会公众一个准确的引导。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建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文来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加之社会法制宣传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也逐步提升,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也更加了解,也就对老师打学生的行为产生了极大的不认同。

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老师们合影

传媒事业的发展

社会公众了解一个新闻事件需要有足够的渠道,而媒体就是这样的渠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闻事业仍然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加上我国特殊的新闻体制和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样的新闻并不是当时社会报道的热点话题,民众也很难从公共渠道了解到相关新闻,社会关注度有限。

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互联网使新闻内容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很迅速的将新闻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很广的范围,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新闻事实。

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清朝私塾

总结

七十年代的老师虽然打学生,但是那一段”悲喜交加”的时光依然是那个时代的学生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时代的变迁推动了教育方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曾经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社会公众无法容忍的行为。

我们今天所要关注的应该是怎样找到一个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方式,在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更好的教育,真正的形成一个尊师重教,同时又能发挥学生个性的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面对”老师打学生”的新闻时,保持全面客观的态度,理智地看待问题,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6341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