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6年作为四川省会的成都市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本文9幅来自于《亚细亚大观》的民国老照片,详细地记录了90多年前,一个与众不同的成都记忆。
本文的旧照片将会通过《千年古迹》、《成都的日常》两个部分,领略民国时期四川成都地区的独特魅力。
民国年初的天府之城
时间来到民国15年,根据当时旅人在成都旅行是所留下的记载,周长大约13公里的城墙内,居住着大约70万的百姓。总体上来讲,城内多为小街小巷,因此作为通行工具的花干,轿子,驴马车等反而比较发达。原本属于旧皇城位置的东大街在古城内属于十分繁华的地段,街道两侧各种商铺鳞次栉比。每到傍晚来临,华灯初上时,东大街也会别有一番韵味。
另外一方面,因地处偏远的内陆盆地,这里的交通相对于国内当时的其他大城市来讲较为落后。街道上很难看到汽车的身影。走在当时的成都街头,还很难看出工业革命对这里的改变。但即使如此,成都城内的古迹也在慢慢的消逝着,原本属于蜀汉时期的旧城遗址上已被学校和工厂所代替。诸葛孔明的原住址也成为了当时的勤工局,明清时期的贡院则成为了东文西文学堂……1926年,我们所要踏上的就是这样一座成都古城。
1926年的成都纪行
一,《千年古迹》
为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章武三年(223年)在成都的郊外建立了这座丞相祠堂。500多年之后,唐朝诗人杜甫来到这里,面对已经成为古人的诸葛孔明,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景观城外柏森森”。
1800多年前,诸葛亮在这里设宴为即将远赴万里之外吴国的费祎送行,从此这座桥便有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到民国20年代,这里还是当时成都南城门之外的唯一通路。桥上的行人每日来来往往,桥下锦江之水缓缓流过。画面中,几名正在桥下洗麻的男性正在辛勤劳作。
传说最早建于周朝时期的青羊宫在唐中后期的黄巾起义中,曾经是避难中唐僖宗的行宫。原本宫内的唐代建筑不幸在明末战乱时全部被毁,如今大多宫内大多建筑为清初所建。此外,这里每年都会举办已有千年之久的花会。
安史之乱使得杜甫一家人只好翻山越岭来到蜀地避难。在朋友的帮助下,一年后杜甫在当时的城西郊处浣溪沙有了这座属于自己的茅屋。“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便是本人通过诗句对其最好的描述。友人的离世后,杜甫只好再次选择颠沛流离,这座草堂当然也很快倾倒不存。时间大约又过去200多年,五代诗人韦庄偶然间发现了曾经杜甫所居住过的草堂遗址,并重新建造了茅屋。进而后世对此处进行了不断的修饰,才有了如今的草堂。
位于成都东城门外大约十里处,便是上世纪20年代成都人行乐与送别友人的望江楼。通过水路向东离开成都的旅人,大多都是从东门外码头开始,不久之后便会经过此处。古往今来,有无数次惜别在这里上演,回想起来,不经使人感慨万千。
二,《成都的日常》
从照片中看去,人们很难会把眼前的这间屋子与供给客人留宿的客栈联系到一起。但当时照片的拍摄者在走到正门位置时,看到招牌上确实写着“客栈”两个大字。起到支撑作用的是几根看起来并不算特别粗壮的原木,用编竹做成的墙壁看上去也是弱不禁风的样子。
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当时的通讯与交通手段都远不如今天,往往沿海城市所发生的时间要三个月之久才会传到成都城内,在成都的郊外与山间,无论遇到哪里的农村,还都生活状态还都十分原始。走在成都的田舍间,像是这种卖灯芯草的店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锦江上湍急的江水可以使水车夜以继日不停地转动。水车通体由竹子构成,从锦江汲取的河水通过一系列的装置和渠道灌溉到附近的农田中。这种水里装置在当时的四川境内随处可见,此情此景,不由得感概中国古人在农业上的伟大智慧。
结语
90多年已经过去,如今的成都城早已成为另一番模样,在这些曾经的民国老照片中,我们可以还原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天府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