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读中学时,曾经对徐世昌和邓世昌印象深刻,邓世昌是民族英雄,徐世昌作为当过六年民国大总统的人,当时的历史课本里,对他的评价甚高,反正我是常把二人搞混。邓世昌牺牲于中日甲午海战,死的时候很年轻。徐世昌却是高寿,活到1939年,以85岁寿终正寝。
现代以来,对北洋要员誉美者不多,冯玉祥、蔡锷算很不错了,其他则多多贬之,尤其是近些年,中学课本里关于徐世昌的部分据说被删掉了。其实这很好理解,对于北洋政府的头脑们,教科书对其多呈反面教材模式,对徐世昌的不提,恰恰是对他书下留情了。
辛亥革命是清王朝的掘墓人,袁世凯,黎元洪,张勋等按说当的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可是历史上常常将他们单独划出来叫做北洋政府。从历史进程上说,他们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清王朝是他们的敌人。可是在实际历史里,他们的身份极其复杂,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官僚资本和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自身也是其中的一分子。这样的属性决定了,表面上封建帝制是结束了,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除了高层的权力更迭游戏,中下阶层和国家的基本面没有实质性改变。这样也就促使了两个结果,孙中山先生发动了二次革命,还有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
扯远了,说回徐世昌,徐世昌当的是民国的大总统,他的对清廷其实是有感情的,对皇帝是怀有一片“孝”心的,这是根深蒂固在骨子里的。有一件小事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1922年,溥仪逊位也就是清王朝覆灭11年后,仍然居住在紫禁城里的溥仪要大婚了,历代清帝大婚,花费一千多万两银子是常态,就算是节约型的,也要个七八百万两。已经没有了实际权力的皇帝和遗老遗少们,自然没有办法筹措到如此庞大的财富。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以大总统为首的北洋政府的首脑们给皇帝结婚随分子了。这里面最为积极的就是徐世昌,他就像是好不容易有个为旧主子效劳或者说孝敬皇帝的机会,出手就是20000块(袁大头)。
袁大头的购买力是惊人的,当时一个银行职员每月的薪水不过十几二十块(袁大头)。徐世昌的这个举动说明了一切。其实可以有一个比较,东北王张作霖为1万元,那位对清帝忠心耿耿的张勋也是一万。
徐世昌为什么这么大方呢?其实,他的内心对于清廷从来都是怀有感恩之心的。当初因为袁世凯小站练兵,看中了徐世昌,徐得以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七品官平步青云到一品大员。他的地位和荣光全拜清廷所赐。后来社会巨变,徐当上了民国大总统,连他的弟弟徐世章都和他说过类似“徐氏受清廷厚恩,不可背主”之类的劝慰之词。
徐世昌从内心是衷心于清廷的,给溥仪大婚进献20000银元倒再其次,他还做了一件大事,更加证明了这一点,清廷的退位诏书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何以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因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思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值此新陈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清退位诏书历史记载是由张謇主笔的,但这一段的主旨实为徐世昌的手笔。这一段文字实在太高明了,至少达到了四个目的:
1、清朝的覆灭是辛亥革命的结果,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不是血流成河,就是受尽屈辱,清廷退位得却十分体面。不但溥仪保留了皇帝的封号,还获得了民国政府承诺每年400万银元的专项拨款,虽说从来也没实现过,毕竟这代表了新的政权对清廷和清帝的尊重。
2、为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铺平了道路。袁世凯手握兵权,掌控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客观的经济和政治局势决定了孙中山就算是当上大总统,他也玩不转。而袁世凯当然不会等而视之,袁世凯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避免千疮百孔的国家发生更大的战争和政治内耗,实现了政权平稳过渡。
3、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大多数有西方背景,比较崇尚西方的政治体制。而清廷的汉族遗老也就是后来北洋政府的头脑们推崇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治国理念,他们虽说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对西方的体制几乎都不感冒,这也是两派势力冲突的最核心的文化分歧。在这一点上,徐世昌显然有着过人的洞察力。
4、谋虑深远,为自己今后登上最高权力夯实了最扎实的基础。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邀请徐世昌组阁,徐世昌婉拒了。他受袁世凯之恩世人皆知,他将袁推上大总统宝座自己却甘愿退出政治舞台去天津当愚公,所有人都会认为他这么做没有任何个人的私心,这一招可以说赢得了各方势力的尊重。他后来被举为大总统,颇有些扶乱世之危局,为了天下苍生不得已而为之之感。声誉、威信都达到空前的高度。细品徐的政治人生,不得不佩服他棋高一着的智慧。
徐世昌骨子里还是那个封建政治的坚决拥护者,可是他明白,清廷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他只有在有限的空间里腾挪婉转,即便如此,他也做到了终极的漂亮。
徐世昌实在是太会做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旧文献更多的了解。1949年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一共有八位,分别是: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张勋、冯国璋、徐世昌、曹锟、蒋介石、李宗仁。论百姓威望和历史口碑,除了国父孙中山,排第二位的应该就是徐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