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由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授意编写的。这部古籍涵盖了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历史典籍、农医杂技等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比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早了300多年。
而《大英百科全书》也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卷帙浩繁,全书正文总计22877卷,11095册,总字数多达约3.7亿。
今年7月7日,在法国巴黎拍卖会上,2册一共4卷嘉靖手抄本《永乐大典》以812.8欧元的天价成交。
一、鸿篇巨制,世上却仅有2本
《永乐大典》之所以能拍出天价,是因为其存量过于珍贵。
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在历史上只有区区2本,而且当时是只让抄不让印,这是为什么呢?
永乐年间《永乐大典》成书后,只有一本存世,而且只供永乐皇帝本人治国理政时查阅资料御用。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亦是爱不释手,时常查阅参考。他考虑到此书价值连城,一旦遭遇不幸根本无法挽救,于是命人抄了整整6年,才形成了一个抄本。
抄完后,世间仅存2本《永乐大典》,1本正本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内,1本抄本珍藏在紫禁城皇史宬内。
皇史宬又称为“石室金匮”,它的四周由6米厚的石墙构成,两扇殿门是两块重达5吨的巨石,其大殿内有樟木打造、外裹铜皮的152个金匮,既能防火,又能防水,确保了藏书万无一失。
所以,在此后的150多年里,《永乐大典》抄本一直安静的躺在皇史宬内,就连明末李自成的战火也未伤及此处。
皇史宬再次被打开,已经到了大清康熙年间,为了编修《明史》,康熙命人打开取走《永乐大典》抄本,但此时他们才发现,这部抄本已经是残缺不全了。
而到了乾隆年间,为修《四库全书》,人们再次清点《永乐大典》抄本,发现其中已经遗失了1000多册。
1860年,英法联军入京,《永乐大典》抄本遭到抢劫,只剩4000余册。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永乐大典》再遭劫难。
到1912年,这部原来万余册的鸿篇巨制,只剩下了64册。解放后,经过各方努力,现在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抄本总计达到了161册,加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残本,尚有400余册,只占原书的4%。
二、正本成谜,它到底去哪了?
上文一直在说《永乐大典》抄本的下落,那么,当年永乐大帝看过的那部正本,最后去哪了呢?
让我们将时间线回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当时,嘉靖帝十分喜爱《永乐大典》,于是命人抄写了一部副本,而将正本藏于文渊阁内,而此后,它就永远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至于其去向,现在有这样几种说法。
1、毁于大火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但仅仅一个多月后,因为兵败山海关,李自成慑于清军威势,不得不弃城而逃。
临行前,李自成放火烧了紫禁城,致使宫中多半宫殿被毁。因此,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毁于这次大火。
当然,还有人认为,在嘉靖年间及以后,紫禁城也曾次数遭遇大火,《永乐大典》可能早已被焚毁。
2、陪葬永陵
公元1566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去世,入葬永陵。
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也随着嘉靖皇帝入土为安。
嘉靖皇帝生前对《永乐大典》十分钟爱,因怕其遗失或被毁,才命人抄写,形成了正本和抄本两部。
但是前面我们提到,康熙为了修《明史》而打开皇史宬时,发现当时的《永乐大典》抄本并不完整。
原因很可能是,嘉靖皇帝生前已经决定将《永乐大典》陪葬,但抄写工作工程浩大,到他去世时仍然没有抄完。
因此,尽管抄写工作没有完成(或者抄写人员诈称当时已经完成),《永乐大典》的正本还是随着嘉靖皇帝进入永陵。
而现在对永陵的遥感探测发现,其内部已经全部积水,因此《永乐大典》的正本很可能永远无法与后人见面了。
也正因为此,屡遭厄运的《永乐大典》抄本才更弥足珍贵。