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喜欢看书,但经典好书实在太多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因此对于当代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我看的极少。
有一次出差时,飞机晚点,在机场书店看到《穆斯林的葬礼》,被它腰封上印着的“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所吸引,就买下这本厚厚的长篇小说。
这本五十余万字的小说,成了我最好的旅伴。但读完之后,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好久都缓不过劲来。
正如腰封上所总结的那样,它有着“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
一、最纯洁的梦想
梁亦清是个老实本份的手艺人,一门心思扑在玉上,是京城最好的玉雕师。
他为了雕琢出自己这辈子的最高杰作,接了件得把看家的能耐都使上的要命的大活计。
他孤注一掷,呕心沥血,甚至舍弃了生命,只是为了成全自己作为手艺人的高超技艺和对玉的挚爱这样纯洁的梦想。
少年韩子奇第一次见到玉,就感到了从未体味过的满足、兴奋和快乐,忘了自己和身边的一切,被玉摄住了魂魄……从此视玉如命。
他的一生,琢玉,卖玉,护玉,守玉,爱玉。他对玉的爱是那么的纯粹和执著。
韩新月和楚雁潮有共同的爱好,他们把文学翻译当作共同的理想,甚至是战胜死神的强大动力,至死不渝。
三代人的梦想都非常纯洁,也非常执著。
二、最凄美的爱情
韩子奇与小姨子梁冰玉在战火纷飞的海外漂泊中相依为命、相互取暖的不伦之爱,不仅为世俗所不容,更是触犯教规的不可饶恕之罪恶(《古兰经》中有明确的训示)。因此注定是一场生离死别的悲剧。
韩新月和自己的大学老师楚雁潮心心相印的爱情,让人相信,这世间还有纯美的爱情。
但红颜薄命,纵使他们能冲破师生和教门的束缚,也阻止不了死神的脚步。
最后的结局是冷月照荒冢,孤影琴声,天人永隔。令人唏嘘。
在这本厚重的书里,我们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
三、最痛苦的命运
梁亦清三年辛劳,平生夙愿未能成功,玉碎人亡,一世清名,毁于一旦。
韩子奇一生为玉,拼尽全力。从流浪孤儿到富甲一方,又重新回到一贫如洗,命运并未能善待他。
他少年孤苦伶仃、中年抛妻别子,后又痛失所爱、晚年丧女,大半辈子压抑地活在痛悔中,临死还不胜惶恐。
梁君璧忠诚信仰伊斯兰教,但一生经受了太多岁月的折磨。丈夫为了玉丢妻弃子,整整十年,是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这个家。
可盼到战争结束,丈夫归来,自己倾心相待的枕边人却与他人相恋生子,而那个夺走她幸福的人竟是自己的亲妹妹。
丈夫和亲妹妹的私生女天天活在自己眼皮下,喊自己“妈妈”,相爱不能、欲恨不忍,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
她痛恨、她愤怒、她疯狂,她的恨是爱到极点的恨。
她逼走了妹妹,留下了丈夫的一具空壳,但她依旧幻想丈夫会回心转意,在一片荒芜的感情废墟中,她与韩子奇维持着光鲜的面子,撑起早已破烂的家。她是一场悲剧。
梁冰玉所爱非人、为爱所伤,有家难归,骨肉分离,一生漂泊……再回首时,故国、故园、故人,已面目全非。
韩新月纯真善良,美丽好学。但命运没有眷顾她,这个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名湖充满期望,对爱情充满眷恋的少女,虽然收获了一份至诚的爱情,收获了所有人的爱,但生命如昙花般短暂,令人痛惜!
楚雁潮从小没有父亲,一直生活在政治阴影里,虽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爱情,但他的爱情和新月一起埋进了坟墓。从此,这个男子与恋人隔世相守。
韩天星童年时没有父爱,少年时目睹家庭风波,过早地分担了家庭的重任,爱人被自己的亲妈拆散,所爱不得,还背负着始乱终弃的负心汉骂名不能声张,屈辱地承受一切。他的痛苦无人诉说。
姑妈不是亲的姑妈。她是一个在战火中失去丈夫、儿子,无依无靠的可怜的女人,她把爱全部给了这个家,是这个家的免费佣人和润滑剂,她自己没过上一天好日子,但却死在所有人之前。
该书几乎所有人物的命运都是痛苦的。堪称最痛苦的命运。
四、执念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纵观三代人的不幸,除了战乱和文革等等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外,韩子奇对玉的执念是几乎所有人痛苦命运的根源。
当然,梁亦清的不幸也一样是在于他自己对玉奋不顾身的痴迷,以至过早地丢下一双女儿,撒手人寰。
韩子奇为了玉,放弃了朝觐的主命;为了玉,抛妻别子;为了玉,葬送了梁冰玉母女……他一生中总是被玉所驱使。
如果不是因为玉,也许他每一步都不是这样走过来的;书中每个人的命运也将不同。
至少不会有与梁冰玉的不伦之恋;不会有新月的出生;也不会造成梁君璧的痛苦以及他自己下半生的压抑和痛悔。
但生命是一场直播,人生的路怎能返回去重来呢?
