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三国演义,到了跃马檀溪一集,心里总是难免期盼:要三顾茅庐了,神仙终于要出来了。旋即一阵窃喜:刘备终于要翻身了。罗贯中在塑造尊刘贬曹这尊大旗时,功夫之深让人匪夷所思。一位老兵油子在罗先生笔下,硬生生被写成了哭鼻子老好人。难怪了后人不禁常想:刘备这样的人是如何震住关羽和张飞的。刘备三顾茅庐这场戏,就更是罗贯中的神来之笔了。
为突出核心人物,罗贯中擅长的手法是:先亮出一个大人物,再把这个大人物给写透彻了,让他砸进读者心里去,直到读者本能地认为:“他呀,嗯,是个厉害角儿,反正是我目前见过最了得的了。”然后,再通过一句话,或一个词儿,顺其自然地引出核心人物。引词儿也重复得很,无非是:我比之,如驽马比麒麟,寒鸦比鸾凤,云云。或者,甲:“以君之才,比之若何?”乙:“其才,十倍于我也。”嗯,前面那句,是徐庶说的,后面那句,是程昱说的。
但罗贯中在诸葛亮身上,可是煞费苦心了。为诸葛亮铺垫的人,不止一个大人物。按三国演义的人设看,至少有七个人。分别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徐庶徐元直,博林崔州平,汝南孟公威,颍川石广元,诸葛草庐的仙童,以及,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司马徽向刘备科普了卧龙凤雏这俩名词解释;徐庶用真才实学向刘备证明了,他足以横扫除曹操外的所有北方人。
接下来的三位,以仙风道骨的姿态出场。两位在大雪纷飞中畅饮美酒,一位在山野竹林间漫步,刘备见着,鞠躬再拜,这三位终于肯迁就下刘备,几句话道尽天下大事。从此,读者心中坚定了:“所谓卧龙岗,并不是什么山野村林,而是一群神仙住的地方,这地方的人,只是“无意于天下纷争,而爱这山林生活”,才隐居的。”
就连诸葛草庐上的童子,也如仙童一般。刘备叩门后说的一大堆话,不知诸位记得否:“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之玄孙,皇叔刘备,特来拜访孔明先生。”然而出世的仙童只是一句:“我记不得你说这么多,你只说刘备拜访便是。”——看见了吧,一盆冷水浇下来,不卑不亢。诸葛草庐之童子尚能如此,何况主人?
诸葛均的出场,已有些让人厌烦了——要不是罗贯中在后来把诸葛亮写成了活神仙,读者真真不能买账:“您这么大力气捧起来的人,竟不能呼风唤雨,不能够啊!”诸葛均出场后,关子终于卖完了,核心人物也终于要登场了。
历史上的诸葛丞相,比罗贯中笔下的孔明,不知要高出多少。当年鲁迅口中的“诸葛之智近乎妖”,就是在点名罗贯中:“您,把丞相给写薄啦!”
但三顾茅庐这事,却被罗贯中写得太厚,太玄乎了。历史上这事,简单得很: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统共十二字,完了。去了三次,才见到,这么稀松平常的事,却能被罗贯中写出仙风道骨和神仙避世的味道。以及,恐怕要让大家对这事有些失望的,是下面这件事。二零零九年十一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襄樊发现的汉代古墓,出土了许多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中包括一本古书,这本古书记载了早已失传的一部汉末史书《魏略》的部分内容。
二零零九年出土的裴注三国志抄本
其中有段记载,这样写到: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操方定河北,诸葛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诸葛亮乃北行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诸葛亮独留,刘备亦不问其所欲言。诸葛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耶!”刘备知诸葛亮非常人也,乃投毦与言。
刘备“凡三往”见卧龙前,是诸葛亮先来见刘备的,也没说什么茅庐不茅庐的。而且刘备一开始把诸葛亮当作了“糜竺和简雍”这样的白面书生,后来诸葛亮的话,才让刘备刮目相看。这件事,不能不提出来。
非要说,诸葛亮的形象,也得分个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历史上的诸葛亮,千古贤相,几乎无可挑剔,连陈寿对他唯一的瑕疵“盖将略应变,非其所长!”也因木门道一战,不攻自破了。但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就玄乎得过了。而我们对诸葛亮的认知,几乎完全来自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历史上的他,却厉害得多呢。
当然,这也无怪演义。一方面,没有演义,就没有我们心中的孔明。自古及今,悠悠千载,贤相实在多得很,也没见谁有诸葛亮这么名气;另一方面,演义是文学作品,自然要夸张些,否则就成了史书,瞬间会少去许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