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的抗疫剧,寒了很多人的心。
全明星阵容也救不了崩坏的剧本和垮塌的口碑。
太多的故事还没被讲述,太多的伤痛还没被抚平。
还好有这样一部纪录片,给予了英雄城市和英雄人民应有的尊重——
金银潭实拍80天
豆瓣9.4,绝非虚高。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纪录,还是一场生死的考验。
这是一部在疫情最严重时期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隔离区拍摄的纪录片。
摄制组成员和隔离区的医患同呼吸共命运,不知道哪天自己就会倒下。
但他们都很清楚,摄像机此刻不能停。
80天拍摄最终凝成了73分钟,5个故事。
在这场席卷世界的疫情之前,甚至大多数武汉人都不太熟悉金银潭医院。
但一个冬天过去,这所医院几乎无人不晓。
它的名气不大,却扛起了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道防线。
当2020的新年钟声敲响时,武汉市民们仍像往常一样守在江汉关跨年。
此时他们还不知道这一年人生将会急转直下,留下噩梦般的记忆。
就在前几天,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接到了一通不寻常的电话:
同济医院要转进来一名患有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人。
作为市内最顶级的医院,同济一般不会轻易往外转病人。
这是风暴来临前的信号。
不到一个月,武汉宣布封城。
绝望、恐惧、孤独,像甩不掉的阴影一般笼罩在人们头上。
金银潭医院的隔离区内,每天都在上演生死瞬间。
很多人没能熬过那个漫长的冬天。
张超是武汉市内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
攒钱买房之后,他把父母和奶奶都接过来一起住。
还没享受够团圆的快乐,一家人就又因新冠而分散各地。
因为轻重程度不同,又怕增加感染风险,四口人被分在了三所医院。
明明身处同一个城市,却无法陪在彼此身边,甚至连对方的安危都不晓得。
重症转轻症后,张超几经周折才通过摄制组联系上了父亲。
他劝父亲要好好配合治疗,期待着一家人能早日出院团聚。
某天早晨,他刚从导演那儿得知父亲的情况有所好转,有希望康复。
当天晚上,导演就在那一串遗体捐赠名单上看到了张超父亲的名字。
很难想象张超在那段时间里经历了什么。
短时间内接连失去三个亲人,自己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而生活,还要继续。
在家属无法探望的日子里,医护和患者互为心理支柱。
郑霞是第一个从浙江援鄂的医生。
她原本以为这里的工作最多只要一周就能结束,可实际花费的时间远超她想象。
抵达金银潭医院后,肖军是郑霞接手的第一批病人。
她是一名交警,因为在病床前陪护父亲六天六夜而染上了新冠。
期间一度病危,渐渐好转之际,却收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病情反复,治疗收效甚微,对病患和医生来说,每天都是挑战。
虽然内心的无力感与日俱增,但郑霞总会鼓励肖军继续战斗。
她记得在做插管治疗前,肖军忽然拉住了她的手。
问她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然后缓缓道一句谢谢。
一种很强烈的情绪梗住了她的喉咙,让她当场愣住,说不出话来。
在病人全身心交付的信任面前,连日以来的无力感竟卸下了不少。
金银潭病例实现清零之后,郑霞随浙江医疗队离鄂。
但她们还是每天都会视频,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将她们串了起来。
这部抗疫纪录片最动人之处,就是真实。
它从来不惧展现故事里每个人身上消极而不完美的一面。
一家三口感染,却绝望地发现长队已经排到医院大门外。
医生怕影响病人,只敢在语音日记里袒露自己的脆弱和无力。
产后不到24小时就确诊新冠的女护士抓着丈夫的手说“好想活下去啊”。
被救回来的退役军人悄悄拔了管,因为不堪忍受身上的病痛、心理的创伤和纠缠的噩梦。
头发被迫剃短露出青色头皮,呼吸机戴久了勒出伤口,变了模样的病人不敢和孩子视频。
不美好的画面,不昂扬的情绪,却比精心设计的情节更直击人心。
这些真实的挣扎,需要被看见。
号称取材自现实的抗疫剧,却自作聪明地把它们一一抹去。
在贩卖廉价感动的同时,却也在一点点消磨观众的共情能力。
留下的是一个个载誉的躯壳,而非鲜活的个体。
其实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一生,成为英雄只在那闪光的一瞬。
敖慕麟是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去年才从香港回到了武汉。
遭受疫情重创后,这座熟悉的城市突然变得很陌生。
封城之后,外界想要获取武汉的消息变得难上加难。
这时,凤凰卫视的同事提出希望能和他连线,给观众介绍这座城市的情况。
他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父亲敖醒吾没有阻止他外出采访,却要求作为司机陪同。
不久,一家三口都出现了发热症状。
敖醒吾后来被判定为危重症,哪怕用了终极治疗手段ECMO也没能救回来。
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默默提议说,要不把你父亲的遗体捐赠吧。
这个决定,是逝者留给新冠病患最后的温暖。
从此,医护人员不再是在黑暗中盲打这场战役。
因为有这些忍痛捐赠的家属,才有了后来更科学高效的防疫抗疫手段。
在这部纪录片里,观众看到了:
壮举背后,是一个又一个负重前行的平凡人。
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后,他们没有变得更冷漠。
反而更能对其他人的苦痛感同身受,甚至愿意倾囊解其忧。
在废墟之上筑起新的希望,这是更艰难却也更强大的新生。
此方无愧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恳请抗疫剧的主创多用心学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