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些时候,我花了40个小时,在微信读书上用听和看结合的方式完成了《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的阅读。
这本书虽说是梅贻琦传,但它涉及的面很广,对与清华大学起重要作用的人和事都进行了描述。它像是一部清华大学从成立到解放前的校史;甚至是一部简略的中国近代战争史。
从中我了解到清华大学的前世今生,也领略了解放初期众多大师级人物和文化界、教育界名人的风采,尤其是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的岁月,更是令人震撼。
读完后,久久难以忘怀。特作些简要的梳理,分享给大家。
这是一部清华大学从成立到解放前的校史
这本书让我全面地了解了清华大学,该书从清华大学的前身庚子学堂的由来写起,详细介绍了它如何从一所留美预备学堂发展为闻名遐迩的中国顶尖大学;
并按照它成长的足迹,对每一个校长、乃至对清华大学起重要作用的各色人物进行描述,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梁思成等等。
说是梅贻琦传,其实更像是一部清华大学从成立到解放前的校史。
庚子赔款由来及使用
这本书详实地介绍了庚子赔款由来。从《辛丑条约》签订的始末谈起,描述了有识之士如何将这一协议中规定的清政府须向外国支付的巨额赔款中,通过努力周旋和不懈努力,终于从美国政府手中争取到将这屈辱的赔款中的一部分返还,专门用于培养知识青年到美国留学。
为此,清政府特地在北京设立了留美预备学堂,用于选拔合适的人到美国留学,这个留美预备学堂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选拔合格后的学生须在留美预备学堂完成规定的学业和考核后,才能取得去美国公派留学的资格。
梅贻琦就是第一批经清政府选拔、利用庚子赔款到美国留学的人之一。
从此一批又一批经过筛选的青年才俊得以到国外留洋,学习深造,这些人才也成为解放后新中国各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因此这也是研究众多大师级人物和文化界、教育界名人的重要视角。
这是一部简略的中国近代战争史
该书从1900年 的义和团运动讲起,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到军阀割据时期,从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是一部简略的中国近代战争史,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让我们了解到战争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这部分几乎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有时我读着读着会产生错觉,我这看的到底是“大学与大师”,还是大战掠影啊?
但不得不说,很多信息和情节都相当令人震撼,有的甚至会颠覆我们的认知,非常值得一读。
而且这样的叙述也很好地展现了战争环境下清华大学的发展史。对我们理解各个时期书中人物对于各种事情的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临危受命的寡言君子,使清华真正成为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1931年12月,文中的主人公梅贻琦临危受命,在之前的十位校长被清华师生驱逐、学生运动势不可挡之际,低调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发表了简短的演讲。
就是在这次演讲中,他提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那句著名的“大学与大师”的至理名言。
因有前车之鉴,梅贻琦对校务处理特别小心慎重,每遇事多方考虑,决不轻率表态,且采用“教授治校”的方针,自已大多采取“吾从众”的态度予以处置,因而被师生称为“寡言君子”。
他以谦虚平和的民主作风、宽广坦荡的胸襟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赢得广大师生的尊重。
他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凝成一股向心力,化解了学校的许多危机,并带领师生渡过很多难关,使清华摆脱了长达20年的“政治皮球”的命运,步入正常的轨道运行。并真正成为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开明的治校原则和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铸就了清华的黄金岁月。
因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梅贻琦深切感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皆产生于民主、自由的空气和独立的精神创造。唯有保持民主和学术自由的空气,才可能产生不拘一格的言论和思想,创造的机缘与成就才得以凸现。
因此,作为校长的梅贻琦,始终以民主思想、学术自由的开明政策为治校原则,在清华营造出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并逐渐使自由之风遍布清华的各个领域、每一根神经脉络。
加上对大师的尊重,因此一大批中外知名教授和学者被吸引到清华来,他们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切磋交流,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清华的黄金岁月。
我想这样的治校理念值得我们现行官本位思想严重的大学领导们好好学习。
“通识教育”和强制的体育运动
在中国教育界占有光荣地位的,除了清华的治校理念和累累硕果外,就是它著名的“通识教育”和闻名遐迩的体育运动。
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自已的兴趣爱好、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梅贻琦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仍然坚持这样的课程设置。
书中讲了很多名人当时因游泳或跑步考试不合格拿不到毕业证书,只能在假期留校作强化训练,直到补考合格为止的事,也讲了因每天强制的早操和运动时间,令学生身体素质得以提升的事。
最令人感动的是作为校长的梅贻琦,在运动时间亲自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巡查,和颜悦色地劝说不肯去运动的学生。仁爱之情溢于言表,但绝不放纵。
反观现在的学校,有多少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借口,急功近利,不注重人文教育,对体育运动更是敷衍了事,结果当然是造就了一大批只是掌握了某项技能且体能素质均不好的了无生趣的人。
谁都知道健康第一,没有身体一切努力都白费。但真正下决心下狠心,在抓学习的同时,认真落实体能训练和考核的学校能有几个?
