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最拿得出手的哲学理论体系有哪些?
相信很多朋友都认为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体系。
老子的道家确实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理论,并且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但是并非中国本土最拿得出手的哲学理论体系。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对基本问题和普遍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方法论是人类根据世界观形成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我们的老祖宗看起来都在研究“天道”这种形而上的学问,所以经常被误认为中国哲学的发端,但是古人对哲学的思考是粗略的,反而是更加关注人类现实社会的世俗生活。
诸子百家思想流派实际上都是“帝王之学”,是在春秋战国乱世中对于统治者如何与被统治者相处的各种方法假设和推动,无论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看起来都在讲“天道”,实际上都在说“人事”。
他们关于宇宙、万物、人生的思考,仅仅作为“人事”理论的辅助依据。
诸子皆论道,但是其目的是得道而并非阐述“道”。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中国并无哲学。
这种观点也是有失偏颇的。
道家哲学,就算是朴素的哲学,也是哲学。从老子的《道德经》(德道经)中可以看出,老子对人类本体、宇宙本源、以及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方法论是有相当完备思考的。虽然也借此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方法,但是其思想理论基础是超出具体“得”之建言指导的。
这未必不是当时社会环境所限制,在西汉之初,生产力低下,国家制度管理能力低下的时候,“无为而治”的思想才能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这也证明哲学这种学问,并非虚无缥缈的“纯学问”,它虽然架空于人类生活之上,研究虚无飘飘的东西,但是它实际上构成了人类顶层思维和观念,进而指导人类生存和生活。
当然,哲学的意义并非为世俗生活的指导而设,哲学的目的就是哲学本身。西方人说,哲学是研究智慧的学问。而这种智慧,并非必然用于指导人生。
哲学的意义在于明白,而且仅仅明白而已。
在这一点上,老子的道家并没有真正做到逻辑严密的明白。中国人说了两千年的“道”,首发于老子,但是“道”是什么呢?从老子第一章给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之后,就再无明白阐述。而道家后来更是对这一概念懒得解释,一副你“爱信信,不信滚”的态度,最终成为道教指导思想。
其实就哲学思考而言,这种避重就轻、避而不谈的方法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说道家流传几千年,没有错,但是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在老子庄子等人手中就断了。
后来的道家,不再思考那些高邈的哲学问题,逐渐进入世俗,结合神鬼、佛教、儒家的思想,成为中国本土最大的宗教系统。
这就已经与哲学无关了。
佛家的情况类似。佛教在传入中土之前,算得上一门学问,有很强的哲学思考性,因为太高深,不利于吸收信众,所以也进行大量的本土化改革。
哲学思考和世俗宗教事务其实是对立的两面,你相信肥头大耳的少林寺方丈还会去思考龙树的“中论”吗?他不是不想,他要考虑武僧团演出,要考虑少林寺的香火,要考虑佛教协会会务,要坚持d的领导,要保证宗教自由,可能还要打点小九九的算盘,你说他还有没有时间进行哲学思考?
话说回来,很多朋友以为佛教是纯粹的宗教信仰,这是一种常识错误。佛教的因果论虽然很好懂,很容易让信众上头,但是它本身确实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人类生死的哲学思考,包括它的“因明学”其实充满了逻辑,并非神鬼论能够一言蔽之。
中国的佛教已经完全本土化,并且成为世界佛教的源头,完成了向印度的反向输出以及向东南亚和世界的输出——但这只是宗教文化,而并非原本的哲学思想。
那么中国哲学到底有没有拿得出手的理论体系呢?
有。是被批倒批臭,我们甚至觉得它不应该存在的儒家理学。
儒家在先秦和道家比起来只能算“事功学”,全力解决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于哲学思考,一句“敬鬼神而远之”推得干干净净。
儒家成为哲学思考,是北宋初的事情。如果没有理学的兴起和大发展,儒家可能就此沦落为最差的思想流派,无法与道、释抗衡,后千年的中国社会和官场也许会呈现出别样一种状态。
儒学的理学改革,其实发源于魏晋时期的玄学。东汉经学崩溃,儒学自寻出路。永明求法后,佛教大肆入侵,道教借机兴起,儒生们没有还手之力,玄学实际上就是儒学自救,开始联通道佛二种思想流派,寻找新的出路。
同时儒生大量参与道教系统的建设,抵抗佛教吞噬,一是文化同源,二是唇亡齿寒。
但是这一时期的玄学思想以佛道为主,儒家并没有开创出自己的路。
这种状况经过盛唐韩愈复古(儒家复兴)失败,道佛二家互斗、互融之后,在北宋终于迎来了儒家本体论的思考建设。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创建理学,在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指导下,开始建立以“天理”取代含混不清的“道”为基础,以“理一分殊”来取代语焉不详的“德”,实际上是跳过一千年,回到老子哲学底层思想,开始构建理学的底层架构。
理学分为三派,理学、心学、事功学,从精神层面、社会层面、主观、客观方面完善地提出了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
很多人认为明朝的王阳明是新儒学中最重要的人物。
其实这又是一个常识性错误,王阳明的强悍是因为他的事功很高,从而反证了他的理论,因而在普通人的心中地位很高。
实际上王阳明的“阳明学”是心学、理学的结合,理论上甚至不如他的上代陈白沙,但陈白沙一生研究学问,于事功籍籍无名,因而被王阳明的光环掩盖。
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哲学家是朱熹。
中国人以“道”为天地万物之终极规律,可是在老子之后千年,从来没有人试图去弄清楚“道”的本质。
直到南宋,朱熹借用周敦颐、二程等人的新概念而加以深化。
周敦颐提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即是天下之万物。程颢提出“中庸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程颐据此又衍生出“理一分殊”。他从儒家仁爱的角度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心,这是“理一”,而根据所处对象、情景之不同,加之以不同的对待,即“分殊”。
朱熹回归哲学思考,将这些概念推演至宇宙论,以“太极”为“总理”,从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性即理,本心即是性,所以理学又称作“心性之学”。
朱熹开辟出了中国哲学的新路。在此之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在此之后,包括名声大显的阳明学,也不过是在理学的路子上寸进。
中国人日常最爱说道理,道在前而理在后,这个理,就是朱熹所倡之理。
今天的人对程朱理学普遍没有好感,是因为清朝对理学的大规模曲解,以及清末民初和建国后新意识形态对旧意识形态无差别的摧枯拉朽。
新时代的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当然是好的,但是并非本土哲学。
中国本土哲学真正能上台面,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理学。
它是维系中国社会正常运行千年的顶层思维和意识,并非我们认知中的封建流毒残余。
可是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
很多人痛批孔子,却不知道该批的是朱子,可是你批朱子,却不知道该批的是清朝那些曲解朱子思想,丑化朱子形象的刀笔吏。
思想建树成为流毒,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