当他视若生命的玉也全部失去后,他的生命也已经到了尽头。
直到临死前,他才明白:那些玉,本不属于他这个“玉王”;也不属于当年的“玉魔”老人,不属于任何人。
他们中所有的人,都只不过是玉暂时的守护者,玉,最终还要从他们的手中流失,汇入滔滔不绝的长河。
而他自己,只能赤条条地归于黄土,什么也不能带走!除了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和永不可饶恕的深重的罪孽……
他才慨叹自己糊涂,作了玉的奴隶。他最终怀着忏悔和遗憾,惶惶地走向末日。
是的,价值连城的珠宝、举世无双的美玉,今天属于这个人,明天就可能会属于另一个人。千百年来,这些珠宝美玉就是这样在人们手里传来传去。
每一个收藏者都希望自己是它们的最后一个主人,为了使自己拥有这个权利而互相争夺,从而使它们的身价倍增。
而实际上,谁也不是它们永久的主人,都只是暂时的守护者。
书中韩子奇的朋友沙蒙·亨特曾说过:“玉寿千年,人生几何?高价抢购,精心收藏,到头来却不知落入何人之手!”并用其曾祖父的例子劝导韩子奇,说其祖父为了不走已故的曾祖父的老路,戒除了收藏的嗜好,把兴趣放在商品的出售上,并告诫后代:“如果商品不能在你手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那它就等于没有价值!”
可惜韩子奇当时根本听不下去,一直到临死前才醒悟。但一切痛苦均已铸成。人生根本不可能重来。
执念就是这样左右着我们的人生,成了痛苦的根源。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最难以割舍的东西,无论是至爱亲朋;还是名利地位;抑或财富物品,所有这些被我们视为宝贝的东西,一定是我们的最爱,当然也是我们最害怕失去的东西。我们拼尽全力地想拥有并守护这些 “宝贝”和“所爱”。
但是,我们认真想想,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吗?
没有!
世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不可能真正永远属于某个人,哪怕是国王、教皇,他们也都只是那些物品暂时的保管者而已。
即使在空间上没有失去,总有一天也会在时间上失去的。
所以,豁达些!谁不是两手空空来到世上,最后又两手一摊就离开人世,什么也带不走。
五、天下为私化解执念
道理是明白的,但对“宝贝”的执念却难以放下。
且看我们中国先哲庄子是怎样劝导世人的。
《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拥有一件宝贝,他每天都把那宝贝带在身边,因为他觉得会有人来窃取,他很不放心。
有一天他在换衣服时,差点就把这个宝贝弄丢了,他觉得很难过。
庄子就说:你觉得这个宝贝是你的家人拿去就是失去,可是如果你把它想成这个宝贝是你家的,那么即使被家人拿去了,它还是家里的,还是你的。
这个人觉得很有道理,就不再随身携带,而是把那宝贝放在家里。可是有一天,这个宝贝被邻居拿走了,他觉得他失去了这个宝贝,很受不了。
庄子就说:你如果把这个宝贝当作是整个村落的,即使它被邻居拿去了,还是你的,这样不是很快乐吗?
后来,这个宝贝又被其他村庄的人偷走了……庄子就一步一步教导他把心量放大,把他对宝贝的执念一点一点地化解掉。
庄子说:如果你觉得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天下的,那么这个东西在天下的任何地方,你都不会失去这个东西。
这就是“以天下为私,是以不失天下。”
六、《楚王失弓》的故事.
让我们再来看看《楚王失弓》的故事。
楚庄王丢了一张宝弓,上下人等大惊失色,到处去找。楚庄王轻描淡写地说:“不要找了。我的弓丢在楚国,还是我们楚国的人用。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我用也是用,别人用也是用,无所谓。”于是他的手下都如沐春风,非常感激楚庄王的大度。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楚王的胸襟还不够宽广,说把“楚”去掉更好,也就是“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也听说了,笑了笑说:把‘人’字也去掉,无非“失之,得之。”
人皆有私心,但是胸怀是可以修炼的,如果你的胸怀像楚庄王那么大,你也相当于一国之君;但如果你的胸怀能像天下那么大,那么整个天下就都是你的。把心量扩大到整个天下,就没有什么得失之分了。
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自己最爱的东西,自然就不会害怕失去了。
这些故事让我击节赞叹!是啊,将自己的私心、自己所爱的东西扩大到整个天下,即天下为私。那么,无论这个宝贝是物、是情、是人,如果把一切都化作天下为私,少一些执念,就无所谓“失去”了。
对于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深陷名与利的漩涡中苦苦纠结的现代人,这不啻为一味良药。
七、放大心量能抛弃执念
我们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要做到天下为私的确太难了。但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知道所有的“我爱”和“宝贝”都会失去,就比较容易放下执念。
钱穆先生在《人生十论》中说,人生的一切苦痛,都在于有生死之限和人我之别。对于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钱穆先生的答案是:“身量有限,而心量无限。”心量越大,执念越少。
这也是佛教所倡导的放弃执念、舍弃“我执”,以修炼“无常无我”的境界。
与庄子的“天下为私”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结语
一家三代人,最痛苦的命运均缘于梁亦清和韩子奇放不下对玉的执念。其实何止是他们,我们所有人的痛苦不都在于放不下对自己“宝贝”的执念吗?
让我们学习“天下为私”,扩大自己的心量,放下执念,不为失去而烦恼,也不为得不到的而忧愁,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从此豁达开朗,洒脱地生活,享受生命的从容和喜悦。
这是我从《穆斯林的葬礼》中得到的最大的启示。
作者简介:天道酬勤,个人公众号“凡人书悟”,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和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