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八零后或是九零后,那么你极可能是父母唯一的宝贝,因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面对爆炸式的人口生育高峰,国家不得不采取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其实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理论的,是有着我国“计生教父”之称的著名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马寅初。1957年,在社会生产率并不高,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大环境下,75岁的马寅初提出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理论,并写出了在今天看来都非常符合人类发展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发表后,引起很大争议,他也因一生娶有一妻一妾,生育有七个子女遭到不少人的指点,那么多子女的马寅初,为何会提出控制人口的计生理论呢?
一、少年学霸成就非凡
1882年,也就是光绪八年农历五月初九午时,马寅初出生于“文人之城”绍兴,按古人说法,乃是马年马月马日马时生人,再加上他姓马,算命先生称他“五马齐全,必定非凡”。
马寅初排行老五,上有四个兄长,下有两个妹妹,全家人靠脾气暴躁又固执的父亲,开着一间小酒馆生活,小时候的马寅初聪明好学,但父亲在他念了三年私塾后,就让他回家接手账务,以便将来继承酒馆。
但同样固执的马寅初坚决不从,于是招致封建家庭家长式的惩罚,马寅初一怒之下,竟以跳江的方式表示反抗 ,幸亏被人救起,否则几十年后,中国将缺少一位铁骨铮铮的经济学大咖。
马寅初的好学精神感动了父亲的好友,一位来到绍兴收蚕丝的上海商人张江声,他将马寅初收为义子,将其带到上海英华学院读书,并为和父亲决裂没有经费来源的马寅初提供学费和生活资助。
此后马寅初开启学霸模式,在天津北洋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公费留学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后又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论纽约市财政》还被选录入新生教材,哥伦比亚大学曾留其在校任教,但有着爱国情怀的马寅初选择了回国。
二、爱国情怀铮铮铁骨
1915年,33岁的马寅初回到祖国,到北洋政府财政部任职,由于不满于当时腐化紊乱的政府体系,转而竞聘进入北大担任教务长。
1928年,马寅初出任政府立法委员等职,并先后在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任教。由于他性格耿直,多次对当时四大家族搞外汇投机,发国难财公开斥责,导致在1940年被秘密关入监狱达两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才华横溢的马寅初以一个经济学者的专长,不断向国家进言献策,在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同时,还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及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2年5月,74岁的马寅初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1953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每年要增加人口1300万左右,增殖率为2%,这个数据引起马寅初的怀疑,他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后得出结论:当时中国的人口每年增长率2.2%以上,部分地区达到3%,如果按这个人口增长速度,50年后,中国将有26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可能吃饭都会成问题。
1955年7月,马寅初在一次全国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控制人口的问题,但当时我国还属于农业生产为主, “人多力量大”成为主流思想,所以他的提议并没有得到支持。
但一贯较真的马寅初并没有放弃,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马寅初再次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得到与会代表的肯定,之后他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马寅初认为,实现少生优生,要从根本问题入手,首先是提高结婚年龄,其次是一对夫妻只要两个孩子,多生处罚,少生奖励。他的这些观点,为我国后来的计生政策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的人口控制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口学第一人”。
三、计生理论意义深远
马寅初婚育的青壮年阶段,正处于封建晚清时期,1901年,他和父母包办的婚姻对象张团妹喜结连理,两人相处融洽,共生下一子三女,但长子出生不久即夭折。
那时的社会还流行着一夫多妻制和男丁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在妻子提议下,1917年,留洋归来的马寅初也未能免俗,将女儿的同学王仲贞另娶为妾,两人婚后生下二男二女,而张团妹和王仲占贞也亲如姐妹关系融洽。他的纳妾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常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马寅初提出计生理论后,不少人无视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他的封建婚姻和多子女提出质疑,却忽略了马老婚育时期的晚清,连年战争人口锐减的历史现实。
1957年马寅初正式提出计生理论时,他已经75岁,当时新中国成立,大乱初定,人口却已有六亿多人,生育率高达2.2%甚至3%,彼时没有杂交稻,没有农业机械,生产力低下,粮食供应非常紧张,基本的生活资料都需要凭票供给,如果任由人口增长,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证明,马寅初当时的新人口理论,虽不能说完全正确,但却是非常富有远见的,如果当时能采纳他的观点,每家生二个以内的孩子,将中国人口保持在8-9亿,也不至于后来搞一刀切的一胎化政策,现在的人口结构会健康得多,人口红利也会长得多。
至于他生了多少孩子,正如前面所说,他的计生主张来自于五十年代的调查研究,并非他与生俱来的信念,他提出人口控制论时,最小的儿子马本初都已经过了三十岁。
所以评价一个人观点正确与否,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公正客观分析,而不是和他的私生活扯在一起,否则未免会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