如果我们的学校能继续保持梅贻琦校长的治校理念,必将极大地减少社会上那些事业有成的精英们英年早逝的悲剧。
令人肃然起敬的国立西南联大
抗战时期,为保存文化火种,坚持文化抗战,国民政府将学校迁往后方基地。北大、清华、南开共同组建,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大。
书中用很多篇幅,介绍了国立西南联大从成立到解散9年间,师生们在梅贻琦的带领下,在极其动荡艰辛的岁月中,在炮火纷飞的环境下自强不息、艰苦求学的点点滴滴,读来令人动容。
尤其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在风雨飘摇,惊涛骇浪的环境中,西南联大还保存了原来三个学校的教学班子,维护了“学术第一,讲学自由,兼容并包”的学风,一直到抗战胜利,三校北返,使文化事业得以发展,令人肃然起敬。
读完多日,书中描述的国立西南联大的种种情形,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如师生们在国军的护送下,从长沙开始,一路经湘西穿越贵州,翻山越岭,夜宿晓行,跋涉1600余公里,日夜兼程68天,到昆明与经水路等其它路途先行到达的同学们汇合的情形;
如师生们每每躲避空袭、与死神擦肩而过,却还不忘研读课本、演算习题的情形(其中还专门写了华罗庚在防空洞中专心演算数学,空袭后被埋,中国差点失去一个未来数学家的事);
如师生们艰苦自救,在昆明的各行各业兼职,并发明和生产出各种战争和生活中的必需品,为抗战作出贡献,对昆明、及至整个云南的文化教育、经济生产,乃至政治生活都产生重大作用的种种情形。
最令人感动的是梅贻琦在国势阽危,江山摇撼的困苦岁月,仍怀揣创办一所“大大学”的理想,以昂扬的斗志率领师生在烽火中前行,并竭力排除政治、经济以及人事上的纷争与干扰,使西南联大的声望与日俱增。渐渐成为“民主堡垒”与秉持民主、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圣地”。
在这块“圣地”之上,西南联大形成了独特的战时教育风格与中西合璧的授课、选课特色,教授们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他们对教学严谨,在专业上深入研究、精益求精,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判定特别严格;
学生们也享有学习选课上的自由,为数不少的学生是从沦陷区辗转投奔而来,他们要穿越一道道火线才能到达自由区,途中受尽艰难险阻,有的甚至在到达大后方前,就丧失了性命,但即使如此,所有历尽千辛万苦才汇集过来的学生,还是要经过严格的高难度的入学考试,才能进入那四处漏雨的简陋的学校就读,他们在学习上都特别刻苦。
因此尽管联大九年间,师生颠沛流离,生活十分艰苦,但茅草棚的教室里却培养出了不少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多位中国学术第一人,如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以及多位首届“两院”院士。
书中所展现的中国文人学者、莘莘学子在国危家难之际所具有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深深地震撼了我,他们所表达的不仅是文化抗战的决心,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伟大与光荣,令它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推动清华基金的保管和运作,宣传和延续清华的命脉
北京解放前夕,梅贻琦作为学界名人,与胡适等人一起,被蒋介石列入“学人抢救计划”内,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中用专机接到了南京。
为不至使清华庞大的庚款基金,因战乱和国内政权更替而散乱流失,梅贻琦亲自到美国,并在美国清华校友的帮助下,很快出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他以一己之力,推动董事会对清华基金的保管和运作,尽心竭力地保护清华基金。
梅贻琦身在国外,心在清华,他在纽约设立清华大学在美办事处,为清华大学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
比如筹划并恢复《清华学报》,使清华在国际学术界难得创出的信誉,得以延续命脉,并维持清华的精神、业绩不坠,使东西方学术教育界人士重新触摸到从战火中走来的中国学者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流淌不绝的学术血脉。
创建新竹清华园
晚年的梅贻琦在妻离子散的情况下,在台湾创建了新竹清华园,奠定了新竹清华大学的基础。
他亲自选址,足迹踏遍了整个新竹,从设计、筹资到建造的每个细节,他都一一把控,并亲自授课,到处招募人才。在他的努力下,一所崭新的大学诞生了。
一批世界第一流的原子科学家从新竹“清华大学”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原子科学界的翘楚。而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李远哲——这位台湾新竹市土生土长的新竹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
清廉的校长
他把自已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清华,一提起他,人们就会想到清华大学,他死后也葬在了新竹清华园,他是清华的“终身校长”。
本书虽是梅贻琦传,但对于梅贻琦的私人生活方面着墨甚少,有涉及的也都是与学校相关的内容,但对于表现梅贻琦的品格,让我们了解其为人处事之道,则大有帮助。
比如他一当校长就废除原先校领导享有的公寓免费居住政策,带头作好示范,杜绝公车私用。
在西南联大期间,梅贻琦管理着庞大的学校,但自己却要靠典当衣服过日子;儿子的眼镜因为跑防空警报丢了,家里无钱给他再配一副。
夫人韩咏华为了给孩子们添置了必需的生活、学习用品,制作定胜糕补贴家用,每天挎着篮子去城里卖定胜糕。
由于路走得多,鞋袜又不合脚,有一次韩咏华把脚磨破,脚底生脓溃烂起来,感染了,小腿全肿起来,但她还是风雨无阻地来往奔波,最后病倒在医院里。
那时候他们一家“经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没有青菜,有时吃菠菜豆腐汤,大家就很高兴了”。
抱着金娃娃挣扎在贫困线
晚年在美国期间,时值战乱,他一个人保管着庞大的清华基金,却舍不得为自己租用一套稍微像样的公寓和办公室;起先也不肯为自己雇个帮手,凡事亲力亲为;给自己定的薪酬标准特别低,只够勉强维持他一个人最简单的生活。
后来到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他也是节约每一分钱,并将所有的资金全部用到学校的建设上。
他没有自己的私人住房,直接住在简陋的台北清华办事处办公室;他连一张沙发椅都舍不得买;一双皮鞋穿了十几年;自己个人的任何用度、甚至连办公用的茶叶都完全自费支付。
那些因追求奢华生活、信奉享乐主义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官员们,看到梅校长的做法,不知作何感想?
他为自己设定的薪资低得养不起家人,以至他那年逾花甲的夫人不得不孤身一人留在美国打零工,才能养活自己。直到他积劳成疾、身患绝症,夫人才回来照料他。读来令人唏嘘。
但他却慷慨地将大笔资金用于清华大学的建设和使用,从征地规划到仪器设备的购置、从师资配置到教职员工的待遇,都具有前瞻性,因此才有可能使清华大学位列中国顶尖大学之首。
一生奉行爱的教育,以爱惠泽学生与群伦。
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就是爱。梅贻琦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生奉行爱的教育,以爱惠泽学生与群伦。并且以自身的言行为教育界和整个社会树立了榜样。
他爱学校,所以把他一生献给了学校;他爱国家,所以在抗日时让儿子投笔从戎;他爱同事,所以待人一视同仁,从不疾言厉色。
他尤其爱青年,所以在每次的学潮中,他都以自己的力量掩护着青年的安全;
他照顾每一个师生,即使在跑防空警报的紧急时刻,他都要关照每个师生,哪怕情况再紧急,他从来都是最后一个才走进防空洞的……
他的君子之风,他的慈爱之情,令每个学生感念至深。
他历经军阀混战和共两党对立时期,但从不涉足政治。后来他虽然加入了国民党,但在国民党要到学校抓捕进步学生和地下党时,他都假装配合,实则鼎力相救;他对左右派的思想兼涵并容,从不干涉;即使闻一多在学校公开发表演讲,指名道姓地辱骂蒋介石和国民党,梅贻琦还是想让他远走美国以保护他。
他尊重每一个学生,他说:“师生的感情是自然的,是有因缘的,所谓富贵权势全是世俗所崇尚的身外之物,师生就是师生,如果以权位富贵来衡量,那还能算师生吗?那是商贾的行为。”
结语
在我看来,梅贻琦除了是伟大的教育家,他还是个文化大儒。他身上有着中国文人最优秀的传统美德。
他固穷守节、忠诚无私、沉稳执着、刚毅仁爱的人格力量,成就了清华之清、联大之大,培养并感染着一代代教育人,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愿清华大学这座国内最高学府能继续将爱的教育贯彻始终,并推向全国,以推动我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作者简介:天道酬勤,个人公众号“凡人书悟”,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和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